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科研究>研究生论文>
 

知识经济的四大研究视角(下)

4 知识的经济研究:从信息经济学角度研究知识经济

    确切地说,这里的信息经济学指的是宏观信息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与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研究的微宏观领域的不同,而且在于研究的内容不同,所属的学科性质不同。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行为规律,它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新领域;而宏观信息经济学则研究信息活动的经济规律,情报学或信息学味更足一些,目前主要是情报学或信息学界在从事该领域的研究。本文如果不作特别说明,所涉及到的信息经济学均是指宏观信息经济学。情报学或信息学界的理论研究者研究宏观信息经济学按照如下框架思路:信息→信息资源→信息产品→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信息产业→信息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既包括偏重理论的信息的经济研究,又包括偏重实践的信息经济宏观研究。具体地说,主要有:信息的本质、度量、信息资源的配置、信息产品的开发及其商品化、信息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成本、价格与供求分析、成本—收益分析、信息市场运行、管理与营销、信息产业的结构、测算、投入产出分析、信息产业集团、政策法规及有关模型、信息产品、信息系统与信息经济的效益评价等。

    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知识经济的研究就是指知识的经济研究以及建立在它基础之上的侧重实践的知识经济宏观研究。信息经济学家之所以这么认为,并且着手这方面的研究是基于以下二点认识的:一是信息的经济研究之中包含着对知识的经济研究,因为信息与知识是密切联系但又有着明显区别的一组概念,知识是信息的下位类,信息包含着知识。信息经济学是信息学与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它用经济学中的原理作为工具来研究信息和信息学中的其它问题,是信息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而在信息学中,信息与知识经常一起使用,但二者是被严格区分的。信息从狭义上理解就是一种消息、信号、数据或资料;从广义上理解则被认为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物质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与特点的表现形式,是物质性状的化外。只要有世界的存在,就有信息的存在。世界是由物质、能源与信息这三大支柱构成的,事物之间与事物内部,通过媒介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质能变化与信息交流。而知识则是与人类及人类社会相联系并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它是人类进化和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文明程度时,才被人类创造出来而出现的。它是人类的主观世界通过信息对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的思维)的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是人脑通过思维的重新组合,对信息加工之后,由信息转化而来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由此可见,是先有信息,后才有知识。知识与信息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信息经过加工转化为知识,知识是加工过的信息系统)和包含关系(知识包含于信息之中,是信息的子集)。当然有时为了强调知识是种特殊的信息,而让知识与信息成为并列关系,如经合组织1996年的“知识经济”报告中就是这样使用知识与信息的:“这种经济(知识经济)直接根据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这里对此加以说明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信息经济学家就是依据知识与信息的这种关系,在原有的信息经济学基础上,将有关理论中的“信息”改成“知识”之后而对知识经济展开研究的。

    另外一点认识则是从信息经济学史来看,“知识经济”早已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最早是从对知识产业的研究开始的。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克卢普对信息经济学所作的开创性贡献就体现在他对知识产业的研究上。他在1962年出版的《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并将知识产业加以划分,提出相关的测度理论,但马克卢普并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波拉特在其老师马克卢普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卢普的思想加以发展,对知识产业进行了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研究。他在1977年完成的《信息经济》9卷报告中,将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扩大为信息产业,并提出了信息经济的概念,同时还对美国的信息经济予以测算,提出了波拉特测算体系。马克卢普与波拉特的研究工作奠定了信息经济学的学科地位,以后的信息经济学家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在他们二人研究基础上深化发展的结果,但这些继承者的研究只谈“信息经济”和“信息产业”,不再谈“知识产业”,也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这些状况一直持续到美国的“新经济”出现后,“知识经济”的概念才开始被提出,这时“知识产业”再次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因为在现实中以微软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业成为信息产业中最富生机、最为活跃的部分,信息产业的知识化、智能化特征越来越明显。通过信息经济学有关概念出现的这段历史的考察,不难发现知识产业(1962年)早于信息产业(1977年),而信息经济(1977年)早于知识经济(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的概念经历了由“知识经济”(未被提出的隐性状态)过渡到“信息经济”,再由“信息经济”脱颖而出的过程。如果说由于知识较信息与人类联系得更为紧密,所以最开始时人们自然很容易想到“知识产业”,随着认识的加深,渐渐地由知识产业扩展到信息产业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飞跃的话,那么当前由于“知识”在整个“信息”中,相比较而言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所导致的再由信息产业回到知识产业则又是人类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不是简单的返回,也不是倒退,而是一次螺旋式的上升。信息产业可分为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二大类,而知识产业是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设备制造业当然是高技术产业的一个子产业而属于知识产业,信息服务业中知识含量高的信息咨询、分析开发业也属于知识产业。我们可以认为早期的“知识产业”是信息产业的精华部分,而当前的“知识产业”是这些精华部分的升华与发展,是对整个信息产业的超越,因为当前的知识产业一方面特别强调高技术产业的核心特点,近几十年发展起来的其他高技术产业如生物工程产业等也被纳入了知识产业,另一方面,把非科技类的但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知识产业是生产知识产品的知识企业的集合,是知识经济的支拄,而信息产业是生产信息产品的信息企业的集合,是信息经济的支柱,信息经济学家依据信息产业与知识产业的这种关系,断言知识经济实质上就是信息经济,像网络经济、数字经济一样,是信息经济的另一种称呼,而这种称呼的提出是为了强调知识、教育与学习在信息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的理论工作者说得更明确,认为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基础,知识经济是信息经济的高级阶段。还有学者认为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知识经济学(包括教育经济学)也在发展之中。它可以说是信息经济学的姊妹学科。知识经济学从信息经济学脱颖而出,是经济学与信息经济学的发展趋势[19]。另外,在信息学中,情报是一个与知识密切相关的概念,它是指用于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动态性的特定知识。前几年,国内把情报经济学改为信息经济学,其实情报经济学也是知识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就是依据上述二点认识,在信息经济学原有理论基础上,套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思路,衍生出了知识经济理论。其研究思路是:知识与知识资本→知识产品→知识产业→知识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知识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行为、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知识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利用、知识产品的使用价值、价值与价格、知识产品的成本利润分析、知识产业等。

5 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研究:从社会学角度研究知识经济

    社会学视野里的“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知识所起的作用、知识与社会的关系等具有与以往相比新的特点。人类社会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有一些哲学家、思想家在探讨知识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知识与社会的关系,但真正对这些问题做出更深刻的理性判断则是在二十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兴起之后。新的科技革命在影响到经济学家、R&D工作者和信息经济学家的同时,更引起了一批社会学家、未来学家以及管理学家的特别关注,他们从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和未来社会的深层次变化等方面来探讨知识的影响和作用,说得更具体一些,在横向上,从经济、政治、文化、管理、社会生活、人的现代化、教育、科研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在纵向上,则是从人类社会的演变来研究。这些研究的具体对象是整个社会或社会的某一方面,其研究本身又侧重定性分析和宏观上的把握,哲学味较浓,因此实际上可以笼统地认为它们是从社会学角度对“知识经济”的研究,尽管刚开始时还没有知识经济的概念,而代之以“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知识价值社会”等概念。

    我们沿着时间的轨迹,通过对社会学家和未来学家们等的主要研究观点的一番扫描,来把握社会学角度的知识经济理论的整体轮廓。信息革命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出现了自工业革命之后新一轮深刻的变革,科技进步与知识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明显。1959年,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就从对社会劳动结构变化趋势的分析中预言了“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1962年,信息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在其《美国知识生产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并将其加以细分,还以此作为衡量美国知识存量与增量变化的依据,这些研究在知识与社会关系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3年,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在其《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对后工业社会的特征作了概括,指出信息和知识将是后工业社会的关键变量。1980年,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出版了其代表作《第三次1656期知识经济的四大研究视角浪潮》,在书中他指出人类已经历了农业化浪潮、工业化浪潮,第三次浪潮———信息化浪潮也即将到来。他科学地预测了信息革命将给人类社会的新变化。1982年,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认为,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是通过知识实现的。信息社会里知识是最主要的因素,我们现在大量生产知识,而这种知识是我们经济社会的驱动力。1984年,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他的《下一代经济》一书中提出“物质经济”的对立物是“信息经济”,所谓信息经济就是使用更多的信息与知识,消耗更少的能量和材料,生产的商品信息比重大的经济。1985年,日本信息经济学家界屋太一在《知识价值革命》一书中指出人类正迈向未来社会,未来社会是“知识价值”社会。1990年托夫勒在其新作《权力的转移》里更明确提出:随着西方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社会的主宰力量将由金钱转向知识。彼得·德鲁克也于90年代初推出新作《后资本主义的未来》,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指出受教育的人将成为社会的主流,他还在书中呼唤知识经济学家的亚当·斯密的诞生。另一位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姆·哈拉尔则在他1996年的《新管理学》中论述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劳动者与雇主间的关系,指出:“管理是一种高知识的劳动。”

    随着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在国际组织与政府官方文件中对它的正式使用,社会学视角的知识经济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对知识经济基本特征、内涵和测度的研究,对知识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必要社会经济环境的探讨,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探讨,对如何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与挑战的对策的研究等成为研究的热点。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创新,先导是教育,支柱是知识产业,保障是科技法制,这已成为该视角研究的四大领域。新的概念、观点和理论不断出现,例如,体验经济、注意力经济、电子商务、知识管理、模糊经营等新经济管理理论的问世,对知识企业、学习型组织、虚拟公司等新企业形态和知识主管、知识工人、虚拟银行家等新企业角色的理论探讨,商业生态系统、数字神经系统、消费者学习等新经营理念的流行。知识经济社会在美国已具雏形,实践的领先带动了理论的领先,新的一批社会学视角的知识经济研究代表性著作纷纷在美国产生,它们是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达尔·尼夫的《知识经济》、维娜·艾莉的《知识的进化》、查尔斯·萨维奇的《第五代管理》等。随着实践的发展,该视角的研究将进一步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 邵培仁 传播学导论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182

2 乌家培 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及其相关问题的关系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1)

3 韩振峰 知识经济:二十一世纪的主导经济 望周刊,1998(13)

4 简新华 知识经济将如何挑战经济学 经济学消息报,1999 3 19

5 唐任伍 知识经济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冲击 经济学动态,1998(9)

6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74

7 王玉仓 科学技术史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8 同7

9 薛澜 知识的经济学研究 载:冯之浚主编 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0 蒋自强等 西方经济学流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1 同10

12 柳御林译 澳大利亚与知识经济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13 袁志刚 知识经济导论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4 路甬祥 建设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 载:陈胜昌主编 知识经济读本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265情 报 学 报19卷 

15 邱均平 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3)

16 张远 信息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马费成 信息经济学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娄策群,桂学文 信息经济学通论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17 刘昭东 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8 金奇宪等 知识经济的基础是信息经济 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4)

19 乌家培 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

20 同2

21 李富强等 知识经济与知识产品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