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科研究>研究生论文>
 

从社会信息学角度看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


余彩霞(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湖北430079)

Abstract:From the viewpoint of social informatic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3 aspects .Social informatics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n which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an be for-mula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informatics widen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information literacy.And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have a solid sociological foundation.

 Key-words:social informatics;evaluation criteria/ information literacy

1社会信息学是形成信息能力评价标准的社会理论基础

1. 1社会信息学的学科意义

社会信息学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过程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名词术语,最早是由一些试图推进“计算机化(信息化)的社会方面问题”的研究学者们提出。但是有关社会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却在该术语出现之前就已存在,它们分散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并使用不同的名称,如计算机应用的社会影响,计算机与社会等。但传统上,人们理解信息技术的方法就是跟踪它们的直接社会作用,而忽略了社会环境对信息技术的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对技术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从“技术决定论’,和“社会经济决定论’,两个极端逐渐转化为“技术和社会的无缝衔接”。这种从社会各方面综合二虑技术问题的视觉是全新的,从而促进了一个新兴的研领域—社会信息学的诞生。此领域的开拓者是创建了_国印第安纳大学社会信息中心的R. HIing。他认为,社信息学是考察信息化社会方面问题的一个研究领域,主包括信息技术在社会和组织变革中的角色,信息技术在·会环境中的应用,应用信息技术的组织受社会力量和社实践影响的方式等。

 信息技术原本就与人类和社会运作的许多方面结合在一起。信息技术贯穿于人类活动和社会结构的各个角落,与各种社会问题有着多种联系。所以要求我们不能孤立地去看待某一个信息化问题,而是要多学科,全方位地去看待它。正是在考察了将相关信息化问题放到社会大环境中进行研究的前提条件下,我们才能够很好地看待一些信息相关问题的研究。例如Tang Maoya从社会信息学角度对信息检索系统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她认为既然社会信息学的主要思想是社会背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使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方式和效果,那么在信息检索系统的设计和

·情报理论与实践·

评估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用户的社会背景和他们的相互关系。信息系统的设计必须由系统设计者与最终用户共同完成。信息检索理论中相关性、信息检索和信息分类等基本概念都需要从社会信息学角度重新思考,把以系统为中心的思想改为以用户为中心。

1.2信息能力评价标准形成的社会性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信息能力也成为一个生动而富有挑战性的概念。信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判断、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一个具有信息能力的人能够有效地存取信息、适当地评价信息、准确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对信息能力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信息迅猛发展的结果。要培养信息能力就要学会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自如地驾驭自己的知识,学会选择信息,明确自己想要的和必须掌握的信息,学会面对不同性质的信息,有自己的评价标准。为了适应激烈的社会变革,信息工作者必须具有高水平的信息能力。如果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将无法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所以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研究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它是从社会信息学的角度出发,以开展信息行为的主体为中心,对主体的信息能力进行评价,而不是单纯地考虑某一个信息技术问题。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中所列举的能力对于评价主体是非常有益的,它不仅是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而且为评价一个特定主体的信息能力提供了一个模式。对于每个评价主体来说都希望自己拥有高水平的信息能力,但由于个体的差异,并不是所有

评价主体都能具有相同的能力。另外,由于学科专业的不同,要求评价主体对某种能力的掌握程度也有所差异,因此,对某一能力的不同级别的考核指标关注程度也不一样。社会信息学是信息能力评价标准形成的社会理论基础。

2社会信息学的发展扩展了信息能力评价标准的内涵

    人类最初的一种信息能力主要体现在读和写两个方面,读的是一些四书五经,写的是毛笔字。随着时代的发展,读与写的内容也逐渐改变了。学习文史、科学知识替代了狭隘的四书五经,硬笔书法取代了毛笔书法。新中国成立后,人的各种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今天,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取得的飞速发展,使信息能力与社会的发展更加紧密地连在一起。它不仅使社会不同职业的人们重视自身信息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为信

息能力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评价开拓了充足的空间,从而大大深化了信息能力评价标准的内涵。

2. 1信息能力评价主体范围的扩展

    传统的信息能力评价主体是图书馆的情报用户,随着社会信息学的发展,信息能力的评价主体是指一切需求信息和使用信息的人,包括学生、档案用户、编辑出版者、图书馆服务人员、教师、科研人员等,重点是对高校学生信息能力的评价。相对于评价个体而言,个体信息能力的评价包括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包括他在不同的信息行为中的主体表现湘对于评价整体而言,整体信息能力评价涉及到不同组织、不同团体中各类个体的信息能力的集合。

2.2信息能力评价具体内容的扩展

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从单纯的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发展到了具有丰富评价内容的信息内容范围。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根据多年来美国高校开展的项目而制定的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信息能力标准为例,该标准包括:

 1)明确所需信息的类型和范围的能力。界定和阐明自己的信息需求;鉴别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潜在的信息来源;了解获取所需信息的成本和收入;重新评价所需信息的类型和范围。

 2)有效地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选择最为适宜的调查方法或是信息检索系统来获取所需的信息;能构建和实施有效的检索策略;利用联机检索终端或亲自使用一组方法检索所需信息;必要时,能使检索策略更加完善;能摘录、标明和管理信息以及信息的来源。

 3)能客观严谨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并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价值系统中去。能从收集、摘录的信息中概括出主要的观点;能阐明和应用最初的标准来评估信息和信息源;能综合主要的观点来重建新的概念;能通过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而确定信息的增加值;能确定新的知识是否会对个人的价值系统产生影响,以及是否需要采取措施来解释其不同。能通过与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证实自己对信息的理解。

 4)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来完成一项特殊的研究。能够利用各种可能获得的信息应用到项目的设计和创造中去;能改变计划和项目的发展过程;能与他人有效地交流成果或方案。

 5)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道德、法律和社会经济问题;能遵守关于信息资源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及政策。

2.3信息能力评价的信息行为的扩展

 传统的信息行为是指单纯的文献检索行为,现在的信息行为涉及多个方面,多个角度。从层次上而言,信息行为包括信息需要、信息查询、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转换等。从类别上而言,信息行为包括公关、行政、学术、执教等信息行为。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层面:①对信息学知识的掌握与对信息工具的熟练运用。②对专门性知识与技能的掌握。③其他信息行为等。

2.4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构体系的扩展

 以实施信息行为的主体为中心,信息能力评价体系中的内容结构可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与技能以及信息道德等;信息能力评价体系中的形式结构可分为生成、再造、创造信息能力和已经获得的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能力评价体系中的层次结构可分为一级能力,即信息源认知能力;二级能力,即信息获取能力;三级能力,即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的利用能力;四级能力,即信息消费能力;五级能力,即信息创新能力。信息能力评价体系中的各类结构可分为公关信息能力、学术信息能力、职业信息能力等。信息能力评价体系中的层次结构可分为经济层面的信息能力结构、人文层面的信息能力结构、技术层面的信息能力结构和生态层面的信息能力结构。

3信息能力评价标准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底蕴

 1)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是对人的评价,人生活在由社会关系编织起来的网络中。对于不同职业,不同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的人或人群而言,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所以他们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会有所不同。相应地,他们的信息能力也不一样。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也要针对不同的主体、不同的信息行为进行区分。例如高校学生与教师的信息能力的体现就不一样。高校学生信息能力的体现在于有效和充分地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来

丰富自己的知识素养。而高校教师信息能力的体现在于如何发现和利用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以使自己的教学能够顺利地完成。这种差别,不在于技术成果的物质层面,而取决于人的目的和价值倾向。所以这种能力标准表现了一种作为社会人的人文主义情感。

    2)信息能力的评价标准体现了一种对人的尊重,反映了作为社会的人随着社会信息化变革而自身的主体地位的提高。能力标准中要求具有信息能力的人一定要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使用的相关法律、道德伦理以及社会经济问题。所以这种评价标准并非仅仅强调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的相应的信息能力的提高,在随着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人们对技术依赖性的增强,很多人强调技术成果的工具性价值时,“认识你自己的能力’,的信息能力标准依然体现了一种作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人的尊严和个体价值。

3)信息能力评价标准的目的是将人的自我发展孕育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之中。人们制定的信息能力评价标准的良好愿望是使人沿着正常的发展轨道来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人,来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只有更多的人具备了相应的信息能力,社会信息化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社会才能在提高每个主体的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晓光等.终身学习理论内核—信息素养能力论建构.情报资料工作,2002 (5):7476

2黄郴等.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质研究进展报告简介.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 (3):6466

3孙建军等.信息素质评价标准研究.图书情报知识,2001 (2):2426

4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大学图书馆学 报,2001 (4):6567

5李晓娟.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信息素质标准.图书馆建设,2001 (6):8789

6戴建生.技术成果评价的社会学分析.科学学研究,2001 (1):7077

7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http://www. ala. org/ acrl/ ilstandardlo . html

8 A Progress Report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http://www. ala. org/act/ ht ml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