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科研究>研究生论文>
 

关于信息资源特性的人文分析

曾立(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张弦(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

合理的资源配置和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对任何资源建设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而对资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了解,则是其必须的前提对信息资源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它具有可共享、无穷尽、可再生、可增殖等特性但这种看法是不完备的这与其说是信息资源的特性,不如说是信息特性的引申同时,信息资源特性也并非简单的信息特性加资源特性,而是指信息资源化是指交流中的信息和信息流作为资源所具有的特殊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对信息的利用而产生的从这个角度分析,信息资源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信息资源价值变化的特性(价值针对性、衰变性);信息资源运动方式的特性(知识驱动性、趋知识性);存在方式的特性(交流性、依附性)

1信息资源价值变化的特性

 信息资源并不具备一般资源所具有的价值的内在相对稳定性,它的价值是具有极大针对性的对物质和能源而言,每一单位的资源价值是可以根据它可以创造的社会价值或商品价值同等的量来进行衡量虽然对个人而言其使用价值会有所不同,但在一时间内有其相对稳定性人们常据此来考察国家和地区拥有的财富的大小而对信息资源而言,是很难单纯评价其价值的因为人对外界信息的认识是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斤民多因素都影响着人们对信息价值的认识恩格斯曾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他指明了人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影响着人的思维为此,也就必然地影响着人对信息的认知在这里,人的知识结构和系统充当着人们选择和筛取外部信息的内在机制所以,一则农产品丰收的信息对工商业者和政治家是有不同价值的;一则某工厂失火的消息,对于保险公司、其它工厂的工人和工厂主的意义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在相同的领域内,同一层次或同一位置的不同人,也会由于人的个体间的差异,使得在思维和认知能力上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很难象衡量其他实物资源那样来衡量信息的价值美国情报学家兰洛依斯在研究信息系统时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一个讯息在控制论系统中的含义来源于讯息所引起的系统的行动’,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含义是由系统本身确定的,即信息价值取决于对它的认知同样,在不同的地区或国家间,由于教育水平、风俗习惯、生产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使信息所表现出的资源作用各不相同  。在另一方面,知识是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信息价值的实现与认知主体的知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知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对外界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发展、更新、增长的因而,信息资源价值变化的特性也表现为,相对某一信息(资源)来讲,其价值会随时间的发展而产生变化这种变化可能会因为知识的逐渐丰富而认识到某信息的重要性或对某信息有了新认识,但更经常发生的变化是因为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增长、更新,原有的某信息(资源)中所含内容已成为常识性或过时的东西其作为资源价值已大大衰减,或者已失去价值而不能称之为资源了特别是从长时间上看,这种衰变是其价值变化所固有的特性现在如果谈到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运转这一事实,无人会为这种说法感到兴奋和激动但是在中世纪,日心说对科学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有重大价值的美国著名学者列维坦在考察信息产品利用情况和信息价值时,明确提出了信息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从另一角度说明,就某一信息资源而言其价值是会产生衰变的

2信息资源运动方式的特性

    信息资源作为资源而言,其运动方式具有与其他形式资源相同的特点,可由人为方式决定其资源配置,也可以由市场需求来影响而人类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交流人是信息交流的目的,也是信息交流的传递者(或人通过媒介传递)信息交流的产生,是由于人的需要,交流过程中信息或信息流的变化,可能产生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

而从深层次上看,主要是由于人对信息的认知和反映的不同这涉及到人的知识结构和依结构系统化的知识量信息交流活动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运动它有两个特性:知识驱动性趋知识性。进入交流渠道中的信息的进一步发展和演化,很大程度上是受知识驱动的知识是信息运动的重要动力.。众所周知,当人接受到一定量信息时,接受者可能会有几种反应:发出大量信息或新信息;传递同等量或少量信息;不产生信息为什么会有这几种情况呢?原因可能是经济上的、政治上的、习惯上的、语言上的、信息能力上的信息相关性的差异或欠缺然而这些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否发生作用,以及产生影响的程度在实际中是不同的,具有不确定性虽然有时某因素会产生巨大作用,但从本质上讲都不能作为影响信息交流内在的、固有的东西,只能作为影响信息交流的外在因素,并且随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这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会逐渐减小,而产生影响的内在因素只能是人的知识    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交流,相对于人外部信息传递而言,人对信息的认识和反映过程,可以看成是信息交流的内部交流过程人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依结构构成的系统的知识,构成人所具有背景知识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同人观念中已有的背景知识有密切关系外界信号总是由某中介物携带,表现为某种感情信号或符号一个没有一定背景知识的人,可以感知某种信息或符号,但并不能有真正接受这种信号或符号所携带和传递的信息一个没有地质科学知识的人,来到一堵悬崖前,他可以看到不同岩石分层,却不理解这种分层中包含有何种信息;而一位地质学家却能从中获得以往年代地壳运动信息对一本专业科学理论著作,外行人可能只看到一连串文字、符号,而专业人员却能获得其信息因此,知识决定着对信息的认知也就影响着信息流的进一步的运动米哈依诺夫在《科学交流与情报学》一书的“科学情报的社会评价特点”一节中,大量列举了许多这样的著名事例,其中有证明了五次代数方程通式求解定理的阿贝尔,有群论创始人伽罗华等,他们的成果

长期得不到承认和推广人们的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量的有限,阻碍了信息交流,正象阻碍了这些人的成就的社会承认和传播一样,使许多信息交流受到限制.

不仅信息传递要以知识为动力,而且交流中信息的增长也要以知识为动力从认识论角度看,意识接受的一般功能,不仅是发现,而且也是发明皮亚杰认为,关于客体的认识结构总是对应着某种真实的客观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认识是一种发现在另一方面,客体结构是经过主体图式的同化才被认识到的因此,所有的认识都包含有新东西的加工制作的一面这是科学认识的最高级、最本质的层次,是科学造福于人类的特性在此,理解中的发展,是知识继续不断构成的结果所以说,主体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体,是新信息产生的重要动因同时,情报科学的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个结论当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时,知识量的大小在信息交流中显得更为重要布鲁克斯指出,人的大脑的知识的信息化过程,是按指数规则工作的知识量越大,信息反馈量越大人们可能注意到“知识爆炸”和“信息爆炸”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信息爆炸”的产生是有其技术原因的,但它无疑是以“知识爆炸”为基础的.

 在另一方面,交流中的信息有主动流向,有大量知识量的群体和能被认识的知识结构的地方,即信息流动有趋知识性其原因是:知识量大的人,相对而言对信息需求量也较大;人们发出的信息总是希望产生影响或被认同;信息交流活动的继承,依赖于知识对它的作用 。信息的趋知识性这一点在行业或专业领域内表现得更为明显交流中的所有信息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如果把各领域内人群按知识量的大小来排序,其对本领域的信息的利用量,可以得出这两者的变化成正比关系的结论这里,文献可作为衡量信息流的一个标准从这个标准了解到,各领域内的知识分子或专业人员基本上是此领域书刊等文献的主要利用者人们也知道,当某一学院或研究机构由某著名学者主持或聘有某著名学者,便会形成某领域内以其为中心的信息交流人们向他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期望信息能被利用,希望信息能产生影响,也希望信息能被权威所承认高层次的人有能力认识并且也有需求吸收更多的信息同时,与社会其它人员或机构相比较,在高校和研究机构,存在着更为活跃的信息活动科研人员从选题、科研到论证、发表的整个过程,从信息学角度看,更是信息的收集、加工、创造、传递过程为此,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变移》中,把档案人员、信息工作者和科学家归为一类,认为他们都是从事信息处理工作或由他们产生出信息的,他们的工作都是符号性的虽对这种分类尚可探讨,但也说明高知识的群体与信息收集人员一样有大的信息需求同时,虽然图书馆员和科研人员同有信息要求,但恐怕大量各种文献信息的目的并非图书馆的一个书架,而是从事研究人员的大脑信息流是趋知识的做为信息交流中信息体(载体)的配置,表现出较强的人为和市场方式而做为对信息的利用的信息资源的运动方式,则表现出其知识驱动性和趋知识性.

3信息资源存在方式的特性

    目前,人们给信息赋予资源的概念,正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使人们普遍认识到信息交流对于人类的利益和决策,对于社会功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信息已成为人们创造财富的重要因素显而易见,信息之所以成为资源,信息交流技术的现代化是其资源化的重要基础,而社会需求是其强大动力和条件也由此决定了作为资源的信息,必须存在于交流之中,这是外界对它的要求.。人类信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它反映的内容是有时代特征的人们要利用信息资源,必然要求对它的利用能产生有利于当时的社会活动的作用这就需要它所反映的内容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所以,信息资源必需不断吸收新的内容来充实自身,这是信息资源自身内在的要求信息资源的被消费和使用,不会使这种形式的资源受损耗,而在不断交流中对信息的反馈和对新信息的吸收,是保证它做为资源而存在的方式任何作为信息资源的主体的信

息机构,都是因交流的需求而产生,随交流方式变化而变化的早在许多年前,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在著名的“图书馆学五原则”中就提出“图书馆是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明确指出,成功的信息机构是一个不断交流的有机体今天,没有人会看不到图书馆在信息时代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其实质就是图书馆是否仍然适合信息时代信息交流方式的需求,仍然在将来的社会交流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下。

    另一方面,就某一信息而言,其存在形式是依附于记载或传递它的载体的但作为资源它就不单是依附于载体,而是附依于人,或更进一步说是依附于人的知识。正如本文信息资源价值特性所述,只有人能充分认识信息,才能使信息发挥作用,才能使信息产生价值所以信息资源价值的实现不得不依赖于人对信息的认识,即不得不依赖于人的知识毫无疑问,对一群文盲来说,任何文字资料都是毫无意义的。我们今天所称之为信息资源的绝大多数(除部分声像资料外)对他们来说都不会意味着资源或财富,至多是一些信息的集合而己同样,通过探讨信息资源所具有的趋知识性和知识驱动性,表明信息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伴随着知识体共同运动的可以说,它的运动有赖于知识体的运动,即它是依附于知识体的由此可见,对任何希望建设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人或国家来说,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人的知识水平美国是率先进入信息时代的国家在克林顿新经济政策中,首先注重和投资的是人才的培养由于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所以能利用信息来研究推广新科技成果的人,无疑是信息时代实现信息资源化的关键因素姜奇平先生在(U1世纪网络生存术)中说:“中国、美国都在为得到对方的核心资源而掩嘴窃笑:中国人认为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为大量资本引入而暗中狂喜;美国人认为信息是最重要的资源,为人才大量引进而狂喜’,他说明处在信息时代的国家,对信息资源的掌握方式是通过吸纳人才来实现的目前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清楚地表露出2000年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将主要依赖于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而要搞好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设,就必须对信息资源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只有真正了解它,才能确切地拥有它,斤民好地利用它。

参考文献

1恩格斯.马恩选集3

2刘东.知识结构的间隔性对思维方式的影响和作用.北京社会科学,1997,(4) :22

3张新华.情报学理论流派研究纲要.上海:社科 出版社,1992,

4 K. B. Levifan.Information Resowrces as“Goods" in the life cycle of information Production .JASIS 1982(1):4445

5夏伟礼.认识论引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7

6程伟礼.灰箱:意识的结构与功能.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79

7阿尔温·托夫勒.权力的变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8姜奇平.21世纪网络生存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15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