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习资源>参考论文>绪论>
 

信息经济学体系探索

【原文出处】情报学报

【原刊期号】第 23卷 第 1 2OO42

【原刊页号】117~123

【作者简介】王芳 赖茂生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北京 100871)

【中文摘要】本文从国内经济学界与情报学界关于信息经济学体系的争论人手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提出以信息经济的问题为导向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应只局限 于不对称信息经济学 ,而应该扩展到信息经济的研究 ,将已经和正在进行的关于信息商品、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产业等方面的研究纳入进来。指出信息经济学是一个动态体系,正 在 向相关的学科群组的方向发展 。

【关 词】信息经济学 不对称信息 信息系统经济学

【英文摘要】  research on the system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Wang fang and lai mao-sheng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Beginning with the discussion on the system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among the information scientists and economistsThe new process 0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of information economies is introducedHis believed that the range 0f information economics research should be extended to th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economyand should include the economic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goodsITinformation reseources and information industries,instead of being localized as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conomics as some economists arguedAs a problem-leading subject,information economics is a dynamic system and developing toward a group 0f related subjects

Key words: information economicsasymmetric information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system

 

 1996年和 2001年信息经济学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的重视。作为西方理论经济学的最新组成部分,信息经济学的介绍与应用研究在国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迅速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信息经济学的名称及研究体系成为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却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近五六年来,名为信息经济学的论著不断涌现,一时间人们对于信息经济学的体系莫衷一是,争论也就此展开。本文拟结合国内外近年来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就信息经济学的体系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1 有关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争论——来自经济学界的批评

19996月,《南方周末》先后发表了“是信息经济学吗?”为题的质疑性文章和以“什么是信息经济学?”为题的回应。有关信息经济学诸多问题的争论就此拉开序幕 。

其实,关于信息经济学的内涵、外延及范畴等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过。1997年,《情报理论与实践》第二期发表了“论情报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同一”(姚健,l997)一文,之后,也引起了商榷性的意见。但当时的讨论主要是情报学界内部在情报更名为信息之后所引起的相关思考。而这一次,关于信息经济学的争论似乎已扩大到了经济学界。

在《对付欺诈的学问—— 信息经济学平话》一书中,中山大学王则柯教授指出,学术介绍,贵在准确, “准确,说的是学科范围和学科内容准确,所讲的正宗的信息经济学的内容,不是借信息经济学推介信息理论、信息产业、系统科学甚至图书资料管理这类几乎与信息经济学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l]。在同一本书中还提到:“例如,经济科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本《信息经济学》,花费很大的篇幅论述信息理论和系统科学,以及命题与判断、本体论和认识论、理由与法则、务实与务虚、技术性与物质性、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宗教的衰落与科学的兴起、古典自然法、事物是什么、时间和空间、符号与意义、语法与语用、灵魂、人性等等。注意,这些术语全部是章节的标题,并非正文中偶尔提及。信息理论和信息经济学,虽然都以信息开头,却是完全不同的学科范畴,主要的区分就看问题是否出自信息不对称。信息理论讲的是信息是什么这样高深的问题。信息理论对于信息经济学,就像物质是什么的高深理论对于经济学的关系” 。文中也同时对另外两本著作提出了不点名的批评。

究其实质,最大的分歧在于“不对称信息”是否是判断信息经济学的最主要的标志?可以将批评或争论的焦点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经济学的学科范畴问题。研究与信息不对称无关、但与信息有关的经济问题,比如信息产业问题、信息系统的经济学问题,是否可以归之于信息经济学范畴,还是应归之于信息理论的范畴?

二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问题。中山大学王则柯教授在《经济学季刊》2002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无视科学底线的大胆创新》的论文,对一本涉及知识经济测度的著作提出了批评。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对知识信息资源丰裕度的测算方法上,这个方法是由Tadao Saito Hiroshi Inose 以及 Nozomu Takasaki(日本)等人创立。问题在于是否可以将不同量纲的指标值算术相加,比如一台电视机和一座电影院直接相加,并将结果用于各国及各地区信息资源丰裕程度的比较?[3]

针对以上的问题,长期从事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几位学者都有自己系统的观点,有的也就此做出了相应的回应。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的创始人乌家培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经提出: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的综合性经济学科。信息经济学包括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武汉大学马费成教授认为,信息经济学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对信息进行经济研究的新兴综合性学科。他认为广义的信息经济学理论包括:不完全信息理论—— 信息经济学的起源,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研究,信息系统的经济理论,信息传输的经济分析,并指出这仅仅是信息经济学的四个主要领域,而并非全部[4]

中山大学的谢康教授曾经发表了“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进展”一文[5] ,对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行了述评。他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以信息经济学的透视方法形成的理论结果和知识体系。国外学者主要从五个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第一个角度是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的假设出发分析信息经济现象;第二个角度是从统计决策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信息实现最优的信息经济,以马尔萨克和肯尼思·阿罗为代表;第三个角度是从企业管理和信息管理的角度研究信息经济现象;第四个角度是从信息产业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第五个角度是从信息经济的统计测算角度分析信息经济现象,以马克卢普为代表。而国外信息经济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微观信息经济学领域,亦即以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为核心的领域,宏观信息经济学的核心领域如信息经济的测度,信息系统经济学,企业的信息组织理论,信息的产业组织理论,网络经济学,国际信息经济学等8个领域。

2 与信息经济学学科体系相关的几个问题

经济学是以问题为导向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也不应该回避问题。在试图为信息经济学的体系找出相对确定的边界之前,有必要先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一门学科的学科范畴究竟是怎样界定的?是先有学科范畴还是先有学术研究?

诚然,科学无国界,中国的绝大部分现代学科,其体系来自西方,这与中国的科学发展史有密切关系。中国的经济学包括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主体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和西方经济学体系。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经济学显然居于比较主导的地位,可以说经济学的范畴几乎就是西方经济学的范畴,更何况中国本土从来也未出现过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前沿总在西方,及时将国外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介绍进来,对于中国经济学的理论发展是重要的,也是中国经济学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信息经济学既然名为经济学,那么以国外研究的前沿为前沿,以西方研究的范畴为范畴无疑也是应该的。国内情报学界这近20年来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以介绍国外的理论成果为主,同时进行了有效的应用研究,比较有成效的研究领域当属信息产业及信息化的测度研究,也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介绍与普及。将这些研究成果及时纳入学科体系中是十分有必要的。当前信息经济正迅猛发展,新经济、网络经济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问题,需要有力的理论解释和解决方法,并且也正在引起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信息与网络经济研究的论著越来越多。如果断言关于信息产业的经济学研究不属于正宗的信息经济学,只有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才是正宗的,势必会导致理论研究的体系过于封闭而脱离了实践的发展。

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当某个问题或领域的学术研究深化扩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其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逐渐形成一个体系,从而上升为一个学科。这时,才有可能讨论学科的范畴。一个学科的体系或边界是在不断发展的,总会有一些新的研究慢慢成熟,并被纳入主流的研究体系中来。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自亚当·斯密开始至今,多少最初看起来不起眼的、甚至不属于经济学的研究成熟起来,进入了经济学研究的主流体系?比如与社会学研究紧密相关的家庭经济学,与心理学研究相关的行为经济学,发端于数学的博弈论,甚至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也并非一开始就发端于经济学领域,也并非就是经济学的主流,可是今天的哪一本经济学教科书会忽略这一部分内容? 所以说,学科的体系是动态变化的,是对问题本身的研究构成学科的边界,而不是学科的边界限定其研究内容。

就信息经济学而言,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只有“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才属正宗,而在于其研究的问题应该是经济学的问题,所用的分析方法应该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这样的前提下,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或资源,信息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研究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与信息有关的经济学研究,都应该属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体系。

一般来讲,当一个领域的研究出现了专门的学术刊物,有了专门的研究著作,在大学里开设了专门的课程之外,标志着这项研究发展已成为了一门学科。而关于信息经济的研究目前国际上有专门的学术刊物(Information Economy and Policy),在国际国内的大学里都有相关的课程开设,而名为信息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的教材与专著更是层出不穷。就这个意义上来讲,将研究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为主的学科命名为信息经济学似乎也无可厚非。而事实上国外以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为主的论著常常明确地以“不对称信息”为题名,这也许本身就可以算作是二者的一种区别。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信息经济的学问应该叫什么?现在经济学的学科体系门类众多,研究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叫发展经济学,研究卫生问题的经济学叫卫生经济学,还有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等,那么依此类推,研究信息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信息经济的经济学,给它一个什么样的定义才能涵盖它的研究领域呢?似乎非信息经济学莫属。

笔者曾就此问题多次向经济学界的专家和学者请教,主要的回答有如下几类:一是对于信息经济和关于信息的经济学研究不太熟悉,不好做判断;二是认为信息经济学就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比较多;三是认为在西方文献中“information economics”表示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用“economics of information”表示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信息经济学;四是认为可将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称之为微观信息经济学,而把其他与信息问题有关的经济学研究称为宏观经济学。可见在国内经济学界,对于信息经济学的体系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专门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

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将通过本文第三部分的论证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为了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有一个较为清楚的把握,有必要对国内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情况做一个简单的述评。

3 国内外信息经济学研究进展

国内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可以简述如下:中国最早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是从情报学界开始的,从情报经济学的研究开始至今,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己历经近20年。1983年武汉大学将情报经济学列人专业教学计划,1985年首先开设了完整的情报经济学课程,作为情报学专业课的组成部分。随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当时叫图书馆学情报学系)也开设此课。与此同时,关于信息经济学的学术研究迅速发展。1986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国信息化学术讨论会,信息经济学的有关课题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1988年在山东烟台召开了首次以信息经济学命名的学术研讨会。到现在为止,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已发展壮大,每年举行规模不小的年会,主题涉及国家信息经济发展及信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队伍主要有经济学界、情报学界、管理学界、图书馆学界、计算机专家等等。但总体看来以情报学领域的专家为主,研究成果主要发表于《情报学报》、《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情报工作》、《情报科学》等情报学刊物上。最近l0年里,国内经济学界也十分关注信息经济或新经济的研究,在经济学动态》、《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经济评论》、《数量经济与技术》等刊物上常常见到相关的研究。而关于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介绍与应用研究则在诸如《经济研究》、《经济评论》等很多的经济学核心刊物上经常出现。

综观中国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领域:1.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介绍与研究。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外信息经济学系统的引进与介绍,代表著作有《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张维迎,三联,1997)。二是对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用信息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国内经济发展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不少的研究论文与著作。2.电信经济 学,以周其仁的一系列关于电信问题的论文为主要标志,出现了一大批研究电信体制改革的文献。3.信息产业理论,主要探讨信息产业的范畴、信息产业的规模测算方法,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 长的贡献等内容。4.信息化理论,包括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企业信息化,信息化的概念及信 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信息化这个词一开始并没有对照的英文翻译,体现了信息产业发展较落后国家对发展信息经济的迫切心情。信息化的研究有许多是针对国内实际的经济发展,理论成果也具有国内的独创性。比如家培教授在1994年提出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观点,后来这个观点成为国家“十五”计划的一部分。 5.信息系统经济学,包括信息系统的成本与收益评估方法等。6.一些零星的研究,比如关于信息资源、信息商品的经济学研究,但具有突破性的成果尚不多见。到了20世纪末,同国际经济学界的研究重点相一致,新经济备受国内学者关注,如乌家培、谢平、盛洪、夏业良等,内容涉及新经济的特征、产业、制度等各个方面。当1996年、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之后,国内情报学界与经济学界一道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进行了积极的引进与介绍,涌现出不少的教材和专著。

近年来,国外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正在向许多新的领域发展。笔者用Information economicsEconomics of Information主题检索,发现二者并没有明确区别。另外,在最新的研究文献中,出现了一个新词“infonomics”,用来指代信息经济学。国外的研究状况可归纳如下:

 一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早在1945年, 哈耶克就提出“把价格机制看作信息交流机制”,但是他从未将信息正式模型化。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基本上仍是竞争范式的年代:价格驱动的个人不能从信息中获益,因为他们无论如何不能影响交易条件。20世纪60年代,有两篇论文将信息用正规的经济学模型进行了整合:他们是斯蒂格利茨的“信息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和维克利的“反投机、拍卖与竞争性密封招标”(Counter— speculationAuctionsand Competitive Sealed Tenders)。斯蒂格利茨并没有以个人信息地位的特殊假设开头,而是非常明确地将信息获取行为模型化。信息收集的总量是内生决定的,这是首次出现的搜寻模型。维克利分析了唯一的不可分割的标的物卖给潜在竟买者时,不同的拍卖类型,这篇文献开了拍卖研究之先河。

信息经济学的起飞并非一蹴而就。阿克洛夫的(Akelof)The Market for LemonsQuality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在发表在the Quartedy Journal of Economicsin 1970之前曾被退稿三次。阿克洛夫相信裁判们是担心“⋯⋯如果信息进入,经济学将失去所有的严肃性。因为那样的话什么都有可能发生,信息影响一个均衡的途径实在是太多了”。

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从那时起将信息引入模型的论文数量持 续上升,大部分论文发表在20世纪8O年代,到后来主要是应用研究。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可以简要归纳为以下几个部分:信息的价值,搜寻与价格离散,投机,信息与法律,信号与逆向选择,机制设计,合约与道德风险,拍卖,声誉模型,以及产业组织。显然,如果没有信息经济学,这些重要的领域要么不存在,要么完全变样。比如关于机制设计,合约,道德风险,如果没有对信息问题的明确认知,写出完整的合约将没有问题。随后的道德风险将是一个不相关的现象,并且没有必要进行机制设计。

二是信息系统经济学,主要涉及信息系统项目的评估与成本收益分析。信息技术的收益与风险的量化研究一直是个难点,甚至出现了“信息悖论”。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既有对信息技术项目进行收益与成本排序的计算机工具集,又有计算机项目投资员的概念化的决策过程研究。在ParkerBenson合著的《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 MParker and RJBensonwitllHETrainerPemtice—Hall1998)一书中,提供了评估大量系统项目的过程,为管理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项目评估方法。这种评估决定了信息项目支持经营战略的程度及其成功的可能性。

三是信息机构的经济学。在许多现代信息领域经济学是一个核心的议题,这些领域包括:图书馆规模的缩小、信息的挖掘,以及基于因特网的赢利等等。为求生存图书馆管理者需要用经济学的方法做出每天的决策。代表性著作有Bruce RKingma编著的一书《信息经济学:对于信息职业的经济学与成本收益分析指南》(Economics of InformationA Guide to F_z~Oilomics and Cost Benefits Analysis for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s2ndedby Bruce RKingmaEnglewoed COLibraries UIllimited2001),介绍了在有限的预算约束下,图书馆管理者应决定实现什么样的服务与资源,及其选择的合理性。利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成本收益分析提供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合理的平衡。另外有《数字信息经济学》一书,(Economics of di#t~ informationCollectionStorageand Delivery edited by Sul HLeeBinghamtonNYHaworth Press 1997151p)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进行经济学分析。

四是与网络信息资源有关的信息经济学。19959月在华盛顿召开了题为“针对信息经济学的挑战性市场解决方案”的会议,并形成了《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in the Networked Environmentedited by Meredith ABuferand Bruce RKingmaWashingtonDC.: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1996217p)的论文集。本次会议主要“考察与知识基础设施的发展相关及其对高等教育的经济学影响”,研讨高等教育中的网络与信息资源在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预算、成本与资金问题。以色列的经济学家OzSHY的《网络产业经济学》一书(I1IeEconomics of Netwsork Industries2001)分析了硬件产业、软件产业、电信、广播、银行等等网络类型的产业组织问题。尽管内容涉及到产业,所用的分析方法仍然是产业组织的方法。

五是电信经济学。如Peter CowheyMikhail MKlimenco合作的论文“在WTO关于基础电信服务的协议之后发展中国家的电信改革”,探讨了WTO电信服务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的后果, 强调协议可能改变对电信服务供求与价格的市场预期,提出强制性的电信管制是有效的途径。

六是电子商务经济学,主要涉及以下领域:组织的经济理论与电子商务(如组织经济学追求通过改变市场结构来减少谈判及与政府交易的成本(Jones &Hill1988));各个行业的电子商务研 究如金融服务、零售业、媒体产业、医药卫生、汽车制造、能源供应、农业食品;同时电子商务对教育与劳动力成本及就业也有重要影响;电子商务中的垄断与反垄断;电子商务对政治与经济的影响等等内容。杨小凯在《电子商务的经济分析》一文中运用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对电子商务的网络决策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七是新经济研究。到2000年上半年为止,美国信息经济发展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新经 济”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的注意。涌现出范里安的《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等一大批著作与论文。

4 几点结论

根据以上分析,关于信息经济学的体系问题,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信息经济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正发展成为一个学科群组。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其学科属性是经济学。显然,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是信息占主导地位的,引进信息因素便改变了原有的均衡,它已成为现代主流的理论经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信息系统经济学以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学问题为研究对象,其主导因素也是信息,尽管目前其分析方法主要来自技术经济学的项目评估理论,但由于信息系统的专业性与普及性,将其纳入信息经济学体系是适宜的。信息系统经济学应包括企业信息化的经济分析,比如企业在信息化决策过程中的政策、市场、成本收益分析等等问题。信息产业是信息技术运用、信息资源开发的产业,其中包括电信产业。中国作为信息产业发展落后的国家,研究信息产业的政策、法律、产业组织、产业结构,对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将信息产业作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有现实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信息资源经济学,信息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小到对一个个人与企业,大到对一个国家都有重要意义,尽管目前国内外专门的论著比较少,但是随着世界信息资源的指数性增长,这个问题的研究一定会引起人们的注意。网络与电子商务的经济学,随着网络的出现,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现象,比如电子商务、电子货币、企业的组织形式等等一系列的变化,许多新的规律需要研究与提炼,因此也是信息经济学重要的研究领域。最后是信息机构的经济学,如图书馆、情报机构、咨询机构等在经营决策过程中所遇到的经济学问题。

归纳起来,信息经济学的六大领域包括: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学、信息产业经济学(包括信息产业组织经济学)、信息资源经济学、网络与电子商务经济学、信息机构的经济学。事实上,这些领域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相互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又有各自的独特性,有些领域完全可以单独发展成为一门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认为信息经济学应该是一个包括以上独立学科的学科群组。

其次,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科学化、规范化。信息经济学的本质是经济学,其研究方法应该以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为主。正如直到将信息引入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之后,不对称信息经济学才开始有了真正的发展一样,其他领域的信息经济学就研究方法来看,现在还远远没有成熟。信息经济的许多现象与问题只是处于描述阶段,离解释还很远,关键在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描述、分析与对比,数学的使用与深人的量化研究远远不够,因此很难得到广泛的认同与重视。

第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队伍需要加强。目前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队伍主要组成为经济学界和情报学界。信息经济学既与信息科学密切相关,又是经济学的组成部分。这种跨学科的性质要求研究者既要掌握信息、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又要系统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与研究方法,因此需要有多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研究人才的相对不足,也是信息经济学向纵深发展的障碍之一。

第四,信息经济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与信息经济的最新发展紧密相关。信息技术仍在突飞猛进地发展,信息经济正经受着各种被动与考验,作为研究信息经济的经济学,信息经济学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学科范畴与学科体系,新现象新问题随时出现,需要相应的理论归纳与理论指导。因此,它应是一个开放的动态体系,过早地划定它的范畴与边界,对它的健康发展未必有好处。正如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一样,正是不断出现的新流派与新领域才使得它成为一门生机勃勃的学问。

总而言之,本文认为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其研究范畴不应该以是不是出自“不对称信息”作为唯一的界定标准。无论是国内近些年的研究,还是国外最新的研究进展,都表明信息经济学是一个正在发展着的体系,内容涉及多个与信息有关的经济学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相对的专业性与独立性,但又相互关联互为应用。比如不对称信息经济学已广泛应用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用它来解释信息经济的问题,同样是有力的工具,可以说是信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因此,作为交叉性的学科,笔者主张在“信息经济学”这个概论性的学科名称下,应该有不对称信息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学、信息产业经济学、信息化理论、信息资源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电子商务经济学、信息政策研究、信息机构的经济学等一系列子学科。毕竟,信息经济已深入到现代经济的各个角落,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