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先进
【原文出处】情报探索
【原刊期号】第4期(总第55期) 1995年12月
【作者简介】查先进: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430072
【中文摘要】本文对信息经济学中目前比较容易引起混淆但又非常重要的一些概念作出了辨析。这些概念是:信息产品与信息商品、信息业与信息产业、信息资源、信息经济、信息生产力与信息力、信息经济效益与信息经济效果。
【关 键 词】信息产品 信息业 信息资源 信息经济 信息力 信息经济效益
【 正 文 】
1信息产品与信息商品
在一些信息经济学论著里,人们常常会发现即使是指同一“事物”,在同一篇论文里,也是此处为“信息产品”,彼处为“信息商品”。我们认为,除非有一定的语言环境作基础,否则,这种概念混用现象的出现是不能容忍的。
事实上,信息产品与信息商品这两个概念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早已对其作了严格的区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信息产品是指以知识为主体的各类社会信息,即用各种物质载体的信号、符号、数据、知识、经验以及为利用它们而按各种方式生产加工的组合(如各种类型的数据库、文摘索引等)。或者说,信息产品是信息的具体的实在的组合体(package),是在用户的特定需求之前生产的。而信息商品除了包括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信息产品之外,还包括存贮、处理、评价和提供信息,并在特定的时间内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服务。
由此可见,信息产品与信息商品这两个概念不是简单的等价关系或“谁包含谁”的关系,而是一种复杂的交叉关系。当这两个概念意指某一“事物”时,该“事物”必定同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即(1)必定是除了信息服务以外的信息商品;(2)必定是用来交换的信息产品。信息产品和信息商品也只有在这两个特点都具备时才是等同的概念。这种交叉关系我们可以用图1形象地示意出来。
2信息业与信息产业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在这项决定中,信息业被列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信息业”的说法也由此产生。实际上,信息界在此之前并不常用这个概念,而是以“信息服务业”代之,这早已约定俗成。因此,我们认为,信息业实际上就是指信息服务业,两者是完全等价的。那么,什么是信息服务业呢?根据日本信息服务协会((JISA)的定义,信息服务业是指应用计算机和通信线路进行信息处理,并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一般包括从事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以及利用数据库开展信息服务等业务。信息服务业一般包括传统信息服务业、近代信息服务业和现代信息服务业三方面。
由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信息(服务)业是一种“软”产业,不包含信息设备(元器件、装备设施等)制造方面的“硬”产业。信息产业恰好就是这些“软”产业和“硬”产业的总称,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直接有关的相
关产业的集合。
可见,信息与信息产业是两个不能等同的概念。从分类角度来说,前者是后者的下位类,后者则除了包括前者外,还包括其它的相关产业。当前,我国正着手加快发展信息业,我们只有认真理解了这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把握努力的方向。
3信息资源
目前,国内外对信息资源这一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多种多样,尚未最终达成共识,如有的认为信息资源等价于文献资源,有的认为信息资源等价于数据资源。目前比较典型的是另外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狭义的理解,即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都是信息资源重要的构成要素。另一种观点是广义的理解,即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也就是说,信息资源由三部分构成:(1)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2)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的集合;(3)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如果我们把这两种观点综合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较科学、合理的定义:所谓信息资源,就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主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等)的集合。这里的信息活动包括围绕信息的收集、整理、存贮和提供服务而展开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活动。
在阅读英文文献时,我们常常会注意到与“信息资源”相对应的两个英文词组,一个是information resource,另一个是information resources,著名信息资源管理专家,曾担任过美国联邦日常文书工作委员会信息管理研究指导者的霍顿(F. W. Horton)对此作了辨析。他认为,前者指某种内容的来源,即包含在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内容;后者指支持工具,包括信息设备、人员、资金、环境等。根据目前国际上的习惯用法,结合上述对信息资源含义的探讨,作者认为,用information resources可能更能反映信息资源的全貌。
4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是一种与物质经济相对应的经济结构,是指与信息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换有关的相关经济活动的总称。这一转换过程包括信息的生产、加工、存贮、流通、分配和利用的各个领域与各个环节。
在英文文献里,也有两个词组与“信息经济”相对应,一个是information economy,另一个是informative economy,它们在译成汉语时,都是“信息经济”。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一般意义上使用的宏观信息经济概念,也就是指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存贮、流通、分配和利用有关的一切经济活动。我们通常所说的信息经济都是指information economy;后者是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P. Hawken)在《下一代的经济》(The Next Economy)中相对于“物质经济”而提出的一个特定概念。他提出,每件产品、每项服务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份。在传统的“物质经济”中,物质成份大于信息成份的产品和服务占主导地位。而在“信息经济”中,信息成份大于物质成份的产品和服务将占主导地位。与前者相比,保罗·霍肯提出的这个“信息经济”概念偏重于微观角度。为了从汉语里区分它,我们不妨形象地将其理解为“具有信息特征的经济”。
5信息生产力与信息力
信息生产力与信息力也是信息经济学既密切联系又不能等同使用的概念。我们知道,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一般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三个主要要素。根据劳动工具的变革情况,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信息生产力是继古代生产力和近代生产力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代生产力,其主要特点是:劳动者主要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专业科技型”劳动者;所使用的劳动工具主要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智能化机器体系;所作用的劳动对象主要是取之不尽用之弥增的再生型和增殖型信息资源。
信息力是信息要素在信息生产力阶段显示出来的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力。一般包括联结力、调控力、决策力、辐射力和再生力。信息力就是这5个力的合力。
信息力是信息生产力的一个分力,信息生产力则除了包含信息力外,还包含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硬要素和科学技术、教育、管理软要素形成的分力。由于信息力是信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分力,因此,其大小常常作为衡量现代国家信息化程度和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6信息经济效益与信息经济效果
这两个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实际上与物质经济领域的经济效益与经济效果间的区别与联系是相似的。前者是信息商品创造的净收益,即信息商品被利用之后所带来的货币成果与获得和利用这些信息商品所付出的经济耗费(资源、费用、人力等)之差,是一个绝对量。而后者却是信息商品所带来的货币成果与获得和利用这些信息商品所付出的经济耗费之比,是一个相对量。
上述两个概念无本质的区别,都是通过投入和产出关系的比较(差值或比值)间接反映信息机构的运行效率(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均可)。尽管如此,把握这两个概念间的区别仍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马费成等:《情报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2] L. J. Brindley: Information Service And Information product pricing, Aslib Proceedings, 1993,45 (11/12)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1992年6月16日),《人民日报》,1992年6月30日
[4]吴新年:日本信息服务业及其发展动向分析,《情报理论与实践》,1994, (2)
[5]查先进:信息资源有效配置策略,《信息经济与技术》,1994, (11)
[6] K. B. Levitan: 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 IRM,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82,(17)
[7]马费成:信息经济的测度,《情报学刊》,1993, 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