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习资源>参考论文>信息经济——信息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关系分析

丁乃鹏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  210037)

【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情报杂志

【原刊期号】第18 4 19997

【中文摘要】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均是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分支,是对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相关经济模式的描述及运行规律的揭示。信息经济学反映了信息社会中信息主体所产生的经济行为及由此而带来的经济结构及其长期发展的规律,其特点是无形性;而传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基础是物质商品,其特点是有形性。本文基于信息经济学组成结构,试图对这两种经济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异同点。

【关 词】信息  信息经济学  传统经济学

 

1.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元素是信息。研究信息经济学,必须首先了解信息。市场经济活动中,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经济本身包含对变化的职业、就业模式和信息工业、信息技术的地位进行直接的实证研究,同时对经济基础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传统经济理论不适于描述信息商品的特性,新古典主义框架试图在生产理论、技术变化和市场行为等方面容纳信息现象以适应新的环境,但并不成功。为了比较信息经济学和传统经济学,这里我们首先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关于信息的概念,信息具备哪些特征;二是关于信息的经济性。

  1.1信息及其特征

    信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以人的意志而存在,是客观物质的反映。可分为一次信息与二次信息。一次信息指原始信息,是人们从自然现象或社会实践中直接获取、未经加工的粗信息,如自然界中的河流、群山、植物、动物、星星无一不向人们传送存在的信号,这些都是未经过加工的一次信息;二次信息指人们在一次信息的基础上有目的地进行加工提炼,有效地为决策服务的信息,如会议总结、统计报表、研究报告等。传统的信息记载工具原始,信息处理手段简单、效率低下.在时间与空间上滞后现象严重,往往满足不了需要,因而信息的价值很难体现。现代社会以计算机为信息处理工具,以光电设备为信息运载手段,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信息价值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展现。因此,从本质上认识信息有利于更好地把握信息的价值。这里我们对信息的特征进行分析。

    a。信息兼有主观性与客观性。信息是对所研究对象属性的描述,说它是客观的,是指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对象事物所具有的,因而是客观的;说它是主观的,是指它作为载荷内容的形式与手段需要人组织安排。信息经过人的加工,准确描述事物的特征,为决策服务。在此问题上,反对用信息解释信息,没有同义词的反复,必须正面回答信息是什么。

    b.信息兼有广泛性与专用性。信息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事物间千差万别,变化、位移、裂变、化合、分解、光合、升华、繁殖、生长、进化、共生、衰变、反应、对流都产生信息。这些体现了信息的广泛性。然而,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偏好于寻找有用的信息,这是信息的专用性。专用信息往往来自于对广泛信息的筛选及提炼。

c.信息的同构性与效用性并存。信息不是事物的本身,是对事物的描述。这种描述一对一的反映事物。受描述工具的局限,对事物只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进行信息映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信息需求的针对性极为重要.必须充分考虑信息的效用。

d.信息兼有主动传递性与被动定向传递性。信息可以无限扩散,其非零和的特点与物质交流不同。整理后的信息属于资源,未经整理的客观信息属于信息源,它们有质的区别。无论是作为信息资源,还是作为信息源的信息,它们都处于扩散状态,这是作为它的主动传递的一面;另一方面,当有利益趋势.或被接受者梦寐以求等情况出现时,信息的传播具有定向被动的特征。

e.信息兼有新颖性与时效性。信息对事先未知的接受者才有价值。信息愈新颖,其价值量愈大。信息的价值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变小。正是信息的新颖性,才使信息对时间要求特别高。过期的信息无助于决策。

f信息兼有共享性与有偿使用性。一方面,信息辐射能力是无限的一条信息可同时供多人享用,对信息没有伤害,这与物质享用不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一般是劳动所得,含有大量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凝结了高附加值,因而要求具备相应的合法利益保护权,可对需求者提供有偿信息服务。

g信息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共存。一方而信息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丢失、写错等现象,造成决策失误。信息的安全性通过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得到加强。另一方面,部分信息重要性极大,如涉及国家最高利益的政治信息、经济信息、企业发展战略信息等,其保密性要求高,一旦泄密,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处理信息的软硬件及日常信息管理都应体现信息安全与保密的程度,这也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好坏的标准。

h.信息的语义性与可转换性共存。信息是有语义的信号,没有语义则不能传递。物质产生信息,再由信息产生语义,如图像、文本、图形、符号、公式、表格等等。信息可转换表现在:载体可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如报纸、广播、电视、计算机、卫星等等。信息形式可以变化,如文本、图像等等。尽管这样,其内容必须是等值的。这与人的意识(内心活动)相区别。人的意识的传播结果与原内容不等值的原因有三点:一是作为传播手段的语义不完善,本身存在缺陷,职能不全:二是掌握语义符号人的水平有限,不能充分应用发挥;三是理解人的水平(即受众)有限,对传播的内容不能完全领会和掌握。

1.2信息的经济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变革了信息处理手段,改变了过去人们闲情逸致式的慢节奏工作方式,使得信息潜在的价值在高科技产品的作用下充分发挥,信息的经济性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信息的经济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信息使用手段的经济性,包括硬件设施与软件产品的经济价值。这与传统的经济理论相吻合,其中软件的经济价值须以倍加的简单劳动来度量。第二,信息木身的价值。传统经济理论较难解释其经济价值。信息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它被用于人的经济决策时,将产生巨大的经济作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等重大信息,都给世界经济以巨大的促动。从另一方而讲,“悬赏”在用于对犯罪主体踪迹信息的掌握时,可有效制止可能的进一步犯罪实施,挽救国家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其经济价值可能比“悬赏”数目本身的价值要高得多。因此,对信息的经济性,人类有必要而且应该给以充分的重视。

1.3信息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经济现象和信息经济过程的学科,是对信息经济活动中所反映的信息本质规律的一般概括和总结,是对信息社会经济活动与经济机制运转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是揭示隐含于市场、理性行为、生产过程中信息价值的一门科学。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信息经济学既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继承,也有现代信息价值分析方法的创新,是一门经济学与信息学的交叉学科。信息资源与其它的社会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使得人类无限的需要难以满足。信息经济学研究如何利用和配置稀缺的社会信息资源组织生产活动,研究如何将社会信息产品分配给社会成员以供消费。

2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联系

2.1信息经济学是传统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社会历史阶段经济表现的理论形式

 信息经济学与15世纪前的牧业经济学、17世纪的农业经济学、19世纪的工业经济学兴起与繁荣的过程相似,与社会历史发展水平、文明程度、生产手段紧密相关,是社会生产方式变迁的结果。没有新的经济现象、经济手段和经济理论的出现,就不会有旧经济模式的消亡和新经济模式的诞生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飞跃。20世纪末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变如同19世纪末电力工业革命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工业革命继承和发展了基于农业经济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同样,信息革命也在继承和发展基于工业大生产的经济学理论。

2.2信息经济学与传统微观经济学

传统微观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一般经济现象人手,研究经济的运行,侧重于均衡的理论分析。信息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的经济原理和主要分析方法为依据,从信息的管理和使用出发,关心日常信息流动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侧重于信息决策所依据的经济原理。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以信息在企业微观经济的运转中支配作用为重点。企业活动以市场的需求信息为依据,以合适的决策方式指导投人各种可能的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生产,以最佳途径及时销售出产品。这种循环包含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反映了不同价值形态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交融转换的运动过程。很明显,在这样的经济活动中,信息流决定了物流,支配了资金流。因此,有必要利用信息经济学进行供给与需求的分析、生产与成本的分析以及市场结构与价格决策的分析,而这些正是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见,信息经济学与传统微观经济学关系紧密。

2.3信息经济学与传统宏观经济学

传统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国经济发展趋势和前景、物价水平、就业水平、利率和汇率等,它们直接影响到利益主体的经济决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信息和知识的生产与分配影响技术的状态,故对于经济来说是内生变最,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控制。信息经济学考虑的对象是关于开放式系统下的客观实体,这些实体必然与外部环境进行广泛的信息、物质和能源的交换,因而受制于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需要从宏观上加以研究。因此,信息经济与传统宏观经济学是相互渗透的。

3信息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

3.1研究的前提不同

传统经济学有三点基本的前提假设,而信息经济学不具备。第一,完全信息的假设不成立。在传统的经济学中,每个经济主体都享有充分的信息进行决策,优化经济运行方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在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信息社会中,这种均等机会的信息“共享”是不可能的。第二,独立性的假设绝对衰减。传统经济学认为所有经济主体的生产与消费均是相对独立的,而信息社会的开放性从根本上打破了相对封闭的经济圈,信息革命较物质与能源的革命来得迅疾、来得猛烈。信息强大的渗透能力客观上很难保持经济主体信息经济运转的独立。第三,平均市场价格不成立。传统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格是来自于市场的所有买主和卖主。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主要的商品,也是一类特殊的商品,信息商品往往仅适用于某人某时的需要,价格也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定。因此,希望在市场上寻求一般信息的平均价格水平是不现实的。

3.2研究对象的形态不同

传统经济学的研究以对经典经济学理论方法的继承为主要模式。传统经济学从物质有形商品开始,认为商品是经济学的细胞,通过研究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把握价位的形成与增值过程,但是,其根本问题是这类商品都是指有形商品,其价值为两种情况:一是有形的具体劳动产生的使用价值:二是无形的抽象劳动产生的价值。商品的二重性决定了劳动的二重性。然而,对于现代信息社会诞生的信息经济学,它以信息为基础,研究的是信息及其相关工具的经济行为,是对含于物质中的抽象知识的经济分析。无论是有形的具体劳动还是无形的抽象劳动给出的劳动消耗时间、工艺水平、生产数量来定价。生产时间较长、工艺较复杂、产出数量愈少的商品,其价格愈高。但是,信息商品面向受众,受众梦寐以求、极想获得的状态将大幅度抬高信息商品的价值。信息稀缺性使得信息传播速率与其需求程度成倒数关系。很可能某信息只对某一受众有用,这种极端情况可能使提供信息的信源方按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计算而获取超高额利润,因为生产该信息商品的全部价值集中于这一个受众。

3.3研究方法不同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经济学相比较,不以简单的实物存在方式进行。研究信息经济需从受众的心态、喜好、水平、职业等方面全面衡量,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既要考虑到先前的可能利用的潜在价值,又要考虑到使用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其评价标准目前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研究结果,尤其在软件领域,可用性、可操作性、可恢复性、可维护性以及一致性、安全性等一系列度量指标的出现说明了这一问题。人们在信息经济的研究中不断使用和完善这些标准,丰富现代信息经济理论。这方而有待于对信息经济学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

3.4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同

  传统经济学解释的是物质经济运转方式下的经济规律。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物质与能源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在相对下降,相反信息生产与利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却不断上升。这对传统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事实上,信息是物质生产的第一要素,是各种经济活动的基本资源。信息业已构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信息活动对经济发展贡献举足轻重.渗透力极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社会生产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对知识与智力的依赖性增大。现代经济发展逐步减少物资材料与能源的消耗,更多地依靠信息,b.促使劳动力结构变化。国民经济中信息部门比重不断增大,物质生产部门相对减少,信息业空前的超高速发展,从事信息生产与服务的劳动力迅速增加。c.信息经济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点。信息创造获取高额价值。一般商品和劳务中的物质与能源比重相对降低,信息比重加大,商品高质是与高附加值趋势日益明显。d.作为信息经济主要手段的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先进的技术工具。信息技术一方而促进了信息经济走向繁荣,另一方面全方位地向整个国民经济各领域的渗透已成为经济活动的技术基础,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l乌家培. 信息与经济.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l993

2马克·波拉特著,李必详等译.信息经济沦.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