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科研究>研究生论文>
 

当前我国新兴消费形态—信息消费的思考


金燕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430079)

摘要    分析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目前我国信息消费的现状、信息消费热点形成的根源以及信息消费的特点。

关键词:  信息消费  不平衡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居民的消费逐渐由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受信怠时代、知识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消费行为日益增多,也日趋理性。但由于人们个体的知识结构、消费需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信息消费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有待改进。本文就此探讨一下目前我国信息消费热潮形成的根源以及信息消费的特点,以求能有助于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我国信息消费朝合理的方向发展。

1当前我国信息消费热湘形成的根源

一定社会的信息消费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随着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来临,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和知识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比之以前的各个时代,人们的信息消费意识日益增强,信息消费心理日趋成熟,信息消费品市场不断拓展,信息消费方式也不断增多。这一切,促成了目前我国信息消费热潮的形成。

  1.1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增强了人们的信息意识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的到来使信息的作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日益突现,知识、信息改变人的命运,给人们带来财富的例子比比皆是。知识、信息已经成为新的分配方式的主导力量。’谁拥有信息,谁拥有知识.谁就拥有财富’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种氛围下,人们的信息需求空前高涨,愿意也舍得花费一定的投入,以获取相应的信息和知识。信息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人们赢得竞争和生存优势所必须的资源。人们不仅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更意识到及时、准确的信息才是最为重要的。正是由于信息、知识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才使得自古以来就有的、本质上属于知识消费范畴的信息消费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拓展,形成了目前的信息消费热的局面。

  1.2信息产业、信息市场飞速发展,人们可获得的信息商品及服务日渐丰富  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自我国产业结柯调整之后,隶属第三产业的信息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信息产业各部门共同努力,生产并向市场投放了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信息商品,信息服务部门也开展了各种层次的信息咨询、信息检索等信息服务,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实际信息需求。国内信息市场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比较规范,也有了一定的信息法规来保障信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以及信息消费者的权益。国际厂商和一些知名信息咨询公司也登陆国内信息市场,在给国内信息行业造成竞争威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厦上促进了我国信息市场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与计划经济下的信息商品短缺的状况不同,如今信息市场上信息商品的数最、种类、质最都有了很大的改观,消费者可以自由地购买相应的信息商品和服务。

  1.3居民收入增加,有进行信息消费的货币支付能力有一定的信息支付能力,才可能有信息消费行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实际收入增长了,恩格尔系数也在逐渐下降。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重视物质消费向重视精神消费转变。人们不仅要填饱肚子,还要求有大量的精神文化食粮充实自己,谋求个人最大限度的发展。而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形态的兴起,加之包括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络在内的各类媒体在这个时代的长足发展,为人们的信息交流和信息消费提供了一个空前广泛的社会空间。与此同时,由于实际收入的增加,人们有一定的货币支付能力来购买呼机、手机、电话、书刊、报纸以及二、三次文献信息产品和其他类型的信息商品及服务,也有不少人可以支付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费用。这样,纯粹意义上的以货币形式进行的信息消费行为才能成为现实。

2不平衡性:当前我国伯息消费中的特点

信息消费的水平、信息消费的状况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密切相关。而我国目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导致我国居民的信息消费也具有不平衡的特点,这种不平衡表现在:

 2.1信息消费需求的多层次化不同经济收入、不同知识结构的人们的信息消费需求是不同的。现阶段,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人们的信息消费需求也相应表现出明显的多层次化的态势。高收入者的信息消费需求已经从固定电话,BP机、手机、台式电脑等转向笔记本电脑、信息家电等方面以及通过接入国际互联网获取信息、知识上来;而低收入者的信息消费需求依然集中在固定电话、台式电脑和通过一般的书报杂志等传统媒体获取信息等方面。知识层次高的消费者的信息消费除了满足自身的生活和娱乐需求外,更多的是围绕学习、科学研究与发展绒决策进行;而一般知识层次的人们的信息消费通常是围绕生活和娱乐绒一般学习进行,因而这一群体的人们对信息咨询、信息检索等信息服务的消费比之知识层次较高的群体要少得多。此外,行业、职业的差别也使得人们的信息需求不同。网上的一份调查显示,在我国,白领阶层对电脑的消费是最多的,而进行网络消费的群体,知识水平普遍较高。

2.2信息消费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性我国信息消费的区域性不平衡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性不平衡性是分不开的。我国的信息消费明显地呈现出沿海高于内地、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态势。信息消费的质量、信息消费的水平与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成正比的。人口素质高,才会有较强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消费意识。而且,人口素质高,人们主动搜寻、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会越强,获取信息和信息产品的渠道与方式也相对较多,相应的信息消费能力越强;而经济越发达,人们的普遍收入高,会有较高的实际支付能力可以购买信息商品和服务,也就会有较强的信息

消费力。而通常情况下沿海地区、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素质、居民收入等要高于农村、内地等经济落后地区,因此,前者的信息消费水平、信息消费质量要高于后者。有资料显示,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1996年居民的信息消费人均支出610.85元。分区域看,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信息消费支出706.25元,边远地区589.91元,粤东、粤西地区为359.82元,而深圳人均信息消费支出1262.09元。这组数据表明信息消费中的区域不平衡性是确实存在的。

  2.3信色消资结构呈现出不平衡性与物质消费一样,信息消费也有其消费结构。信息消费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消费不同类型信息消费品的比例关系。具体而言,指消费的物质型信息产品和精神型信息产品的比例。我国信息消费结构的非均衡性表现在物质型信息产品的消费远大于精神型信息产品的消费,信息消费重于娱乐和一般学习所需的硬信息产品,而轻视学习研究和决策所需的信息服务、书刊资料等软件信息产品。有数据表明,至1999年底,我国固定电话用户达1.088亿,同比增长24%;移动电话用户达4400万,同比增长70%;互联网用户890万,同比增长400%。然而,人们对书报等传统文献信息产品及信息咨询的消费却不见起色,我国人均图书占有量为0.254册,书刊利用率为I%,现有数据库有人问津的不到5%,图书馆文献呆滞率达50%-80%,其中外文书刊高达90%,多数图书馆的书刊利用率都只在18%69%。信息消费结构的这种不平衡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息消费的质量03引导信息消费行为.推动信息消费热点的形成信息消费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市场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针对我国目前信息消费的现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引导信息消费的行为,促使信息消费沿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a.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信息消费教育,提高社会成员的信息消费意识和信息消费能力,改变信息消费中盲目追逐流行的信息消费心理和重硬轻软不合理的信息消费结构,促进信息消费向合理的方向发展,使社会成员能通过信息消费,满足其娱乐、学习、研发及决策等多层次的信息消费需求。

    b.深化经济改革,加快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并逐步改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从社会公共利益的角度保护信息消费中难以获取信息的弱势群体的利益,避免信息消费中马太效应产生,促进社会信息消费协调进行。

c.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发展信息设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提高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提供更多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加快信息市场的倍育,完善信息法规,加大信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力度,为推动信息消费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何佳讯.消费者的信息消费类型研究综述.倩报理论与实践,1995;(3)

2王永胜.试论社会信息化与信息消费走向.江苏图书馆学报,2000;(5)

3刘醒夫信息消费在未来消费中的苗要地位与作用消费经济,1999;(1)

4郑英隆,信息消费论纲.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2)

5委才群.文化—正在兴起的消费热点.消费经济,2000;(1)

6草明.社会新时尚:信息消费.科技潮,1998;(3)

7杨培芳.信息消费,移动通信最火姗.了望,2000;(5)

8李恩平.知识经济与信息消费.消费经济;1999;(2)

9刘路,沈英.信息时代图甘馆的地位、功能、模式探讨.图书清报工作,2000;(5)《资编:杯钧肠》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