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勇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武汉430079)
摘要:本文认为信息管理是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它可以划分为数据管理、系统管理、资源管
理、环境管理、知识管理和智能管理六个阶段或层次。依据企业中有无信息管理以及企业信息管
理所处的阶段或层次,可相应地将企业管理划分为七代。
关键词: 信息管理 企业管理 企业信息 管理 企业信息管理模式
数据管理 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环境管理 知识管理智能管理
Seven Generations of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Judged场Information 1VlanagmentMao Yong
(Depart二。t of Information Manage二。t,Central China Normal Un:二二:ty,Wuhan 430079)
月7BtraCt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stages:Data Management
(D哟,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 ment(IS哟,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IR哟,Information Environ-
ment Management(IEM),Knowledge Management(KM) and Intelligence Management(IM).According to
these,We can divide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to seven generations.
Key"ord5 information management,DM, ISM, IRM, IEM, KM, IM, enterprise management,e me r –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1数据管理:揭开企业管理的新篇章
数据是用符号(如数码、字符等)对客观事物的记载,是对不相关的事实的测度。如企业中发料单上的名称、数量、规格、单价、金额等。而信息来源于数据,它以数据为素材或载体,是对数据加工处理的结果,是对数据的解释,是有一定含义、对社会实践(如管理)有意义的、相关的、有组织的数据。如对领料单、工资单、水电费单等数据进行处理就可以得到产品成本的信息,由此可以预测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如此重要,但在企业信息管理产生之后相当长的时间,由于信息技术,尤其是信息获取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落后,企业信息管理还只能围绕着企业日常事物所产生涉及到的数据进行搜集、记录、汇总、分类和简单的加工处理,通过提供在外部处理过的数据给管理者来发挥作用。毫无疑问,如上所述,数据对于指导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对于企业的预测、规划、调节和控制等管理活动所起到的作用肯定是远比不上信息,但它相对于企业管理中尚无企业信息管理而言却已是向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因为它使管理者从搜集、整理纷繁芜杂的数据的繁重工作中解放出来,而能够集中精力和时间去从事更为重要的预测、规划、控制等工作,从而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这一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称之为数据管理。如果以数据管理为界线,将在它之前的企业管理称之为第一代企业管理的话,那么数据管理可以称之为第二代企业管理.
数据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演变过程中时间跨度较长,它自身演变进化的幅度也较大,经历了手工处理、机械处理和电子处理三个阶段。手工处理是指信息管理作业完全依靠人力和手工劳动进行,主要解决的是文献资料这些静态的、具有较强累积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保存问题。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企业信息管理活动带来了崭新的工具,但是在它出现之前,在企业管理中就已经出现了借用工具帮助进行数据管理,如1929年出现的机械记帐机[’]。这种用机械力参与对数据的管理称为机械处理。电子处理是数据管理的第三个阶段,它是指运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力进行数据管理,它分为数值处理和数据处理二个阶段。1946年电子计算机刚诞生后的最初时间,计算机还只限于在数值统计与计算领域代替人力进行数据管理。进入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在数据处理技术上的突破,使得计算机对人力的代替从单纯的数值运算扩大到数据处理的广泛领域,于是在20世纪50一60年代,在企业中各种各样的数据统计系统、数据更新系统、数据查询检索与分析系统、状态报告系统等纷纷出现,这些都被统称为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lectronic data processing system— EDPS)。E DPS是数据管理的最高水平,它解决了手工条件下很难做到的大数据量统计、查询和更新工作,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与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但是E DPS毕竟只能完成单纯的数据处理工作,最终提供给企业管理者的只是未经过深加工的数据,而不是信息,由于数据的独立性(数据之间无相关性可言)、使用上的模糊性或不确定性(数据没有明确的使用目的,没有普适性,也不具有多角度的广泛有效性)和无未来性(数据记载与表现的是过去和现在的事实,它不能自动地昭示未来,也无法反映未来)[“],因此E DPS缺乏分析预测功能,在满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EDPS还不能算是能够提供信息、具有预测功能的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系统,我们不能像有些信息系统方面的专著那样将EDPS看作是信息管理的最起始阶段[3]。
由于数据是对客观事实的记录,数据与信息源的联系比起信息与知识来要紧密得多,因此数据管理,尤其在它的早期几乎就等于是信息源管理。
2系统管理:强调技术因素的信息管理
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蓬勃兴起,企业内外环境日趋精细复杂,企业“s Nr0资源运转周期日益缩短。在此背景下,企业管理迫切需要能够用来指导生产经营、预测、控制等的信息,而数据管理显然对此无能为力,企业信息管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矛盾推动下,从60年代开始,一种新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在EDPS的物质技术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这即是系统管理,处于该阶段的企业管理可以称之为第三代企业管理。系统管理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信息处理手段和传输工具,为企业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运行提供系统性、综合性的实用信息服务的信息系统或人一机系统。它和在E DP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60年代兴起的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 formation system -MIS) ,70年代又先后产生的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SS)和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 system -OAS)等均属于系统管理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与数据管理相比,系统管理特别强调运用科学的、系统化的开发方法和高效率、低成本的系统结构和数据处理模式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利用,通过构建信息系统来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预测和控制服务,因此系统管理迎合了企业管理活动是各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的客观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地发挥了系统优化作用,使企业能够从整体目标出发,系统地、综合地处理各项管理信息,从而准确全面地掌握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具体地说,MIS是系统管理的支柱。按照1985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斯(G. B. Davis在他的经典著作《管理信息系统》一书中所给的较为完整、并且普遍被人接受的定义,MIS是一个利用计算机软硬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技术的人机系统,它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与决策功能。EDPS是MIS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EDPS侧重企业管理中的基层数据处理问题,如用报表形式反映或统计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详细情况,而MIS侧重在基层数据处理之上对生产、经营和管理进行定量化分析和处理,如用统计报表、分析图形和计算结果来综合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MIS主要考虑完成例行的信息处理业务,以解决结构化的管理业务为主,它的设计思想是要实现一个相对稳定、协调的工作环境。针对MIS主要解决结构化等问题、管理决策功能薄弱的局限,在它基础上发展起来了DSS o DSS沿着技术的路线对MIS进行了发展,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和模型化的方法提高决策的效益。针对MIS中的信息内容主要是业务信息,基层与中层的大量办公信息得不到开发利用,再加上办公信息多为非结构化等问题,人们开发了OAS。当然也有的书认为MIS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DSS等是MIS的发展阶段[4]。还有的书则认为DSS ,OAS等均是MIS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MIS可以说是这些系统的集成[’]。但不管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以MIS , DSS ,OAS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实际上是面向技术的信息管理第一阶段,该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以计算机为核心,以MIS为主要阵地,以解决大数据量信息的处理和检索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计算机化,主要管理者是MIS经理。
3资源管理:突出经济因素的信息管理
企业中的MIs大多是按单项业务,如生产、销售、财务、人事、设备、技术等,进行系统开发的,不同业务的MIs开发方式以及对于开发规范的遵从程度都有所不同,这使得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的MIs存在很强的独立性,彼此之间很难进行信息交换。再加上MIs主要是对企业组织内部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处理与检索,对企业组织外部的信息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企业各部门开发出的MIs最终成为一个个“信息孤岛’,,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很不够,并没有真正做到充分共享和使用。尽管Dss , OAS针对MIs的不足做了改进,但始终未能突破系统管理框架。而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却是进入so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市场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竞争的更加激烈导致数据管理对企业日常业务处理的服务与支撑,系统管理对企业管理控制与运行控制的服务与支撑已满足不了企业管理对企业信息管理的要求了。企业竞争的客观现实迫使企业需要进行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从长计议,作出正确的战略决策。在这种背景下,从20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起,信息资源管理开始成为企业新的信息管理模式,战略信息系统(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 -SIS)、竞争情报系统(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sys-to m -CIS)以及战略情报系统(strategic intelligence system -SIS)是其在企业中的具体应用。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管理被称为第四代企业管理。
资源管理在系统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它与系统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战略认识和应用。凡是从战略决策需要出发,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或抵消对手竞争优势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无论是在企业内的具体部门,还是在企业外,都是它的活动领域。这相对系统管理所认为的MIs等就是保证如何向决策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企业信息资源的作用仅局限于决策支持的辅助作用来说,无疑在观念上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角度,突出了信息资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所起的经济作用。因此,信息资源管理(IR哟确立了将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管理资源和竞争资源的新观念,强调信息资源在企业增强竞争实力、获得竞争优势方面的巨大经济作用,即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够支撑企业的战略决策的正确实施。I RM的提出顺应了在80年代兴起的企业资源理论与企业能力理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提出“企业资源基础论”,强调企业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整体战略的重要意义,首先就在于企业拥有的这些资源上。企业能力理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这些资源构成了企业能力的源泉,企业竞争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无疑,IRM符合上述理论。将企业竞争力上升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而不是开发的工具—指息技术上,这正是资源管理对系统管理的超越所在。一时间在整个80年代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的“第三资源”少无形财富”少解决问题的钥匙”成为最流行的观念。日本地少人多,质量资源极其贫乏,但通过开发利用信息资源而经济发达,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强,这一典型事例成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体现I RM思想的两个SIS .CIS三者并无本质的区别,都是在EDPS .MIS .DSS和。AS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开放的、富有弹性的、快速反应的新一代企业信息系统。与MIS和DSS面向功能部门、满足功能部门的信息需求的功能级的信息系统不同,SIS是面向企业的、满足战略管理信息需求的企业级信息系统。MIS和DSS是按功能分割的,如MIS可分为财务、人事、生产、销售等类别,而SIS是不能按功能分割的。一个企业一般只有一个面向整个企业的SIS,SIS通过运用8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新进展,来克服MIS造成的‘信息孤岛”现象,充分地开发利用企业整个的信息资源,对企业高层管理和竞争战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服务支撑,如面向对象技术作为SIS的开发工具,使得企业具有了能够迅速适应变幻莫测的市场变化的竞争实力。又如数据仓库能从大量杂乱无章的历史数据和汇总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极大地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SIS等以此为支持工具,将有效地为企业高层战略决策分析服务,极大地强化了企业的竞争力,再如利用Intranet将企业内以往分散的信息结构—各自独立的‘信息孤岛”变成一个有机统一的网络体系—相对集中的“信息大陆”,然后利用Extranet将本企业与有业务合作关系企业连成一体,在此基础上再利用Internet构建企业电子商贸网—产品销售与用户服务网。这样三层网络的构建使企业能够充分地利用与共享它的内外部的信息资源,更好地把握住竞争机会,对竞争环境作出快速反应。
总之,资源管理实际上是面向竞争的信息管理第二阶段。该阶段以信息资源为中心,以SIS为主要阵地,以解决信息资源对竞争战略决策的支持问题为主要任务,管理手段网络化,主要管理者是包括统管各部门MIS经理在内的企业信息主管(CIO) o
4环境管理:完善人文因素的信息管理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信息被称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已被广大企业管理者所接受,构建SIS和设置CIO已成为企业新时尚。但是随着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实施的深入,它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信息泛滥成灾(企业面对的信息数量猛增,流速加快,企业身陷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却寻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吸收不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造成信息利用率不断下降)、信息污染严重(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信息流中陈旧过时、错误有害的信息也在不断增多,妨害了企业对正确信息的及时利用,导致虚假信息基础上的决策失误)、信息障碍加剧(阻碍企业信息交流的旧有因素,如自然语言障碍、心理意识障碍、文化历史阻碍等尚未排除,企业员工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能力又成为新的障碍性因素)、信息安全受到威胁、信息犯罪增多(企业商业秘密、知识产权等受到侵害,被非法获取和利用的问题愈来愈突出)少信息中毒’,和“信息失调’,症状
普遍产生(企业管理者受到更多的来自企业内外环境的信息的‘冲击”,当这些信息输入超过一定限度,即超出了人的信息处理能力时,会导致人的大脑障碍,诱发各种精神疾病,从而严重地影响企业管理与决策的正确实施)等等。如果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难发现这是由于信息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不充分利用所造成的,因此,从实质上讲,这些问题就是信息环境问题。它的产生表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尽管在企业信息系统管理的基础上朝前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但还是不完整和不全面的,还需要对它的缺陷加以补充和修正。于是进入90年代以后,以建立和完善信息环境—一个能够促进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环境为己任的企业信息环境管理开始成为新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处在这一阶段的企业管理便被称为第五代企业管理。
信息环境管理(IE哟作为信息管理的第三个发展阶段,是在I R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当然是IEM的核心问题,但I RM绝不等同于I RM。与I RM对信息资源开发的关注相比,I RM更重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IEM认为信息资源的实现是有条件的,即使拥有强有力的信息技术的支撑,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如果不善于开发利用,也不会产生应有的效益。因此IEM的着眼点不是像I RM那样放在建设了多大规模的信息系统,开发了多少数量的信息资源上面,而是要看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如何,有没有一个能够使这些信息资源得以充分有效利用的信息环境[7,8]
人是信息环境的核心,信息环境管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对信息环境中的人—信息人的管理。通过影响信息人的信息行为,达到改善信息环境质量,保护信息环境健康发展的目的。将信息环境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相比较,在由技术、信息与人构成的人—机系统中,信息系统管理紧紧地围绕着“技术”这个因素而展开,信息资源管理紧紧地围绕着“信息”这个因素而展开,而信息环境管理则紧紧地围绕着“人”这个因素而展开;信息系统管理对信息资源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信息资源管理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落脚点在“能不能够”和如何“充分地”开发利用上,信息环境管理也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但落脚点却在“善不善于”和“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上。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目的,信息环境管理完善并强化了人文管理,具体地说,就是运用信息政策、信息法规、信息伦理三大手段,通过规范信息行为,打击信息犯罪,保护信息产权,清除人为的信息交流障碍等,来解决企业管理中许多技术本身无法解决的信息问题。同时人文管理的实施还使包括企业管理者在内的信息人在企业信息环境中的主导性和能动性作用得以充分地发挥,从而使人—机系统的整体功能实现更好地体现,达到提高企业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的目的。这些都弥补了以往只注重技术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不足,促进了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5知识管理:企业管理的新发展
信息环境管理最大限度同时也最有效地开发利用了企业的信息流,信息管理在发展到信息环境管理的同时也发展到了它的尽头,这是由于它自身“天生”所不能克服的缺陷所造成的。信息管理对应着“信息管理链”中的信息,要充分地认识它“天生”的缺陷,我们需要将信息与知识作一番比较。按照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信息可分为三类:C有关客观物理世界的信息;C有关人类精神世界的信息,即隐性信息;③有关客观概念世界的信息,即显性世界[”]。第一类信息也就是本体论信息,这类信息人类无法加以管理和控制。第二类信息与第三类信息属认识论信息,其中第二类信息通过直接的、面对面接触的非正式途径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类信息一般也不是信息管理的对象。第三类信息是我们平常所认为的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也即是经过收集、记录、处理,以可以检索的形式存储的事实和数据,对应着“信息管理链”的信息管理的对象主要就是这类信息[’“]。知识则来源于信息,又高于信息,它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脑加工过了的系统化的信息集合。知识具有智能性的特点,它能够直接地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类。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符号表达出来的、存放在各种文献中的、易于存储、交流与共享的知识,有形物质是它的载体。显性知识也称为编码型知识。隐性知识则是指高度个性化的和难以格式化的知识,它植根于个人的经验,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交换和共享知识,人的大脑是它的载体。隐性知识也被称为意会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通过编码或解码相互转化,但二者在管理决策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隐性知识在管理决策中起的是直接的作用,企业管理者最终是依赖大脑中的隐性知识进行管理决策的。而显性知识则起的是间接的作用,它只有内化为隐性知识才能发挥出它所具有的智能性功能,因此隐性知识相对显性知识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更为重要。隐性信息与显性信息与人的认知能力相结合便产生了知识,它们是知识的来源,其中隐性信息是隐性知识的主要来源,显性信息是显性知识的主要来源,它们彼此之间存在着转化关系。由于信息管理是针对显性信息而言的,因此信息环境管理也只是最大限度和最有效地对企业中的显性信息流加以开发利用,比较而言更为重要的隐性信息却未得到丝毫利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管理只能提供企业管理者以信息,尽管这些信息具有预测等功能,但这些信息只是转化为企业管理者大脑中的隐性知识的“素材”,并不像隐性知识那样具有智能性,能够对企业管理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二点就使得信息管理“天生”就有无法克服的缺陷,它使得该阶段的企业竞争力大大地打上了折扣。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企业环境非线性变化趋势的加剧,信息管理的这些局限日益突出。非线性的变化迫使企业组织不得不设计出非线性的战略以在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而非线性战略是不可能被信息管理所提供的信息“预测”出来的。在这种背景下,一种新的企业信息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开始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新趋势,处在这一阶段的企业管理被称为第六代企业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内部的知识进行组织和管理,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显性知识的管理。这方面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如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费根鲍姆就提出了以计算机知识处理技术为目标的知识工程(Knowledge Engineering— KE),在知识工程中,计算机对显性知识进行处理,知识表达、知识库系统、知识处理应用技术等均是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川。由于显性知识主要是显性信息的深加工产物,所以这一方面的研究可以看作是信息管理的深化与发展。目前该研究还在继续深入进行之中。二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这是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的超越所在。隐性知识主要是隐性信息的加工产物,而隐性信息(隐性知识)在以往的企业管理中还是尚未开发利用的“宝藏”。这样知识管理既对企业显性信息流加以开发利用,又对企业隐性信息流加以了开发利用,相对信息管理而言,对信息流开发利用的深度与广度均达到一个新的层次。这无疑超越了信息管理的“天生”缺陷,极大地“解放”了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知识管理的提出可以说成就是对企业隐性知识开发利用与管理的认识和强调。由于隐性知识的交流最直接、有效,但却不能大规模地进行,从宏观上讲,传播效率较低,因此在开发利用企业隐性信息流,挖掘企业所拥有或能获取的隐性知识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将这些隐性知识编码化,在此基础上,将企业所有的编码型知识有效地进行组织管理,以促进整个企业的知识能够广泛地共享和适度地应用。这样企业管理者能够依据共享的隐性知识面对非连续性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快速地作出反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未雨绸缪,以不变(自身拥有的智能性的隐性知识)应万变(企业所处的非线性市场环境)而立于不败之地。信息管理对创新能力没有特别的要求,以满足企业特定信息需求为目标,知识管理则以让企业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实施快速应变的灵捷战略为目标,这是知识管理对信息管理的另一超越所在。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要设置知识主管(cKO),它位于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信息主管的工作重点在技术和显性信息开发上,而知识管理的工作重点在创新和企业知识能力的挖掘方面。
6智能管理:企业管理的未来趋势
知识具有智能性,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共享与开发、运用,在当前非线性市场条件下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生存能力与竞争力,因而成为当前企业信息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可以预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将不会改变。然而事物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知识只是具有智能性,它并不等于智能。按照“信息管理链”,知识向前演进就是智能。我们因此可以推断在知识管理之后的新一代企业管理必将是智能管理,智能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发展的未来趋势。我们可将智能管理看作第七代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中有关智能管理的尝试早在80年代就已开始了。这些尝试被称为智能处理,或者说人工智能[’“],它主要是在知识处理或者说知识工程的基础上,研究人脑的基本功能,人脑处理信息的规律和人类思维过程,使其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像人脑那样具有推理、联想、学习等功能。这些尝试在企业中的应用被称之为智能信息管理系统(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 m— I MS),它实际上是将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 MIS , OAS , DSS,即智能化的MIS ,OAS.DSS(IMIS JOAS JDSS)在功能上和技术上加以集成化的结果[131。到目前为止,该智能处理系统还只是处在较低级的阶段,而且仅局限于在将显性知识智能化方面,还没能将隐性知识智能化。未来的企业智能管理将不仅体现在显性知识智能化的进一步发展上,还体现在能够将相对而言更为重要的隐性知识智能化上,这依赖于未来思维科学(即对大脑)的研究的重大进展与突破上。企业智能管理未来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是否最终具有人脑相似甚至相同的智能功能而取代企业管理者,这一直是哲学研究的问题,不是本文所能论述得清楚的,也不是本文涉及的内容,本文只是就智能管理与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做抛砖引玉的初步探讨。企业智能管理研究的深入有赖于计算机、思维科学、图书情报、认知科学、管理学、企业理论等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企业智能管理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为人脑在社会实践中也是不断向前进化的,而用电脑来逐步处理思维科学所揭示的大脑规律,正是智能管理研究的方向。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企业智能管理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因为人脑在社会实践中也是不断向前进化的,而用电脑来逐步处理思维科学所揭示的大脑规律,正是智能管理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6 ,12
2严怡民.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35 - 346
3王崇德.情报学引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7一8
4严怡民.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35 - 346
5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第三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6 ,12
6福能·克努斯编,李东红译.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岳剑波.从信息资源论到信息环境论.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 4) :99 - 104
8岳剑波.信息环境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1 - 26 ,226 - 260
9乌家培.正确认识信息与知识及其相关问题的关系.情报理论与实践,1999(1)
10钟义信.信息科学原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
11姜旭平.网络商务处理系统.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10 -12
12姜旭平.网络商务处理系统.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10 -12
13王治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15一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