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年
【摘 要】本文分析了信息化入世的人文背景,信息化过程中人类自我意识的嬗变及信息化结晶—信息文化的生存机制,揭示了信息化蕴含的人文情愫,探寻了信息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信息化人文情愫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信息化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作为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的新文化形态,信息化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惊。本文所讲人文,主要指对人的文化生命的关怀,探讨人的本质,建立价值体系,塑造精神家园。人文是整个人类生活的内在灵魂,是信息化的最终价值指向。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析信息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
1信息化入世的人文背景及其合理性
黑格尔认为,在历史活动的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观念,二是人类的热情,两者交织成为世界历史的经纬线。虽然黑格尔的论断多少带着唯心的成分,但他强调民族精神或文化传统对历史活动的影响还是有合理成分的。作为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活动,信息化的人世,是在特定的人文背景下形成的,有其自身的合理性。
1.1道德艺术等人文文化的发展对传统工业范式提出了挑战
所谓范式,总的来说,就是有关个人、社会以及宇宙的一整套公认的设想,它包含一种价值观体系,这种体系继而又指导个人和社会的活动。具体地说,传统工业范式是一种注重功利和实用的价值观模式。它认为物质进步是通向理想境界的大道;可以驾御的—经济技术的—理性就是最有效的逻辑方式;科学是最可靠的知识形式,最高境界的善就是个人获得的社会的物质幸福。正是这些包含在工业范式中的普遍的观念,不断推动着工业社会朝着地理探险和殖民的方向发展,朝着科学、资本主义和工业的方向发展,朝着以科学为基础的高技术和现代社会的方向发展。
在一定时期内,传统工业范式起到了良好作用:它提高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取代了人体繁重的体力劳动甚至部分脑力劳动,并且消灭了危害人们数千年的传染病,使科学技术现代化,并推动着社会制度向民主化不断发展。但这种模式有着致命的弱点:它长期把人类头脑中作为价值观基础的超经济前提排除在外,认为社会进步就是社会总产值的不断提高,把经济上是否合理作为一切社会决策的标准,造就了无法控制的环境破坏,也导致了追求以商业结构为基础的享乐主义的蔓延。结果,一方面我们有了许多对经济有利却并不需要的东西。并且从人本身意义上来说,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也许可以生活得更好一些;另一方面,我们又有许多必需而不符合经济利益原则的东西。例如,每个人应得到的良好的教育、清新的空气等却被视为对经济的一种消耗,而加以限制,这与以人为本的传统道德艺术等人文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两者的裂痕日益扩大,悲天悯人的人文文化对传统工业范式的挑战也日趋激烈。
1.2科技文化的发展促进了传统社会模式的改变
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强烈冲击着愚昧和落后的遗习,推动着人类社会模式的根本变革。现代科技文化的核心和先导是信息技术文化。信息技术的物质基础,须以计算机,特别是集成电路的发展为支撑;信息的获取和传输技术,是显示信息形态的重要手段;信息的处理和控制,则是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标志。现代信息技术文化的发展,不仅创造了先进的信息传递的物质基础,而且使信息的获取、整理、支配、利用等研究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这都极大地促进了以原子为基础的社会模式向以比特为基础的社会模式的改变,加速了信息化的步伐。
1. 3信息化的入世是人类文化自我更新与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人类文化结构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恒定不变的,只是有的结构和过程长久些,而有的结构和过程短暂些,但所有的文化结构和社会过程都有一定的寿命。人类历史总是在连续性和间断性的交叉作用中向前发展。虽然不同民族的文化对连续性和间断性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人类文化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展着。这便是社会结构发展和变更的逻辑规律。信息化的出现既是传统文化自我创新的必然趋势,又是新兴科技文化自我规范的内在要求。信息化正是踏着时代的节奏,触摸着历史的命脉,肩负着文化根本改革的历史使命而入世的。所以,信息化的发展既有历史的根源,又是传统文化的直线延续,是有其合理因素的。
2 当代信息化中人类自我意识的嬗变与人文批判
社会信息化,作为人类活动成果,是外化了的人类劳动;作为内在表征,则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活动。与此相适应,世纪之交的人们,一方面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带来的福社,另一方面又经历着高度精神文化矛盾的炼狱。信息化在社会循环中表现为相关的量的增加及质的提高,在个人循环中表现为空间的扩张。人类自我意识则一方面不断分化与综合,最后趋向阶层的认同与融合,另一方面个体意识不断膨胀,与周围文化氛围渐次分离,走向无所寄托的未来。这便是信息化中人类自我意识嬗变的轨迹与途径。
首先,从社会循环角度而言。按照一种理想模式,当代信息化运动一方面进一步打破了地域、年龄、经济能力等对人文交流的限制,使整个社会形成了一个统一平等的文化圈。进人计算机网络的电脑终端是超越国界的,构成了一个纯粹的信息世界,从而使全球联为一个共时性的超越国界的整体。在这个纯粹世界里,拥有电脑终端的独立的个体便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基本单位。由此,意识、民族、国家的限制被减少到了最低的限度,任何一种文化产品都能够在网络中交换。不同文化风格、形态、文化思维模式相互碰撞,极大开拓了人的文化视野,改变了人的认知结构,更新着人的观念意识。人们在交流中认识自我、穿透自我,从而达到进化自我、超越自我的目的。人类意识再通过这种循环交流,不断升华而擅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类意识真正共有的空间并不是铁板一样的全球化。职业、工作场所、专业、趣味、娱乐方式等因素都导致了阶层意识的产生和对特定意识的关心。信息化实际把人群分化成为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两种集团的人在获取和支配信息方面的能力是完全的不等式。真正懂得现代化运作原理,能够在信息空间自由翱翔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民众还是处在盲从和跟随的阶段,并没有专业的驾驭信息的能力。因此,信息化产生的不是一张平平坦坦的圆饼,而是高低分明、错落有致的双层饼或多层饼。
虽然信息化的进展,网络空间的扩大,有利于使单个个体通过文化参赛来满足合群需要,如参与型的电子游戏即是一种补偿。但下层阶级与上层社会之间真正的沟通不是通过网上接触就能实现的,人们的物质条件、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客观条件无时不在限制着人们心灵的交流、心智的培养及情感的归依。对此,托夫勒正确地指出,各个高技术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威胁来自于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下层阶级与主流社会之间的鸿沟实际上是随着新传媒系统的普及而扩大了。这条大峡谷一样深的信息鸿沟最终会威胁到民主。
其次,从个人循环而言。尼葛洛庞第赋予网络的新自由主义精神是沙皇退位,个人抬头。但诚如弗兰克所言:重新获得解放的个人犹如站在漠漠荒原上不知归向何方。因为随着信息化的膨胀,社会日益复杂与分化,不断奔向使绝大多数人无所适从和难以确定的将来。在这种文化中,个人如同在社会中飘荡的浮萍,没有恨或是爱,从事缺乏意义的活动,在个人的自恋中转向自身。工业化中的人们早就与其劳动的产品相分离,现在他又日益与他的伙伴分离,与他自身相分离。当代的另一动向是,那种渗透了神圣气氛的社会生活渐次退出舞台,代之以彻底的世俗主义。科学的方法与成果浸人我们的日常思维之中,这可能是完全有益的,然而却排除了心荡神怡的感觉,毁灭了幻想的美景。
信息化对人类文化最深刻的影响就在于改变了人类思维方式。书刊造就了书刊人的思维模式:想象和逻辑思维发达。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造就了多媒体人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力发达,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却逐渐衰退。信息化革命带来的平面化、标准化的快餐文化,在体裁上,产生出一种距离的销蚀,思考回味也没了余地,人类的思维基因在经验的覆盖下也必将走向无可奈何的颓废。
3信息化结晶—信息文化的出现及其生存机制
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的总和。社会信息化的产物和结晶就是信息文化在新世界的登陆。信息文化也即电脑空间文化,或网络文化,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新文化。它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原有的各种文化内容以及活动方式被纳人到“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系统进行制作、加工、传递和交流而发生变化,即原有文化的“电脑化”和“信息化”;二是指随着人们越来越经常和更大规模地应用“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系统从事各种行业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活动,这种运用方式势必越来越丰富、多样,进而形成一种崭新而独特的文化形式。
信息文化与传统工业文化有相通之处,例如,在获得最高幸福的含义上,两者都认为物质的繁荣是决定性的;在获得最高幸福的方式问题上,都主张通过科学把地球变成天堂。但是,信息文化与传统工业文化相比,有两个重大转变。其一,信息文化将更加注重对人类精神价值观的探索。它不仅要继续挖掘技术文化的革命潜力,利用技术文化提高人类生活的标准,而且更要利用道德、艺术等文化重新塑造社会和个人,使生活变得更丰富和充实,以达到理想社会的目的。其二,信息文化不仅要继续解决“如何”的社会问题,而且将面临更多“为什么”这种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当我们处在以生产为目的的传统社会中时,我们人生的意义来自于从事一种与经济有关的工作,来自于生产某些东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生产的东西必将越来越多,直至超过我们的必需。而我们从事的工作却并未带来相应的充实的感受,这就会产生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劳动的意义何在?此外,技术的发展也可能带来剩余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对那些不需要从事生产的人,他们的价值又如何体现?这都是信息文化不能回避的问题。
价值观念问题是信息文化P5(待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时信息化过程中不断暴露的具体操作问题也向新文化形态提出了挑战,最典型的问题是信息的转译问题。我们知道,一切信息只有被转译才能进人新的渠道,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因此,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信息的生产者和使用者都必须具备把他们试图发明和试图学习的东西转译到机器语言中去的手段。信息化就这样把不可用数字测量的东西变成了O与1的游戏,把不可用视听感官接受的东西变成了可用视听感官接受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控制了人的其它感觉思维。在人类生活中,永远存在着只能由心灵去接触,而不能完全诉之于用耳目感官去感受的东西。然而,这种不能用耳目感官去感受的东西,非但真实地存在着,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人灵魂的支撑,控制着人的动机、情感,继而影响着单个人甚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活动。那么,这种心灵的东西如何才能被培育、交流与体验呢?它们与信息学霸权的矛盾如何调和呢?这些问题的解决,既是信息文化求得生存必须面对的现实,又为信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对象与运行机制。
信息化与人文文化相辅相成,离开了信息化的人文关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而离开人文关怀的信息化不但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反而有悖于信息化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欧阳康.社会认识方法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2郭志,赖伟中.世纪末的聚焦.兰州:甘甫科学出版社,1998
3卢风.人类的家园.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6
4维克多·奥辛廷斯基.未来启示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5黑格尔.历史哲学.北京:三联书店,1958
6丁亚平艺术文化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7王小东.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8托夫勒力童的转移-—临近21世纪的知识、财富与权力.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
9.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0陆建东,陈寅洛的最后二十年.北京:三联书店,1996
11李维武.中国人文精神之阐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
12季羡林,张光辚.东西文化议论集(上).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海口 :海南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