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习资源>参考论文>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从“信息经济”到“知识经济”(下)

武汉大学    马费成

【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中国软科学

【原刊期号】1/ 1999

【原刊页号】起始页码:75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关 词】

 

三、“知识经济”的背景与方向

既然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同根、同源、同方向,而在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情况下,为什么在90 年代末还会提出“知识经济”这一新概念呢? 这里有如下背景:

首先是进入90 年代以后席卷全球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所带来的革命性变革。如唐·塔斯考特指出,在这个世纪交替的时候,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已经在你我身边展开。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3C(Computer 电脑、Communications 通讯、Content s 信息内容) 的结合, 全新的交互式多媒体已经登场, 就像汽车的问世改变了物理与心理的世界版图, 影响力远超过印刷、电话、电视等所有媒体。交互式多媒体将革新一切游戏规则。他又说, 片、微处理器以及和头发一样细的玻璃纤维共同织出网络智慧时代,掀起新时代的数字革命和网络革命。网络智慧不仅是科技的连线,更是人类智慧的新形态, 将纷繁的知识连接起来, 让人类的思考与知识更上一层楼,彻底改变我们的经济、政治、社会以及面对问题的方式,不论个人、企业或政府,都必须转型再造。[10 ] 因此, 许多学者又把未来的经济称为网络经济或数字经济,它呈现出全新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唐·塔斯考塔在其《数字经济时代》一书中详述了数字经济时代的12 大发展趋势以及企业环境的5 层次,同时指出学习在未来的重要作用。

其次,科学技术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和灿烂的人类文明。尤其是近20 年来,高新技术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持续增长, 以微软公司、IBMA TT 等一批新兴信息技术创新群的倔起, 在短期内创造了巨大的奇迹。Internet 普及利用更使这些技术如虎添翼,形成了整个经济的带头产业。美国商务部近来发表的一份报告称,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 其中包括Internet 业务, 正以比全美经济增长快一倍的速度增长。Internet 的信息流量每100 天翻一番, 仅网上商业交易额就已近3000 亿美元, 信息技术产业中的Internet 发展速度比历史上其他任何传播工具的发展速度快得多, 如收音机出现38 年后才有听众5000 , 电视机出现后13 年才达到5000 万观众,Internet 4 年其用户就超过了5000 ,1997 ,用户超过1 亿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和市场。与此同时,其他高新技术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技术的产业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形成了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新兴产业群体,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高新技术的创新和不断产业化,使处于十字路口的世界经济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无限光辉的发展前景。

相对于创造的巨大社会经济价值,科学技术更为本质的作用还在于, 在当代人类经济活动总体上正在由“短缺”向“过剩”过渡和转变的时候, 成为创造需求, 促进增长的决定因素。此时,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才摆脱了被资本规定的从属地位, 而具有了独立意义, 其主导地位才变得日益重要, 稳定与不可替代。无论是资本还是劳动, 一旦失去了与科学技术和新知识结合的可能,便不仅失去了使自身通过异质化实现增值的条件,其原有的价值也会立即消失。正是在创造需求这一本质意义上,科学技术为自己奠定了一切有形要素无可替代的地位。[11 ] 科学技术的实质不言而喻是知识,而且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知识之一。

第三, 在组织一级上, 无形资产成为成功的关键资产。这些资产包括:使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力的资产,如信誉、服务、商标等;体现智力劳动的资产,如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 体现企业内在发展动力的资产, 如企业管理和经营方法、企业文化和企业信息系统等;体现人力资源的资产,如员工知识、能力、工作技巧等。[12 ] 这些资产实质上是企业的知识资产。由于这些资产十分重要,对其综合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将成为企业成功的基础。所以当代企业也正在从过去的“信息管理”向“知识管理”过渡和转变。两者比较,信息管理更重视技术, 而知识管理则更侧重人文。K. 斯维比说得十分简明生动: “知识管理是利用组织的无形资产创造价值的艺术”。与程式化、规范化的信息管理相比,知识管理更强调管理者自身的知识、智能和经验。

在上述背景下, OECD 1996 年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在世界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研究“知识经济”的热潮。在OECD 的报告发表后不久,我国给以了及时报导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知识经济的讨论。为知识信息的开发利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舆论环境和条件。尽管许多研究尚待深入,但也不乏新的思想和独特的见解。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究竟有什么差别呢?这是许多关于“知识经济”的文章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一般都认为,知识是信息的上位类概念,知识比信息更宽泛、更广义,信息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初级阶段或者仅仅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他们主要依据两个理由:一个认为信息经济的对象和基础是信息产业,而信息产业仅仅包括信息技术行业。二是在知识的4 种类型( Know - what , Know - why , Know - how , Know - who) ,信息仅包括Know - what Know - why 两类编码化的知识而不包括后两类非编码化的知识。

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如前文所述具有很一般的含义,其涵盖面很广,而不仅仅是针对信息技术行业(当然信息技术行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 带头行业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将信息看作编码化的知识首先已假定了信息是知识的子集, 如果从这一假定出发,得出知识经济包含信息经济的结论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信息被认为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是物质存在方式和运动规律与特点的表现形式,因此,信息的存在不仅与人类社会一样久远,而且与物质能量的存在一样普遍。知识则是人类通过信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及思维方式与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掌握, 是人的大脑通过思维重新组合的系统化的信息结合。因此,人类既要通过信息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且要根据所获得的信息组成知识。可见知识是信息的一部分,是一种特定的人类信息。当然, Know - how Know - who 还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未外化(或客观化) , 我们不能称其为信息,但任何知识要利用必然借助于载体的转换,即使是这些存在于人脑中的“诀窍性”知识如果要获得利用、解决问题, 首先必然要外化于其他物质载体上。任何知识要发挥效用, 必须首先被利用, 而被利用则必然涉及载体转换或外化过程, 这一过程必然地使那些Know - how. Know - who 也无一例外地成为信息。因此,信息显然是比知识更广、更宽,具有更大涵盖面的概念。

事实上, 人们早就把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并列, 看作是人类社会三个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这三个要素始终支配着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只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阶段,这三种要素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人类掌握了农耕技术,进入了有赖于物质的农业社会;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大工业的发展, 又进入了依赖物质和能量的工业社会; 随着以计算机、通讯技术为中心的一系列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 人类开始进入了依赖于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将大量生产知识和信息,并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控制信息的流通、存贮、加工处理、传递和利用,形成知识信息网络, 从而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如此, 才使得人们如此关注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济。

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 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劳动和资本是有限的,而且不是靠一两个人就能加以利用的。作为信息社会重要资源的知识和信息却是无限再生的, 任何人, 多少人都能使用。而且使用之后将会产生新的知识信息。因此知识信息作为一种新兴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在今日物质资源短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的严重形势下,对社会和经济有着特殊的作用。许多国家都像组织大工业一样来组织大规模信息生产、传播与交流。信息产业的形成和迅速发展,充分反映了信息和信息技术对当代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以及迫使旧的经济结构改组, 形成全新的信息经济。

由上述可知,与物质、能量相对应、相并列的是信息, 因而,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或者更为一般地,与物质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应当是“信息经济”而不是“知识经济”。乌家培先生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划分,并详细阐明了两种含义的信息经济的特点, [13 ] 对于我们理解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有很大帮助。这些特点基本涵盖了我们前段列举的知识经济的特点。

笔者并不反对“知识经济”的提法,相反,在当代社会经济日益信息化的背景下, “知识经济”这一新概念突出了信息中核心、最富创造价值的部分——知识(特别是科学技术) 对经济的特殊影响。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Knowledge basde Economy 而不是Knowledge Economy) 是当代最富生命力的经济。有的学者认为, “知识经济”的中国表述便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经济。这对于促进我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前一阶段形成的关于“知识经济”的舆论环境以及在不同决策层次受到的关注已经表现了其强大的影响力。

“知识经济”应当重点研究和解决什么问题呢?

在理论方面,最重要的课题仍然是要研究知识信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贡献, 定量描述知识信息因素与生产率和其他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个意义重大但难度也很大的课题,它对信息的宏观经济学具有奠基性意义, 同时也将为知识经济提供理论一级的支持。“知识经济”很可能首先在技术要素的经济贡献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因为新增长理论的“A K 模式”已将技术、人力资本引入了生产函数, 人均可以无限增长, 并且增长率在长期可能单调递增。[14 ] 这种从技术到一般的知识信息的先简后难方式可能将最终导致这一重大课题的解决。

在实践方面,知识经济应当重点研究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创新的规律和机制,人力资本投资及人的发展,研究预测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前景和实现条件(如政策、投资风险承担等) ,以及高新技术对各国经济增长和需求创造的机会,同时也要研究解决由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如高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文化与伦理冲击,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共享的矛盾,可持续发展与过渡创新带来的冲突等等。[15 ]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将会反过来影响科学技术经济功能的实现,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甚至带来危机。

因此, 无论是信息经济还是知识经济, 都不可能是一路坦途,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有效控制,才能除弊兴利。如保尔霍肯指出: “信息社会未必是一个更好的社会——它仅仅是有所不同而已。当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商品、更大的繁荣时, 物质经济曾显得熠熠发光,而现在,在有些人看来,信息经济(包括知识经济) 可能也同样显得郁郁葱葱。但是,这样深刻变化已经并且将继续使许多人处于贫困、慌乱的境地, 不愿意变革。信息经济的唯物程度并不亚于物质经济,而且更加唯物。它是一种对物质的考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严密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对物质、商品与能源高度重视,因而更注意加以控制”。[16 ]

 

【参考文献】

[ 10 ]转引自袁正光,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迎接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特区经济,1997 ,No . 7 ,21 - 22

[ 11 ] [ 15 ]贾新民, “知识经济”对策与战略研究——必须深入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软科学,1998 ,No . 16 - 17

[ 12 ]羽、张旭,国外知识经济发展简述() ,中国软科学,1998 ,No . 5 ,22 - 23

[ 13 ] 乌家培, 信息经济及其管理, 经济学家, 1998 , No . 2 ,13 - 18

[ 14 ] 姜奇平、包霄林, 漫谈网络化经济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光明日报,1998. 7. 10. 第六版

[ 16 ] []保尔·霍肯著,方韧译,未来的经济,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 ,79 - 88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