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湖北430079)
Abstract:This essay examines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western economics .It consider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icro-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s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economics .Based on this,the essay expounds the focal point of the research on mi-cro-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to China' s reform of economic system and the informatization of economy
Key-Aards: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theoretical study/ microeconomics of information;asymmetrical economics;informatization of economy
1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经济发展史中,亚当·斯密及李嘉图创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从此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此之后,经过马歇尔的第一次大综合,最终形成了在西方世界占主流地位并得到广泛传播的经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试图论证亚当·斯密所认为的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存在,试图说明市场经济运行的完美无缺性。这些努力在一般均衡理论中达到最高峰。它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神奇的景象:整个社会中买卖双方的信息都是完全的,即完全地知己知彼。市场参与者能够得到他们想得到的一切信息、资本、劳动。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市场既定价格,在收入约束的条件下实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厂商则根据外生的价格水平,选择使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再加上一个神秘的“拍卖人”的合理协调,市场最终达到均衡。传统经济学一成为西方主流正统经济学便受到了置疑。西方经济学家们不断地对它进行修补,但他们早期的工作仅仅是局部的修改罢了,真正对整个传
统理论进行批判的则是凯恩斯。凯恩斯对传统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判,直截了当地指出传统理论中所假设的经济社会的特征恰恰不是现实经济社会所具有的。在这之后,萨缪尔森等人进行了经济学发展史中具有深远意义的第二次大综合,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把经济学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将凯恩斯的思想转化成了宏观经济思想,从而也化解了凯恩斯对传统经济思想的批判。传统经济思想在微观理论中得到了维持,垄断问题成为微观经济理论在完
全竞争理论体系之外的特殊情况介绍。新古典经济学仍然继承了西方传统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市场的完美性仍然得到了肯定。不过在现实的“混合经济”情况下,私人部门经济要受到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新古典经济学似乎解决了凯恩斯造成的理论危机,并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
如果我们把凯恩斯对西方经济思想的批判看成是从宏观角度的批判,那么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恰好是从微观角度对传统经济思想进行了批判,它直接涉及到传统经济思想赖以生存的微观基础。微观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并非像阳光、空气那样充分、完全、有用,却不需要经济成本。相反,信息像土地、劳动、资本等要素一样也是稀缺资源。一个市场并非像传统经济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只会有一个价格,现实中商品的价格是分散的。价格作为一
种经济信息是在寻求中获得的,而搜寻信息需要成本,正是这种费用的存在使价格的分散得以存在。而且现实经济活动中私人信息是相互作用的,再加上经济行为人不会是十全十美的人,并不具有完善的信息接收、处理能力以支持其选择和决策行为。因此,经济行为不具有完全信息,经济行为存在着不确定性,纯粹的完全竞争是不存在的。
微观信息经济学所阐述的理论较传统经济学更加符合现实经济。它并非仅仅在新古典传统思想中添加一点“信息”的内容,而是从经济思想上对传统经济学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它在自身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有效的分析方法,这都使得微观信息经济学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实用性更强,更能广泛和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2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重点
有关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但信息经济学作为正式的学科概念,并成为新兴的学科还只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事情。经过30多年的发展,微观信息经济学已经形成两个重要的研究分支:一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二是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本文主要讨论第二个分支的有关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1995年出版的供该校研究生使用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中将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经济分析的发展称为“最近20多年以来微观经济理论的最活跃的研究领域”。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市场参与者的经济关系往往被称为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掌握信息多的市场参与者称为代理人,掌握信息少的市场参与者则称为委托人。现实经济生活中许多经济关系都可以归纳成委托一代理关系,如政府与垄断企业、企业雇主与雇员、股东与经理、证券投资人与经纪人、保险公司与投保人、医生与病人等。在众多的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中,有两类现象极为典型,从而形成两类模型:一类是研究事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出现的“逆向选择”模型;另一类是研究事后非对称信息的“道德风险’,模式。逆向选择是指在建立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之前,代理人已经掌握某些委托人不了解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对委托人不利的。代理人利用这些信息签订对自己有利的合同,而委托人则由于信息劣势而处在不利的选择位置。道德风险则是指建立了委托人一代理人关系之后,代理人通过隐蔽行为或隐蔽信息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或其他代理人的效用的行为。逆向选择造成的结果就是差的商品总是将好的商品驱逐出市场。人们为了减少逆向选择带来的负效应,一般通过大量地获取或施放市场信号来实现。对于道德风险,则采取设计最优契约,以有效显示信息。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来看,经济社会中的任何有组织的或需要进行组织的行动都是根据某种契约来协调组织内部人与人之间行为的,设计最优契约无疑会提高这些社会契约关系的效应,增强其经济作用。任何一个契约设计都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激励问题,即通过激励机制设计,使得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追求自身利益的客观效果与社会目标一致,从而增进整体的社会福利,使对应于该机制的所有参与者发现违背活动过程规则对自己是不利的;二是信息问题,即实现上述协调过程所需信息是否可得,是否做到尽可能成本较低,这也就是前面所述的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经济分析研究领域中的“信息成本”、“最优信息搜集”问题,此外还包括信息显示的问题。近几年来,在激励机制设计的主题下,一些成就引起了经济学界的高度重视,例如维克里和莫尔斯在该领域的研究成就使二人荣获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实例。
3微观信息经济学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3.1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肯尼迪·阿罗认为,委托一代理的信任关系构成了市场经济的灵魂。微观信息经济学是以建立合理有效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为研究内容的,因此它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委托一代理的信任关系是建立在合理有效的委托一代理合同(包括隐蔽合同)基础上的,在这里,所谓合理有效的委托一代理合同通常包括有激励机制内涵。我们谈到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口在于要进行制度创新,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一般就是以合理有效的委托一代理合同为基础的,而且国有企业在转变为现代企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资产重组、股份制、兼并、收购以及破产等市场行为,都需要有一定的市场经济“游戏”规则来约束和规范,这个“游戏”规则也就是市场经济参与者共同遵守和不断创新的委托一代理关系。此外,市场经济的建立将不可避免地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这两类行为,它们将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负面影响。无论是企业商业银行,还是消费者都要面临不同形式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消除这两类现象,避免市场失灵,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
3.2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微观信息经济学研究表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市场经济本身产生的两大体制缺陷,是导致市场失灵的重要基础。这种由于市场经济自身制度形成的缺陷不可能依靠市场机制本身来解决,只有通过政府的干预才能获得较为圆满的解决。只要有合理的机制,市场经济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良好地自主运行,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主要应放在政策和机制上,包括制定良好的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管理机制、发展机制等,尤其是激励机制。一系列简单有效的激励机制的建立,会规范和诱导市场稀缺资源的流动方向和过程,从而使市场经济最大限度地保持良好运行状态。除此之外,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还表明:政府不断制定和完善市场法律和经济法规,保障合理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使市场机制与法律法规体系相互融合、补充,从而在外部保证和监督委托一代理信任关系;加强教育与宣传,不断提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教育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道德素质,从内部提高委托一代理信任关系也是政府干预和影响市场经济的重要理由。总之,微观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能够科学地指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助于我国各级政府在体制转轨中转变职能,更好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3.3有助于理解信息与市场经济关系,推动经济信息化
微观信息经济学认为市场经济在社会稀缺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优势,归根结底是信息效率上的优势,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结构更能适应价格信息离散分布的客观经济现实。市场经济体制在保障社会经济发展高效率上的作用是明显的,但是市场经济并不能解决所有经济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的存在使它本身也存在着固有低效率现象。然而,有趣的是产生市场经济低效率的最主要原因也恰恰是作为其高效率基础的信息因素。信息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一把“双刃剑”的作用。而且,在市场经济中,信息的流动意味着社会资源的流动,信息市场是市场经济状况的晴雨表。因此,我们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大力加强经济信息化工作,注意协调发展信息网络以及与信息网络相关的信息产业,以发展信息市场,加快信息的流动速度,提高信息的 流动质量,达到促进其它社会资源流动目的,这必将极大地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济信息化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黄淳,何伟.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陈禹.信息经济学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张维迎.博奕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娄策群,桂学文.信息经济学通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