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海英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武汉430079)
<摘 要> 通过运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信息商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变化趋势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在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某些理论来讨论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有关问题时,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的修正和局限。
<关键词> 信息商品 边际效用
【分类号】 F49
On the Utility and Marginal Utility of Information Commodities
Hua Haiyi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Discusses the changes in the utility and marginal utility of information commodities by using marginal analysis, and suggests that while applying some theories in the western economics to discuss related issues in 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economics, revisions must be made.
information commodity marginal utility
约瑟夫·E·斯蒂格里茨在《经济学》一书的原文版序言中写道:“那些经典式的教科书所阐述的原理已经不是今天的原理。马歇尔的教科书出版于100年以前,萨缪尔森的那本书也接近于50年之久。我们经济学者所理解的本学科的内容已经有了改变,以便反映变更中的世界;然而,教科书并没有跟上我们的步伐”。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兴起对传统的经济学形成了一个挑战。在新经济形态的社会生产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与物质商品有着本质区别的信息产品、知识产品。由于知识、信息具有无形性、点集性、不可分割性等特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所依赖的重要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在面对信息商品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出现一定的局限性。如经济学原有的边际分析方法被用来分析信息商品的时候,可能并不会呈现传统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甚至并不存在“边际”这个概念。当然,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应该是一致的,能分析没有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时的经济现象也一定能分析这些新经济。但是笔者认为在运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来分析信息经济、知识经济或者网络经济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和信息商品、知识商品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结论离现实太远。
笔者拟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对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否适用信息商品,信息商品如果存在边际效用的话,其边际效用的趋势应该是怎样的等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作引玉之砖。
1信息商品的概念及本质特征
信息商品可被认为是凝结着信息和人类的信息劳动,用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进行了商品化的成果图。也就是说,信息商品一般会经过信息产品的生产和信息产品的商品化两个过程。信息产品的商品化,指的就是信息产品进人商品交换市场进行交换。由于在社会中存在着用于满足人类信息需求的公益性信息产品和用于自身消费的信息产品,因此信息商品和信息产品的关系是属种关系。如果没有特别说明,笔者并不区分信息产品和信息商品。一般而言,当第一份信息产品被生产出来以前,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而这些成本属于高固定成本或者是高沉没成本,换句话说,倘若第一份信息产品不能被生产出来或者生产出来的时间太晚的话,这些成本可能是收不回的。而一旦第一份信息产品生产出来以后,将其商品化的边际成本是很小的,这和物质产品有着很大的区别。从消费的角度来看,信息商品是信息含量很高的产品,信息是构成信息商品的主要成分,它也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主要标的,信息商品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它属于经验性产品,这与物质商品截然不同。消费者在真正体验它之前无法确定其效用或使用价值,信息商品的这个特点正是目前网络推销免费信息商品的理论基础所在。此外,信息商品还具有其他的一些本质特征,如它是信息劳动的结晶,并以用来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为主等等。由于其与文章所讨论的边际效用分析没有太大的关系,在此就不赘述。
2信息商品的效用分析
在微观经济学中,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它是消费者对商品满足自己的欲望的一种主观心理评价。因此,效用是个主观性很强的概念。同样,信息商品的效用就是消费者消费信息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是消费者对信息商品的某种主观评价。由于信息商品的经验性特征,消费者对信息商品效用的评价与对物质商品的效用评价有很大的不同。物质商品消费是人类的生理性本能,人们只要拥有,就能消费,其效用便能体现出来或者消费者便能从心理的角度对其有个评价,也就是说只要消费便一定存在着效用和边际效用。而信息商品的消费属于精神消费的范畴,与消费者的信息意识和认知水平紧密相关,若消费者的认知结构与信息商品发挥效用的时候所要求的最低认知结构,或者说与信息商品发挥最大效用时所要求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对于前一种情况,消费者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可能效用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其值均会小于最大效用值,除非消费者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可能效用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其值均会小于最大的效用值,除非可能消费者对此种信息商品消费的效用很小,甚至为0或者负值(信息商品有真伪之分,如信息商品中所载信息是伪劣信息的话,对消费者而言,可能干扰消费者消费的目的,造成信息消费过程中的噪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将其理解为此时的效用为负值)。而对于后一种情况,消费者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可能效用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其值均会小于最大效用值,除非消费者改变自己的认知能力、知识结构等等。笔者将在下面对于此问题做详细论述。信息商品的消费与物质商品的消费不同的是,其强调从信息商品消费过程出发,除研究消费能力外,更注重考察信息商品消费的内在机理和消费行为的特殊性闭。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信息商品消费效用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等等。而消费者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可以随着时间的增加和学习积累逐渐提高(比如加强对信息能力的训练,改变知识结构等),因此,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同样的信息商品的效用对于具有相同需求欲望的、在不同时间内的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其效用是不一样的。而物质商品对不同时间内,具有相同需求欲望的同一个消费者来说,其效用是不变的。信息商品的这种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侧证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某些信息商品的不适用性。
3信息商品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质疑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具体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比如说:在一个人很饥饿的时候,吃第一个包子给他带来的效用是很大的,以后,随着这个人所吃的包子的数量的连续增加,虽然总效用是不断增加的,但每一个包子给他所带来的效用增量却是递减的,如果他还继续吃包子的话,就会感到不适,这意味着包子的边际效用进一步降为负值,总效用也开始下降。虽然在理论上,边际效用也可以为负值,但当其趋向于负值时,消费者可能会改变其消费行为。而对于信息商品而言,其边际效用并非呈现这种与物质商品一样的递减的趋势。具体来说,信息商品的边际效用可能会存在以下的几种情况:
3.1边际效用根本不存在
在传统的经济形态中,消费者只要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和对一定物质商品的欲望,便一定会存在着这种物质商品的边际效用,而这种边际分析对于信息商品来说可能根本不存在。由于信息商品是种经验性产品,只有在消费者第一次消费的过程中才知道其具体内容。如果消费者发现该信息产品中所含的信息与自己所需求的信息并不相符合时,那么,消费者的理性思维便会使其改变消费行为,放弃对该信息商品的消费,则此时该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不存在了。更确切地说,信息商品在第一次消费后,其效用便降为0或负值,因为消费者不会再对其消费了。因此,对于先验性非常强的信息商品,供应方应先免费让消费者对其产品有一定的了解,从而避免这种因边际效用不存在而造成消费者在信息搜寻中产生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
3.2边际效用可能先递增后递减
以Internet为例,消费者对Internet的偏好是种非凸线偏好。如图1,在图中的AB段上的MRS(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即IDY/,}SXI是递增的,它表明对Internet使用的边际效用是在一定范围内将出现递增的现象,然而这种边际效用的递增也不一定会永远持续下去,Internet的边际替代率也并不是一条完整的非凸曲线,它存在一个拐点B,由B到C继续增加消费时,曲线却变为向原点凸的无差异曲线。

对Internet的边际效用出现的这种情况,可以这么解释:对于普通浏览性用户来说,在AB这一段,由于好奇的心态促使人们不断地浏览网上无穷无尽的信息,并且不断发现令他感兴趣的东西,因此玩internet对其他产品的边际替代率越来越大,消费者对Internet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现实中的网迷、网虫正是这种现象,而到了BC这一段,消费者发现面对毫无感情的机器字符不如和朋友面对面交流或通过旅行来获得信息时,这种边际效用递增将逐渐趋缓,并慢慢减少对网络的使用。因此对Internet消费的边际替代率曲线应该是一条由非凸曲线和向原点凸的曲线结合而成。
Media Metrix公司的最近一份报告指出,那些更早一些接触Internet的富裕家庭,现在花费在Internet上的时间,更少于刚刚接触Internet的低收人家庭,在2000年6月份,低收人家庭平均每周在Internet上花费13小时,而Internet总人数平均每周花费在
Internet上的时间仅为9.5小时。
这种边际效用先递增后递减的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也存在,例如:科研写作时,需要查询同一主题的文献信息产品,由于信息产品的消费对消费者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刚开始,消费者累积知识库中的知识单元受信息产品的冲击不大,因此刚开始,该主题的信息产品的效用并不是特别大。随着不停地吸收新的信息单元、知识单元,消费者的知识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对信息产品的吸收能力有所上升,因此其效用便会逐渐上升,到信息产品所含的信息单元,使消费者诱发出并产生新的思维方式,形成新的思想,这时对消费者而言,其边际效用最大。由此分析,同一主题的信息产品的边际效用也呈现出与Internet相似的趋势。
也许有人提出,边际效用MU = DU/OQ,同一主题的信息产品并非是同一种信息产品,而Internet也是个集很多信息于一体的信息集合体,对于这种信息集合体消费的增加所带来的效用不能成为边际效用,而是各种不同信息产品效用之和。对于这种看法,笔者认为,因为信息产品与物质产品有很大的不同,无法用绝对的数量指标来衡量,还因为信息产品的组成单元是抽象的信息,如果承认对图书这种信息产品的消费存在着边际效用的话,为什么对同一类主题的信息产品或者Internet的边际效用的存在却表示怀疑呢?因为图书实质上也是一小主题下的不同信息单元的集合体,而Internet和同一主题下的文献信息产品只不过所涵盖的信息单元的范围大一些,信息量多一些而已。
3.3边际效用急剧递减
许多信息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属于这种情况,特别是对于那些时效性特别强的信息产品而言,随着消费次数的增多,相对于物质产品而言,其边际效用下降的程度要急剧得多。不过这类信息产品的内容属于那种及时性强的一次性消费内容,消费者边际效用的急剧递减的趋势使该类信息产品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这是信息产品供应商所不愿看到的。因此供应商要使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趋势减缓的话,只有从信息产品所涵盖的数量的角度来努力,增强其产品的反复利用率。如目前在网络上不断出现的电话号码数据库、广播电视节目表等等。
4一点思考
信息的多维性、抽象性、均质性等特点使得信息产品具有多种用途,而信息产品效用的最大化发挥的一个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对消费者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笔者斗胆设想:假如存在着一种集大成的信息产品,只要消费者的认知结构未达到其发挥最大效用所要求的水平,其边际效用是否可以持续地增加下去呢?虽然这种想法有点像“永动机”看上去有点可笑,但随着网络的出现,使得承载这种集大成的信息产品已成为可能,即使目前网络信息的组织方式存在缺陷以及消费者的信息能力有限,使得消费者使用Internet的边际效用持续增加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对于网络信息提供商而言,从尽量延长消费者对信息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增的时间段角度出发,生产出高信息量、高浓度的信息产品或服务是大有可为的。
从以上对信息商品的边际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商品的量纲与物质商品的量纲有很大的不同,必须对传统的边际分析方法作出修正和限制,才能正确指导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下的消费者行为理论。
参考文献:
1 http: //216. 239. 35.100/search? q=cache
2娄策群,桂学文信息经济学通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4沙勇忠,高海洋.关于信息消费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图书情报工作,2001(5):28一31,79
5韩民春.关于互联网若干问题的微观经济分析.经济问题,2001,(1):15
6【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著,张帆译.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