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的新发展
马费成 王晓光
【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情报理论与实践
【原刊期号】第26卷2003年第6期
【原刊页号】572~574、499
【作者简介】马费成 王晓光: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湖北 430072
【 正 文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初见端倪,这就是“网络经济”。相关的英文称谓有Internet Economy , Network Economy , Economics of Networks等。尽管这些英文称谓不同,在我国它们都被翻译成“网络经济”。按照人们通常的理解,网络经济就是指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经济,研究内容包括与因特网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经济规律、网络产品、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就其内容而言,网络经济实质上还是一种特定的信息经济,与信息经济是局部与整体,高级与低级的关系。
1 网络经济的概念框架
1.1 网络经济含义的发展与变化
翻开国外的相关文献就知道网络经济的英文称谓不同,其含义也不同。如美国贝尔试验室的研究人员把对广域网和局域网的成本核算以及收费标准研究称作Economics of Networks ; 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教授S. Liebowitz在其著作“Re- Thinking the Network Economy”中又以因特网为核心,介绍了因特网对现代经济的影响和推动;而美国的The Internet Economy Indicators 网站则以因特网4层结构的产业发展问题,探讨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
从其发展过程来看,网络经济的概念最早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关注其应用过程中的经济问题,如成本核算、收费标准、投资受益等。这就产生最初的网络经济的概念,主要指网络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性问题。80年代后,金融ATM网络、信用卡网络、电话网络和传真机网络的快速发展,扩展了网络经济的概念,引入了网络的互联互通对经济的影响研究,其核心是电信网络的经济效率研究。到了90年代,因特网的蓬勃发展,彻底改变了网络经济狭隘的研究视角,人们开始认识到因特网对经济的作用远远不止于一种技术、一个系统、一件工具这么简单,它对经济的影响超越了工业革命以来任何一种发明所带来的影响,极大地推进了信息经济的发展,不仅将80年代以来的信息经济推向新的高潮,更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彻底改变人类的经济形态。
那么,网络经济到底如何定义呢?国内信息经济学界权威乌家培先生认为网络经济就是基于网络特别是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这一定义强调因特网在网络经济中的作用。事实上,根据学术界普遍认识,因特网在网络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超过了其他任何一种实体或非实体,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虚拟的。因特网之于网络经济的作用甚至超越了蒸汽机之于工业革命的作用。
1. 2 网络经济的内涵
在网络经济的概念下,对网络经济的认识类似于对信息经济的认识,可以从3个层面展开,或者说网络经济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3个方向。
1.2.1 从经济形态和经济规律这一角度来看,网络经济是一种新经济形态,对传统经济规律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信息经济的产物,因特网的兴起把人类带入了真正的网络经济,由此引发的经济形态变革在潜在范围和规模上,完全可以与工业革命相匹敌。与传统物质经济不同,尽管在物质层面,任何经济都需要石油、钢铁、天然气,网络经济还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基础经济形态和结构。这种由互联网驱动的新经济形式是基于高速信息网络、IP地址和网络商务的,它创造了电子商务,提高了社会生产效率,是信息经济的高级形态,代表了信息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网络经济形态下,传统经济规律受到巨大挑战。特别是在需求、供给以及网络外部性方面,边际受益递减规律似乎不再适用。除此之外,网络经济更关心信息商品、版本划分、网络效应、路径依赖、锁定、正反馈、电子版权、竞争与合作、信息政策等这些在传统经济领域和信息经济初期没有的新事物、新规律。
1.2.2 从产业经济的发展变化来看,网络经济的主体是网络及其相关产业。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CREC)1999年的研究报告把以因特网为核心的网络经济分作4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有其代表产业和公司。
1)网络基础结构层(Internet Infrastructure)。这一层包括为建立基于IP地址的网络基础结构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与公司,具体来说包括:互联网接入服务、网络硬件设备制造、网络管理软件、PC和网络服务器制造、安全监测设备及软件、光纤电缆制造等产业。
2)应用基础结构层(Internet Applications Infrastructure )。这一层的行业和企业提供基于IP网络的商业应用产品和服务。包括网络咨询服务、网络应用服务、多媒体服务、网络开发软件、在线交易、网络数据库等产业。
3)网络中介服务层(Internet Intermediary )。处于这一层的行业和企业通过促进市场中的卖方与买方的交流,提高了网络经济的效率。包括网络门户、交易平台、网络广告、网络代理、内容集成、网络传播等产业。
4)互联网商务应用层。(Internet Commerce )。基于互联网开展的商务活动包括B2B和B2C业务,具体来说包括电子交易、在线支付、在线娱乐、电子商务、在线交流、网络通信等产业。
以美国的统计数字来看,以上4层的企业的总收入及其在美国纳斯达克的股市市值已经占据了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1. 2 .3 从企业经营战略、商业模型、企业生产流程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促生了两个新型的商业概念:电子商务和虚拟市场。
尽管目前电子商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却是不争的事实。一般说来电子商务就是指计算机与电子网络基础上,利用现代电子设备和软件实现商业交换和业务管理的全过程。虚拟市场是伴随着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市场环境,是网络环境的产物。在虚拟市场中既有对现实市场的模拟,又有全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体验。
因特网、电子商务和虚拟市场,对市场竞争模型、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用户体验的影响已深入社会、企业和个人。这种影响随着因特网的高速发展正在加速,根据梅特卡夫原则,因特网的价值会随着用户的增加而呈平方级的增加,所以因特网和网络经济对社会实际的经营活动影响潜力不可估量。
2 网络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关系
根据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网络经济和信息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经济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未来趋势。
从网络经济研究的3个方向来看,它和信息经济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事实上,因特网或者其他电子网络,如电信网络、ATM网络等都是信息产品;而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服务都是信息服务。所以作为信息社会的产物,网络经济可以被看作是信息经济的高级形态。正如信息经济脱胎于工业经济一样,目前的信息经济正在孕育网络经济的雏形。尽管在2000年左右人们对网络经济过高的热情透支了网络经济的前景,但是网络经济依旧在高速地发展,只不过人们对网络经济的态度趋于理性,网络经济也更加务实。
随着宽带因特网的建设,全世界网络用户的增加,基于网络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逐渐深入人心,这种由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变革正逐步走向成熟和深入。可以说信息经济的能量正因因特网的发展而加速释放。这一点可以从美国纳斯达克的股市变化看得清清楚楚。
在第一讲中我们已经提到,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主要立足于信息与信息活动的经济研究、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研究、经济活动中的信息因素研究和经济(学)与信息(学)交叉研究。而在本次讲座中,我们对信息经济的研究则着重于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同时涉及不完全信息理论、信息系统经济理论和信息产业研究,也就是说我们主要从微观层面研究信息经济。同样,网络经济的3个研究方向和信息经济的研究方向有很大的相似性,对网络经济的研究也可以借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进行,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因特网就是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只不过它的影响范围在于全球和社会各个层面。
3 网络经济的新特征
从网络经济的3个层面研究来看,由于高速信息网络的作用和影响,传统的经济形态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特点。
3. 1 快捷性
首先,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消除了时空差距是因特网带给世界的最直接变化。交流和沟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约束,经济活动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范围内24小时不间断进行。其次,网络经济是速度型经济。信息化使经济活动的离散性减弱,连续性增强,极大地提高了时间利用率。快速高效已成为各种经济体及个人行为的基本要求。
3. 2 直接性
网络改变了交流的模式,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点到点的交易减少了交易的中间代理环节,压缩了市场供应链,减少了市场的“交易成本”,迫使市场“垂直分工”加强。当然,直接性并不排斥网上交易中介和信息经纪人的发展,相反在某些商业领域,这种信息代理人的角色必不可少。
3 .3 虚拟性
虚拟性是网络经济特有的性质,它来自于电子网络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形态而言的。由于很多经济活动都是在虚拟的电子空间中进行,并没有物质实体参与其交易过程(网络基础设备只是平台),如ebuy .com上的拍卖。虚拟性是网络经济最大的特点之一,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从网络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它包括全虚拟、半虚拟和非虚拟3种类型的经济活动。
3. 4 竞合性
也就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特性。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任何企业都难于“独善其身”,为在“快鱼吃慢鱼”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竞争不是惟一的,合作有时是必须的。企业的生存能力不仅体现在竞争能力上,还体现在合作能力上,包括与上下游供应商,甚至与竞争对手的合作。
3 .5 创新性
创新性并不是网络经济特有的,但是在网络经济中,人们更强调创新的价值。事实上,网络经济的活力来自于不断的创新,它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型创新等。竞争的激烈使得创新成为了网络经济的显著特征。
4 网络经济的基础定律
网络经济的这些新特性源于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在社会各个行业和领域的渗透。特别是在因特网大规模应用的今天,信息网络发展过程中的4大定律成了网络经济的基础定律。
4 .1 摩尔定律(Moore’s Law)
1965年,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的戈登·摩尔预测单片硅芯片的运算处理能力,每18个月就会翻一番,与此同时价格减半。它已被计算机和信息技术30多年的发展实践所证明,它反映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持续更新的内在动力。
4. 2 梅特卡夫法则(Metcalf ’ s law)
网络经济的扩张与网络上的节点数的平方成正比,网络的价值等于网络节点数的平方,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I=EM2
式中:I——网络经济的规模;E——常数;M——网络节点数。
4 .3 马太效应(Matthew’ s Effect)
也就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垄断局面。马太效应反映了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竞争中一些重要因素——锁定、转移成本、边缘化。事实上,马太效应的产生与“网络”关系密切,这里的网络包括实体网络(广域网、局域网)和虚拟网络(共同使用Word软件的顾客网、共同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用户群)。也可以说是“网络效应”。
4. 4 吉尔德定律(Gilder’ s law )
美国的乔治·吉尔德预测:在未来的25年,通信系统的总带宽将以每年3倍的速度增长。随着通信能力的不断提高,吉尔德断言,每比特传输价格朝着免费的方向下跌,费用的走势呈现出“渐进曲线”(Asympototic Curve )的规律,价格点无限接近于零。
网络经济中这4大定律不仅展示了网络经济的基础特征,也严重影响了网络经济时代的经济规律,甚至对传统的经济规律产生了巨大的挑战。
5 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经济理论的影响源于网络改变了社会信息交流的模式,进而改变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运动规律。它的新特性对传统经济理论的影响涉及到市场理论、供给理论、均衡理论、垄断理论、竞争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等。在这些改变中,较明显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1)影响社会生产力要素理论,改变社会生产力系统。国内著名信息经济学家乌家培先生认为网络经济对社会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7个方面:①增强劳动力获取信息的能力;②增加劳动工具的信息和知识含量;③将劳动对象的范围扩大到数据、信息、知识等层面;④强化信息技术对社会和经济的渗透;⑤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革,终身教育日趋重要;⑥使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成为日益重要的管理内容;⑦强化信息和知识在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两个方面相互结合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这7个方面较全面地总结了网络经济对社会生产力要素理论的影响。
2)挑战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网络经济中边际收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显现出递增趋势。在工业社会中,边际收益递减是普遍的经济规律。由于土地、资本、劳动等资源规模和成本底线的约束,企业生产都具有边际成本递增和边际收益递减的特征。网络经济却相反,其边际收益是递增的,这种特征来源于信息的共享性和信息产品与信息服务消费的非竞争性。也就是说,网络经济的主要产品——信息产品,可以零边际成本大量复制生产,而每一份信息产品的价值并不因此而降低,从而在信息产品生产领域,网络经济表现出强烈的边际收益递增特性。这种特性在马太效应和正反馈的作用下愈加明显。
3)对市场均衡、垄断、企业竞争和企业管理等产生重大的影响。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在网络经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它们有着特殊的成本结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产出规模越大,平均成本越低。在网络经济中,供求难以均衡或即使均衡也不稳定的特点不仅使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和风险,也增加了确定信息产品和服务价格的难度,产品的价格更多地由市场的需求曲线和市场结构所决定。对于信息产品的供求在因特网环境中的变化问题,我们在前面章节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阐述。
网络经济中信息商品的成本结构使得信息产业类似于传统领域中自然垄断产业,具有显著的规模效应,结果就是产生正反馈,形成市场垄断。再有就是用户锁定,由于技术不兼容、学习成本高等原因,用户的转移成本过高,结果加剧了市场垄断程度。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也使得高新技术领域的垄断自然合法化。在这种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逐渐由规模和质量的竞争转移成速度、标准和专利的竞争,企业管理难度加大。
在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动下,因特网的发展逐渐改变了全球经济形态,网络经济开始蓬勃发展,并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作为信息经济的发展方向,网络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规律和新思想既有渐变性的也有革命性的,这都值得我们努力探索和追寻。
【参考文献】
1马费成等 信息经济学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2 HageI. J .网络利益——通过虚拟社会扩大市场 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3 Shapiro C . Varian H. 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测量指导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乌家培. 网络经济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5乌家培. 信息经济及管理 .经济学家,1998(2)
6孙健. 网络经济学导论.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7曼斯费尔德. 微观经济学.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马费成,查先进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2
9姜建强 国际互联网为什么会拥挤 经济学消息报,2000 02 18
10夏业良,姜建强 网络经济略论 学术月刊,2000(9)
11 http : // www. Smartecon .com / articles / internet . economy . pdf
12 http :// www. Inforles . com /
13 http :// www. Internetindicators . com / internetindic . html
14 http :// raven .stern .nyu .edu / networks
15 http :// www . j-bradford–delong . net / Econ . Articles / Reviews / Information . Rules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