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处】情报学报
【原刊期号】1998年6月
【作者简介】关家麟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
【中文摘要】本文介绍了知识经济产生的背景,论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提出在科技界广泛宣传和深入研究知识经济的情况下,我国较早涉足信息经济领域的情报(信息)
界更应重视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关系的研究,并且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实际,提出和实施符合国情的发展战
略和策略。
【关 键 词】知识经济 信息经济 知识产业
【英文摘要】
Knowledge
Economy and Information Economy
Guan
J ialin
(
Instit ute of S &
T Information of China , Beijing
100038)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merging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expounds its features. Under the conditions that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ircles widely propagate and deeply
study the knowledge economy , the information circles , which
set foot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economy long ago ,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In the
light of the practice of China’s
information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strategy and tact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Key
words knowledge
economy , information economy , knowledge
industry.
【 正
文 】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结构以及资源、环境的变化,当今社会正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以知识和信息为依托的新兴经济结构正在形成和发展。这就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
我国情报界、信息界参考并借鉴国外资料,比较早地接触到信息经济的概念,并且从80
年代中期以来发表了不少论著,还在有关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中,开设了“信息经济学”课程。近几年,我国科技界吸收国外学术观点,并结合国内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现状,越来越多地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有的还提出知识型经济、智力经济、高技术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等。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名词术语的出现,实际上都是在逐步建立起一个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全新概念,即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信息、知识资源占有、配置、生产、消费为主要因素的经济时代。面对当前的“知识经济热”,我们应当着力探讨和掌握有关动向,并在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建树,以适应新形势,跟上时代的步伐。
1
知识经济的提出
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即“知识就是力量”。人类文明史由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就是知识力量的推动。20
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又在农业与工业社会的基础上开创着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信息化社会。信息与知识作为继物质、能源之后的第三资源,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近30
年来,人类所取得的科技成果比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还要多,到公元2000
年,人类社会获得的知识还将翻一番[1
]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的主导产业已开始从一系列农业群、工业群转向知识产业、信息产业。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是首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提出来的。从接触的资料看,应当说信息经济提出在先,知识经济提出在后。1959
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J
. Marschak) 发表了《评信息经济学》的论文,提出研究经济学特有的信息范畴问题,使用了信息经济学(
TheEconomics of Information) 。接着,在1961
年另一著名经济与信息专家斯蒂格勒(
G. Stigler)发表题为《信息经济学》论文,标志信息经济做为新兴领域列入学科序列。与此同时,一些经济学与信息专家还针对信息系统的专门问题,对信息经济做了有益的探讨,如1963
年麦克道诺
(A.
Mcdonough) 使用的是Information
Economics[2 ] 。
提出“知识产业”,并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属马克卢普(F.
Machlup) 、波拉特(M.
Porat) 和贝尔(D.
Boll) 。1962
年马克卢普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首次提出知识产业的完整概念,并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专利、科研成果、文献当中的信息含量和信息经济问题,探讨了知识产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了信息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经济学特性和经济规律。1973
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发展了知识
产业的概念,认为在新的社会阶段,资源战略、劳动方式、生产工具、人们的观念都将发生一系列变化,这就是信息化时代。1977
年,在马克卢普和贝尔的影响下,在美国商务部的支持下,波拉特历经艰苦努力终于出版了《信息经济:定义与特性》的9
卷巨著,对信息活动的经济成分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定量分析。他把经济划分为两个范畴:一是涉及特质与能源从一种形态向另一形态转换的领域;二是信息从一种形态向另一形态转换的领域。两个领域相互交错,在物质与能源生产中广泛渗透着知识与信息,计划、调节、控制、生产、销售当中离不开这些知识与信息。除此之外,斯托尼尔(
T. Stonor) 、霍肯(
P. Huanken) 都对信息经济和知识产业的概念、特征和影响做过很多论述。前者的《信息财富》,后者的《在未来的经济》都有较大影响[3
]
。
知识经济概念的广泛提出只是近几年的事情。虽说马克卢普、波拉特、贝尔等在其著作和学术活动中涉及知识生产,为后人提出知识经济提供了依据,但毕竟还没有完整地提出知识经济的概念。从现有资料看,在知识经济内涵与外延上做出研究贡献的是美国学者奈斯比特
(J . Naisbitt) ,1982 年又出版了《大趋势》一书,认为社会已步入知识生产的历史阶段,知识的生产已成为决定生产力、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社会发展和经济成就的动力。《大趋势》一书围绕着知识社会这个主题,提出很多颇有见解的观点。此后,其他一些学者,包括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科技界人士、经济界人士,甚至决策层,都纷纷涉足知识社会、知识经济的领域。1995
年在比利时召开的七国首脑会议上首度举行“全球信息社会”会议,1996
年在南非举行“信息社会的发展”大会。1996
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正式提出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指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直接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利用基础上的经济[4
]
。”自1997
年在加拿大隆重举行“’97全球知识大会”和美国克林顿总统报告中采用联合国研究机构以往提出的知识经济概念后,知识经济更进一步热遍全球。
2
知识经济的特征
知识经济这一术语的出现绝非偶然,它表明在经济发展中人们对知识作用更加充分的认识。知识经济从本质上讲,实际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有效运用基础上的一种发展观[5
]
。在农业社会,知识仅是经验的总结,它的产生、传播、利用受到生产力的局限,不可能形成规模。在工业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研教育体系的建立,知识的产生、传播、利用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当代,特别是21
世纪,我们将步入信息社会,知识的生产、传播、利用将空前规
模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目前,国内外科技界都在从不同角度探讨知识经济的特征。这里只能做简略的表述。
(1)
在资源开发上,除物质、能源外,主要依靠的是智力、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信息为核心的全新的创造财富的新观念、新体系正在形成和构建。
(2)
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第四产业”突飞猛进,发明创造之多,知识传播与信息流通之快,科技成果用于生产的周期之迅速,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越来越多的新经济生长点涌现出来。
(3)
在就业结构上,从事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的人数将大幅度提高,种植业、制造业的直接操作者将逐步下降。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的就业人数增加,中等及中等以下知识的就业人数下降。
(4)
在决策上,不管是国家,还是部门、企业,都将更多地依赖于数据等信息的迅速交流、传播和利用,智能技术日益成为制定政策的手段,信息日益成为科学、民主、合理决策和经济、社会、科技三者协调发展的源泉。
(5)
在生产组织上,独立型、分散型、单一型将逐步向联合型、协同型、综合型发展。从资金筹集、原材料获取、技术开发、人才引进,到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不连续的多环节会形成相互连结的整体。
(6)
在生产技术上,原先尽量利用自然资源以获取最大利润的传统工业化生产将逐步朝符合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和资源的高技术产业发展。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物化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一批高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7)
在地域上,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更多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信息与知识的传播利用不像传统农业、工业那样束缚在土地、劳动力、资本上,它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经济本质上是跨国经济。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如果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8)
在资本投入上,其指导思想是科学、合理、高效、综合地保护利用现有自然资源,大力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既要增大有形资本投入,更要增大无形资本的投入。正因为如此,在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中,研究与发展(R
&D) 经费将保持较高的比例并逐步上升。
3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的关系
从接触的资料看,尽管信息经济提出在先,知识经济提出在后,但从提出的背景和大环境看却是相同的,即人类在走过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开始步入信息化社会。对信息化社会概念、特征的争论与探讨以及对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内涵、外延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对其所含的一些基本成分已有基本一致的意见[6
] 。
知识是人们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活动规律的认识与掌握,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信息的集合。而信息则是通过文字、数据和各种信号来传递、处理和表现客观事物特征的知识流。简言之,知识是系统化信息的集合,而信息则是传递、处理和表现客观事物特性的知识流。显然,知识与信息这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着相容关系。相容关系共有三种:外延相同而内涵不同为同一关系;内涵不同,外延部分相同为交叉关系;内涵不同,而一概念的外延被另一概念的外延部分包含为从属关系。由此出发,知识与信息被认为是一种交叉关系是合理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当中认为知识可以分成:
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
,知道为什么的知识(
know-why)
,知道怎样做的知识(
know-how)
和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
。并认为信息一般是知识的know-what
和know-why
范畴。至于know-how和know-who
的知识则属于“隐含经验类知识”(
tacit knowledge) ,难以编码和度量,因此指出“知识的概念比信息要宽得多。”但接着又指出:“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所有能够编撰并使其成为信息的知识都可以长距离传播,而且花费甚少。正是由于知识的一些可编码成分的不断增加,使得现有时代有“信息社会”的特征。而大多数工作者不久将从事信息或编码类知识的生产、处理与传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信息是个有相当弹性的概念,尤其当代,任何接入INTERNET
的人都可以立即得到知识和信息,也可以提出并发送自己的创新知识和信息,甚至还可以交流、教学、研讨。因此,知识与信息这两个共生的动态概念,离开任何一个都将毫无意义。知识只有通过信息载体的流动才能产生价值,信息只有通过知识的运用才能扩大再生产。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从它们提出的背景与大环境看是相同的,知识与信息又是一对共生的动态概念,因此,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也存在着紧密的交叉关系。
如果按照OECD
的说法,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7
]
。如果按照马克卢普—波拉特的说法,信息经济则是指以生产、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为主的经济[8
] 。从宏观上看,信息经济实际上就是信息产业经济,从微观上看,信息经济也就是信息产品经济。当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做为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分,从事和信息有关的就业人数超过社会全部就业人数的一半,社会产品和劳务中信息部分所占比重大于物质所占比重,这就是信息经济。信息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如同知识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它不仅受到信息界的重视,经济界、科技界、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和各国决策层人士也甚为关注[9
]
。
4
信息界应重视信息经济的研究
在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中,我国科技界关注和引入国际上知识经济的研究成果,并且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发展高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技术创新等,这是非常富有战略眼光的大事。我们情报(信息)
界既然更早引入信息经济的概念,并已经有了许多成果,在当前就更应结合国情大胆在信息经济领域进行研究与实践[10
]
。
信息经济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如信息价值、价格、成本、效益的研究;信息产品、商品、流通、消费的研究;信息产业、信息市场的研究;信息资源配置、开发利用的研究;信息系统经营管理的研究;信息科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关系的研究等。
信息经济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通过信息活动经济规律的揭示,才能自觉地按照这些规律指导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为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制定规划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通过信息与经济相互作用机制的揭示,才能掌握信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适度规模理论,为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通过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的配置与建设的技术、经济分析,才能为科学、合理地评价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理论方法。
第四,通过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投入产出分析和用户需求分析,才能为防止盲目性、随意性、减少浪费、提高效益提供决策依据。
当代世界是充满竞争的社会,也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社会。各个国家,特别是大国都在抓紧制定21
世纪的发展战略,抢占知识产业、信息产业的制高点。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方兴未艾,我们应当牢牢把握时代的脉博,立足国情,赶上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 宋健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科学出版社,1994
[2
] 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3
] 金建:《信息产业经济学论纲》,北京出版社,1993
[4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编,杨宏进等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5
] 何吉成:知识经济:21
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科技日报》,1998
,2 ,28 ,5
[6
] 刘昭东等:《信息与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
[7
] 惠永正: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人民日报》,1998
,3 ,31 ,10
[8
] Porat
, M. U. C: The Information Economy , Washington ,
DC ,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 1977
[9
] 刘昭东等:《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5
[10
] 乌家培等:《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