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 家 培
【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信息化笔谈
【原刊页号】4~6
【 正 文 】
应用信息经济学是从知识的生产和分配、知识产业和知识职业,以及信息经济的分析和测定开始的,它与信息部门的发展紧密相关。这方面最早的研究者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马克卢普(F.Machlup)教授。他在1962年发表了一本专著:《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问题,并对1958年美国知识产业的生产进行了统计测定。这本书1966年被译成俄文,1968年又被译成日文。自1980年起,马克卢普又扩展前书,陆续发表了《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8卷本巨著。其中第1卷名为《知识与知识生产》。第二位著名的早期研究者,当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波拉特(M.U.Porat)博士。他在书中更新了美国知识产业的统计数据。他在马克卢普的研究的基础上,在贝尔(D.Bell)的影响下,于1977年完成了《信息经济》(The Information Economy)9卷本的内部报告。这个报告是在他的博士论文《美国信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扩展后写成的。波拉特第一次把产业分为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并把信息部门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是由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是由政府和非信息企业的内部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所组成的部门。波拉特还用投入产出技术按不同于马克卢普的最终需求法的另一种增值法,对1967年美国的信息经济的规模与结构作了详尽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这种方法不仅引起美国商务部的重视,而且于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所采纳,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的发展程度。可惜,波拉特后来改行去搞电视工作了。
马克卢普、波拉特创立的信息经济学,有两个特点。一是以研究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为主,涉及整个经济的变化,提出信息经济等问题。二是伴之以统计测定和数量分析,用数字来说明经济的质的飞跃。所以,这类信息经济学既是应用的,又是宏观的。可以说,它是部门经济学但又是宏观经济学。
从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背景看,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是与信息产业的壮大及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巨大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宏观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信息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信息产业的出现是信息技术与信息的产业化的结果,它有不同于农业、非信息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特点。它按不同标志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例如,根据信息产业的结构,可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由先导产业逐步变为主导产业。信息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比重越大,国民经济的信息化程度也就越高。
2.信息市场及其相关问题。信息市场的出现是信息的商品化的结果。信息作为商品,有价值也有使用价值,还有价格,但均存在同物质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价格不尽相同的一些特点。信息市场则是信息商品的交换场所或交换关系的总和。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研究市场容量和市场份额。应用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市场不同于理论信息经济学对市场信息的研究。
3.信息经济及其发展规律。信息经济是相对于物质经济或工业经济而言的。它以信息技术为物质基础,以信息产业为部门构成,以信息活动作用的强化为主要特征。凡是与信息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经济活动,都属于信息经济的范围。在信息经济中,经济活动对信息活动的依赖达到了空前密切的地步。信息经济的规模与效率在现阶段反映一国的现代化程度和竞争力强弱。对信息经济的规模有种种测定方法,其规模要适度,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要与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物质产品的现实规模相适应。
4.信息技术的经济评价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信息技术的选择和采用,有一个经济比较和经济评价的问题。这需要运用费用效益分析等技术经济方法。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有强大的驱动和促进作用。无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还是对新兴产业的产生,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当它与信息资源相结合时,对经济发展的活化、捷化、智化、优化等作用犹为明显。应用信息经济学研究信息技术,同理论信息经济学有所不同,后者主要是借信息来减少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问题。
5.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中的经济问题。信息基础设施是工业社会进到信息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它的建设和经营,会遇到许多经济问题。例如,重复建设如何避免和解决,在经营中如何做到低收费又不亏损的问题,以及节约资金、提高投资效益、加强需求管理等等问题。
6.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需求分析和效益评价等问题。这个问题十分重要,但在我国一直是个薄弱环节,结果造成很大浪费和损失。由于未作深入的需求分析,一些信息系统或网络建成之日就是闲置之时。效益评价是个复杂问题,但以此为借口而不作效益评价,显然会酿成后患。信息经济学应研究效益评价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
7.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有关问题。诸如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问题,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的相互关系问题,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问题,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匹配磨合问题,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应用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问题,如此等等。
总之,宏观信息学不是一般理论问题,更多的是实际问题,理论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来概括和发展。
宏观信息经济学与微观信息经济学、应用信息经济学与理论信息经济学的区分都是相对的。但它们的研究角度和内容偏重这两方面确有不同。随着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兴建和跨国数据流的发展,信息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势必从国家扩展到世界。
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发展前景
在全球信息化浪潮和全国加快信息化进程中,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越来越繁重,要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
我在七八年前,就提出对信息经济学可以同时作三种理解,并把当时要研究的问题归纳为8类分别列入各种理解中。这三种理解就是把信息经济学理解为信息的经济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现在我仍认为这样理解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可以把相关研究逐一纳入这种理解的框架内。
信息的经济研究可以囊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价值与使用价值、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网络的经济评价等研究;信息经济的研究可以囊括信息产业、信息市场、信息经济规模及其确定、信息技术对经济的影响、信息基础设施经济问题、国民经济信息化等研究;信息(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研究则可以囊括非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市场参加者的经济关系、信息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信息与经济的相互作用、信息学与经济学交叉结合等研究。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许多问题需要信息经济学去参与研究,并从中提高信息经济学的水平和加快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不仅发展问题特别是有关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的发展问题,要由信息经济学来研究,而且改革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制度变迁、激励机制以至产权等问题,也需要有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那种把信息经济学归结为“主要是研究信息的技术经济问题”(罗贵权:《要重视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人民日报1996年11月28日)的观点,未免过于表面和片面了。
信息经济学是一门新型的经济学科,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体现信息经济的发展,最能充分反映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的特征,并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尽管目前信息经济学还并不为一些人们所了解,以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6年10月15日《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及新旧专业目录对照表》(征求意见稿、第二稿)中,把“信息经济”列于“贸易经济”和“管理信息系统”之下的“三级学科”。这是应引起我们重视的一个问题,即要宣传信息经济学,使其在经济学科体系中有其应有的地位。可以预料,信息经济学在下一世纪会有更大的发展。在信息经济学发展的同时,通信经济学、计算机经济学、软件经济学、网络经济学、科技情报经济学、知识(包括教育)经济学等都会有所发展。这是在经济领域内一个新的互有联系的学科群。当然,信息经济学在这一学科群内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全文完)
【参考文献】
1.谢康编著:《微观信息经济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年。
2.乌家培等著:《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