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青 陈秋波
摘要:本文认为知识经济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发展势头良好的可持续增长经济,高新技术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成为各国主导产业。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应该抓住机遇,扬长避短,与世界知识经济的发展同步。
关键词:知识经济 信息产业发展
一、 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
自1912年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学说以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正如他指出的一样,不再只是依赖于资本和劳动力,而更多的是依赖于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的关键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伴随着知识和信息的增长不断发展。进入九十年代,知识、技术和信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知识经济成为各国政府追逐的首选目标。发达国家的知识经济比重超过GDP的50%。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知识经济成分也在增长,一些知识含量高的产品,如电子产品已成为韩国、台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产品。据估计,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主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别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新的经济形态—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兴起。国内外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已出现一些共同的趋势。
1.知识经济成为发展势头良好的可持续增长经济。
知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不是直接取决于自然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经济产生的时代是多种自然资源几乎耗竭,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的指导思想是采用高新科学技术,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同时开发尚未利用的自然资源来取代已近耗竭的稀缺物质资源和能源,这不同于传统工业文明是以尽可能多地采用物质、能量获得最大利润。工业经济的发展是以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的,资源W,乏、环境污染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发展完全建立在减小物耗,增加知识和信息比重基础之上的。在今天,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一方面表现在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例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无论是选育良种,还是使用化肥、农药、农业机械,无不使用了生物、化学、化工等科学技术知识。很显然,知识通过影响传统的生产要素来体现其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新产业的崛起,尤其是计算机产业、软件产业以及其它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据统计,OECD成员国的高技术产品在制造业产品和出口中的份额翻了一番多,达到20%—25%,其中,在近十年内,美国的知识密集服务业的出口相当于产品出口额的40%。另据统计,1995年全球软件产业的收入已超过2000亿美元,且以13%的速度迅速增长。知识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知识的生
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经济增长的结果必然导致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据OECD的数据表明,美国、日本、加拿大和英国的知识密集服务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它们占GDP的比重分别是53%,47%,42%,42%。如果计算其它蕴含知识并以知识和信息为经济增长动力因素的产业,这个比值更高些。据统计,本世纪七十年代前期,美国知识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首次超过50%,当前约占78%,一般发达国家约占50%一75%,中等收入国家占35%一50%,低收入国家小于50。有人预测,到2020年,美国农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不超过2,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2%左右,知识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将超过90 %。可见,知识经济是充分知识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这早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并已为各国经济增长的事实所证明。
2.高新技术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今后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成就的标志,重要的不在于量的增加,而在于经济质量、效益的提高,科学技术对国家经济贡献率是否越来越大等。如何加快高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怎样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各国共识。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在其施政演说中第一次提出了“变革和创新”为核心以及从“经济大国’,走向“高新技术大国’,和“政治大国’,为目标的国家发展战略,桥本内阁虽然计划将中央政府机构从“一府21省厅”精简为“一府12省厅”,但却把科技厅升格为“教育和科学技术省”,以提升教育和科技的战略地位。克林顿继任美国总统后,提出了“面向21世纪的科技发展战略”,以保持美国在下一世纪高新技术发展中的世界领先地位。韩国政府提出了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五年计划”以及加强基础科学为核心的“振兴基础科研方案”。英国制定了以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为重点的发展计划。德国除了确定以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化学和环保为重点的发展计划外,还提出了涉及新产品、信息与网络技术、分子生物医学、交通等领域的四个主导项目计划。法国制定了电子工业与信息技术、陆上交通、定式化学、农业与食品工业、医学和环保等七个领域的优先发展计划。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1995年约为20。高新技术成果由于其风险大、投入大,相对来说转化率更低,但我国政府亦非常重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国效仿“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建立了52个类似中关村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为了促进软件产业的发展,我国先后建成了东大软件园、西部软件园、齐鲁软件园和湖南软件园等四个国家级火炬软件产业基地。到去年年底,这些软件产业基地已有几十种软件进入了国内外市场,共创产值11 .8亿元,比1996年的6 .9亿元增加了71%。
由于各国政府的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更多投入信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和资金、设备等有形资产,但起决定作用的是无形资产。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资金的投入风险更大,无形资产投入比例应该更高。目前,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许多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 %,无形资产的升值也将带来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获得高报酬的工作增多。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既刺激了各国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又促使高新技术本身产业化和经济全球化。由于高新技术不但创造了新的工业群,还扩散到传统的工农业,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技术的创新与传播日益加快,任何国家乃至企业,无论其实力多么强大,都必须经常处于调整之中,否则明天就可能难于保持今天的地位。高新技术作为经济增长的新的制高点自然成为各国经济竞争的焦点。
3.信息产业成为各国主导产业。
全球知识经济浪潮的兴起,把目前已成为全球发展最为迅速之一的信息产业推到了知识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信息产业因为对其它产业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并因为其产值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提高,而成为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据统计,1982年全球信息业产值为2370亿美元,到1985年是470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全球信息业产值将超过18000亿美元。根据信息产值测定结果表明,1985年美国信息业产值达到GNP的60%;日本1979年占GDP的35.4%。西欧各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其GDP中与信息活动有关的约占69%。信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的主体是最近三十多年的事,各国都把信息产业确定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表现在信息生产和服务机构的不断增加以及信息机构企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行业中信息机构的增加必然导致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的增加。根据波拉特的统计,1967年美国信息产业就业人数已占总人数的45 % 。 1988年国际劳工组织出版的《劳工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1987年与信息活动有关的就业人数约占就业总人数的50%以上,仅从信息服务业方面看,从业人员的阵容也相当可观。1985年美国已有软件人员140万人,美国从事信息加工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51%。英国、法国、西德等国家的信息服务业从业人数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3以上。1960年日本信息产业就业 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40 %,1981年达到55 .1%,
1990年达到58 .4%。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并开始成为我国的主导产业。据统计,1995年全国PC机销售为110万台,是1993年、1994年的总和,世界排名第八,预计到2000年年销售量将达到800万台,信息产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目前的信息产业仍然相当薄弱。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加快信息基础建设步伐,全面展开以“三金”工程为龙头的国民经济信息化工程时,将通信产业、计算机及其应用产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现已基本形成“大开放、大合作、大竞争、大融合”的信息产业发展格局。
二、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优势与不足
知识经济不能在一夜之间造就,其发展必然象工业文明与农业经济在今天仍能并存一样,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各国家经济知识化的过程并不是同步的。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知识经济的步伐差距明显,并有逐步拉大的趋势。据报道,美国今后一段时间投入到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资金将达到4000亿美元,面临工业化和信息化双重任务的发展中国家恐怕难于望其项背。知识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因投入无形资产不同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因而,优势与劣势是相对而言的。
1.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优势。
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是越来越快的技术进步和知识增长,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超过了资金和各种物质资源和能量。发展知识经济完全可能通过高起点的技术引进和改造,以及经济的信息化、知识化,缩短工业化的进程,越过某些曲折的发展阶段,超越技术梯度发展规律,赢得这场竞争的优势和主动,这是后发优势。当前,国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对我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抓住这个国际机遇,通过吸引外来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调整、升级我国的产业结构是当务之急。
我国国内也存在着知识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首先,我国政府相当重视知识经济的发展,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制订了系列的政策。国家科学技术部大抓“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实,不搞“人海战术”,而搞“人才战略”。他们的工作不只是停留在抓具体项目的水平上,而是抓“星火”计划带,搞“星火”西进和“星火”扶贫。新成立的信息产业部更能体现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特征,它不仅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863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以及“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等政策和规定为我国信息产业提供了政策环境。另外,稳定的政治环境,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不断完善的投资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都为知识经济在我国腾飞提供了保障。
2.制约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因素。
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知识和智力的投入,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知识经济是创新经济,其发展又须依赖于技术储备及科学技术转化率。因此,可以说人才素质、技术储备和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决定着知识经济发展的快慢。制约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1)人才资源的质与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的J陕速发展。
一是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国就业人口中,科技人员数占职工总数的8 %,而发达国家达30%以上。目前,经济营销、电子通讯、美术广告、计算机等十类人才和高级复合型人才最为抢手,其中,前三类人才需求缺口量分别高达89.3%,87 .6%和86 .2%。计算机人才缺2000万以上。二是人才的质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仅为21 .8,接受bn中教育的为19.7,尚有28 .73%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这个比例虽然有些变化,但仍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高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另外人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也制约着舞识经济的发展。我国按全国平均数计算,高、中初级人才的比例大体是1: 20: 80,高级人才特另I是学术带头人数量严重不足。
(2)找国技木储爸相对小足。
据国家科委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统计分析,1996年共缔结技术合同22 .69万份,合同金额为300 .20亿元,其中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合同在各类技术合同中仍占主导地位,技术开发合同成交额为92 .72亿元,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达122 .84亿元,分别占总成交额的30 .89%和40 .92%。而技术转让合同成交额为60 .22亿元,占成交额的20.06%,比1995年增长了25 .67%。这说明在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了一定成效,但很明显,技术转让合同在技术市场交易活动中的比例仍然还比较低。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技术市场中技术商品不够丰富,特别是适销对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成果不充足,这影响着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后劲。
(3)成果转化不畅。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科技链与产业链相对脱节。知识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它的发展既把科学与技术结合起来,又把科学技术与产业结合起来。要解决这一脱节问题需要资金支持,知识经济的发展更多取决于无形资产的投入,但也不能离开资金的投入。据统计分析,发达国家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和商品化的资金投入一般是1: 10: 100的比例,而目前我国则是1: 0 .5: 100的比例。显然,开发环节的资金投入过于薄弱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不畅的直接原因。
参考文献
搂策群、挂学文:《信息经济学通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
至之」东:《知识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未来与发展》,1988年第1期。
③((1996年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分析》,《中国信息导报)),1997年 第9期。
卿马之浚:《知识经济值得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年第5期。
C5 A.晓明:《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吴季松、杨学山谈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人民日报)),1998年5月23日。
⑥孙军凯等:《知识经济对中国的启示》,《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年第4期。
⑦马维野等:(f1997年世界科技发展给我们的启迪),《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