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科研究>研究生论文>
 

网络信息资源的无限共享模式

Abstract: Network is a new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now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n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proposals for constructing a pattern of unlimited sharing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Key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resource sharing 

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的三大基础资源之一。网络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新兴资源,在信息资源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有必要对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1 信息资源共享的新环境

实现稀缺资源的共享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共同理想,信息资源虽然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且不易损耗,但它仍然是有限的。“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数量上的稀缺,而主要是指信息资源的品种类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相对于特定的经济行为者而言不是无限丰富的。”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共享主要是信息物质载体的共享,即文献的共享。这种共享由于受共享交易成本的限制,只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有限的共享。而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为信息资源共享带来了新的契机,开辟了信息资源无限共享的新天地。

计算机网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宽带、高速、动态的电子信息网络,它能够随时随地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资源。数字化技术使信息的复制变得更加简单,网络传输使信息能瞬间到达遥远的地方,无线通信能轻松地跨越地域的障碍。这种相互连接的网络是传统时空概念的破坏者,它将时间和距离几乎缩小为零,使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正是由于网络这种无限扩展的特性,使每个国家、单位、个人都有可能联入网络,实现跨时空的信息资源共享。

2 网络信息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

资源共享本来就是网络的一个突出优点和重要特征,所以原本不必强调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问题。但现阶段我国网络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中却存在许多问题,这就使提出网络信息资源无限共享模式成为必要。

2 1 缺乏宏观调控,管理协调不力

近年来,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虽然发展迅速,但仍缺乏相应的管理体制,宏观协调控制的能力不强,许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都是各自为政。由于缺乏分工合作,使网络信息资源大量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同时,由于各种资源的分散,不能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使我国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质量水平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下。

2 2 狭隘的资源共享观

现在虽然许多人已经接受了资源共享的观念,但大多只是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的狭隘资源共享观,这种观念在网络环境下已经不再适用。在传统技术条件下的信息资源共享是文献载体的共享,而文献的异地传播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费用,当共享的这种交易成本超过预期收益或文献定价的时候,共享行为就不会发生,所以此时的信息资源只是在一定区域和部门中的共建共享。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异地传播的成本将极大降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这种传统的资源共享观念远没能发挥出网络跨时空资源共享的优势,它所谓的“共享”实际上只是一种稍高层次的重复浪费,这也是造成各地区和部门间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因。

2 3 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

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没有规范的接口和统一的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将成为空谈。现在基于因特网的WWW信息资源已基本实现了标准化,共同遵守TCP/IP协议。但其它网络信息资源,尤其是作为网络信息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数据库的标准化进程却很迟缓,数据库的应用受到严重的限制,许多数据库不能相互交流或交流的范围非常有限。目前,图书情报行业的一些数据库系统软件兼容性很差,系统之间的数据转换经常会导致字段错误和数据丢失,字段定义也有一些出入。

2 4 网络信息庞杂无序,不便利用

网络信息资源异常丰富,仅在因特网上就有8亿多个Web网页,每天的信息流量超过20TB。在网络这个超越了国界、文化和社会制度的虚拟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由于缺乏必要的“过滤”机制,网络信息非常繁杂混乱,信息污染严重。虽然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都有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来确定它的位置,但其控制体系远未完善。目前网络信息资源的状况,就好比只有藏书的索书号,而没有书目体系的图书馆一样,利用极不方便。再加上某些人为信息垄断所设置的障碍,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更加困难。

2 5 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知识产权问题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巨额的投入,所以网络信息资源不可能完全无偿共享,它必须以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形式得到回报,尤其是某些商业、科技信息和专用数据库更应该有偿使用。计算机网络应用了人类的多种高新技术,由网络信息资源共享的复制、传输和利用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也异常复杂。现在有关网络信息的复制权、发表权、发行权和链接权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的合理使用、利益平衡等问题的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

3 网络信息资源的无限共享模式及实施策略

网络信息资源无限共享模式是以信息资源在网络中的跨时空广泛共享为出发点进行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的,从而实现网络信息资源在广大用户范围内充分开发利用的模式。网络信息资源无限共享不仅是一种信息资源生产者、加工者、服务者与用户之间的广泛共享,他们的职能不再泾渭分明,角色区分变得模糊;而且是一种真正的信息共享,不再是文献载体的共享。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应在以下方面齐头并进,形成合力,推动网络信息资源无限共享模式的形成。

3 1 立足网络环境,树立大资源共享观

大资源共享观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观念,也不是在传统技术下的狭隘资源共享观,而是在网络环境中资源无限共享的观念。它充分发挥了网络无限延伸、无限扩展的潜力,利用了网络能够跨越时空的优势,把力量真正集中到增加网络的有效资源,消除任何层次上的重复建设。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全国乃至全球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应全盘规划,形成一个有机体,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最优化建设和资源的充分利用,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

3 2 建立“扁平化”结构的网络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以前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共享,出于信息需求和资金限制的双重考虑,只能建立层次化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形成全国中心—地区中心—省中心—基层机构的多层保障结构。在网络环境下,各单位的联系更加方便,信息传输更加容易,使各组织结构呈现出“扁平化”的趋势。我们可以压缩地区中心、省中心这些中间层次网络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腾出人力和资金进行各单位特色资源的建设,从而在特定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增加网络整体的有效资源。当然,为了加快传输速度和缓解中心服务器的访问压力,可以在各地区中心或各省设立镜像站点,进行实时更新或定期更新。

3 3 强化网络特色资源的建设

在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网络世界中,任何一个站点如果没有它的特色资源,将毫无疑问地被淘汰。在网络环境中只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资源才能增加网络资源的有效供给,才能使网站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可能。令人欣慰的是,国内网站经过近两年的无序发展之后,开始向特色化、纵深化转移,出现了一些有特色的网络信息资源,如暨南大学图书馆的世界华人华侨数据库、3721网站的中文网址服务等。为了促使各单位强化网络特色资源的建设,对网络化建设进行评估时可不再以资源的绝对数量为依据,而把重点放在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网络特色资源建设或协作进行特色资源建设上。对于财政拨款的单位甚至可以规定其经费中必须要有多少比例进行网络特色资源建设,对于其它单位也可以进行引导和鼓励。

3 4 加强宏观调控,搞好组织协调

坚持国家信息化“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国家主导、统一标准、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发挥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组织协调作用,加快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可以借鉴1999年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会议的形式,组织专门的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管理机构,制定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总体规划,倡导合作观念和共享观念,克服条块分割、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加强网络信息资源的基础设施建设,设立虚拟信息市场,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产业化的发展。制定有关的政策法律和规范标准,尤其是相应的知识产权法规,来规范各方的行为,确保各方的利益,营造网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良好环境。

3 5 加强网络信息的组织开发

网络信息的组织开发就是要改善网络信息无序、冗余、不稳定的状态,实现网络信息的全面有序化、优化和深化,从而使网络信息成为真正的资源,方便用户使用。通过各种技术方法进行网络信息的组织开发,是实现网络信息资源无限共享的必要保证。

·易用的信息搜索。优秀的搜索引擎应该有友好的界面,能够支持布尔检索、加权检索、模糊检索、自然语言检索、智能检索等功能,允许用户从标题、作者、关键词、年代等多途径进行信息检索和二次检索,使用户能很容易地获得所需信息。

·专业化的网络导航。现在的网络导航大多数只是进行对源信息的组织,没有涉及信息的内涵。但随着用户信息需求层次的提高,网络导航必然要走上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以相应的专业知识为背景对源信息进行解构,再用科学的方法对所得的信素或信息元进行重新组合,得到新的信息,实现信息增值。将来的网络导航不仅要指向源信息本身,而且要将用户引导到更专业、更深入的信息内涵,使用户能充分地理解和利用信息。现在教育部系统CALIS计划中的重点学科导航库的建设正在实施,即各地区中心馆分学科对因特网信息进行组织。

·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对用户独特的信息需求,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把原来的人找信息变成信息找人。信息“推送”技术一方面从大量的网络信息中进行信息挖掘,“拉取”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进行信息分流,为每一条信息找到所有需要它的人,并将信息“推送”给每一个用户,实现信息的充分共享共用,将信息的潜在价值尽可能地转化为现实价值。

·全方位的共享服务。采用网页浏览、网络导航、联机编目、咨询服务、信息搜索和“推送”等多种形式充分共享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科研、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查先进 面向高速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有效配置 情报学报,1999,(3):255259

2 黄纯元 图书馆与网络信息资源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6):1319

3 黄长著,霍国庆 我国信息资源共享的战略分析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3):311

4 陈敬全,邱均平 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重组 情报科学,2000,(2):105107

5 李晓红 我国网络信息服务研究综述 图书情报工作,2000,(3):6164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