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习资源>参考论文>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状况>
 

信息经济学研究与教学

【原文出处】图书馆学、情报学· 河北科技图 1996年增刊 (总第1)

【原刊页号】11~13

 

世界各地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使得仅有35年历史的信息经济学,成了情报学界、经济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热门论题.1995一玲月58日,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第三届年会暨全国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会的“信息经济学的研究与教学”专题,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即;(l)关于借鉴西方信息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2)信息经济学理论研究从何处入手问题;(3)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体系;(4)信息经济学的性质;(5)信息经济学教学和人才一培养间题.从会议纪要来看,有些问题尚须补充说明,且归纳为信息经济学研究和信息经济学教学两个方面,简述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信息经济学研究

    信息经济学源于西方,其定义和理解众说纷纭。在不同的论著和文章中,几乎各有各的表述。有代表性的表述主要有三种:其一,认为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的经济问题的学问,如研究信息商品的成本、价格、价值以及信息系统的经济效益等问题;其二,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经济的学间,例如信息产业、信息活动规模等问题;其三,研究信息科学与经济学相互结合的学问,是两类学科的渗透、交叉与结合。

    信息经济学的分类也有许多说法,从学科层次来划分,国内多用两分法。李丘采用了三分法。我认为,三分法于学科现状更有利于让更多学者加盟,各家观点气象万千,能引起全社会关注信息的经济功能和信息经济、信息资源的作用,从而促进学术进展。

    ()三分法

    李丘把信息经济学分作微观信息经济学、信息产业经济学(中观信息经济学)和宏观信息经济学三条分支。

    微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在一般经济行为过程中的具体规律的经济学,它主要涉及信息的价值与价格,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不完备信息,非对称信  息,最优信息系统,以及信息与效益的研究。可将他们概括为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即:(1)信息分析的经

济研究.它涉及信息搜寻、信息价值、信息成本与价格,信息的供给与需求,信息的生产、交换与分配,信息对经济行为、决策的意义等。(2)信息与市场分析,主要涉及完备信息市场假设的批判,不完备信息市场的各类模型,非对称性信息分析,合理预期的信息理论等内容.(3)信息系统的经济分析,研究最优信息系统的选择原则和标准,信息系统的评估方法,信息对经济决策效益及其影响等内容。

   中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现象及其规律的经济学。它以信息部门、信息市场、信息职业和信息劳动者为基本研究对象,探讨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一信息经济学分支主要有四个研究方向,即:(1)研究信息部门的识别、分类和测定,最典型的如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着重测算信息部门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及其发展趋势,信息劳动者在某个范围内的总人口的比例及其发展趋势这两项指标.(2)信息职

业识别、分类和测定,着重测算不同信息职业对国民生产总值或信息部门总产值的贡献,以及不同信息职业的劳动人数,相应的比例及其发展趋势。(3)信息市场分析,侧重于信息市场分类与结构、性质与特点、信息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调控机制的研究.(4)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研究。

    宏观信息经济学是研究作为信息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信息生产、交换与分配的总休规律。它着重阐述信息财富的价值观念,以及信息经济对人类政治手段、思想文化形成的影响。

    ()各学派莫基人和代表作

    1961年第3期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刊登的著名论文《关于信息的经济学》,首先提出“信息经济学”这一概念,标志着信息经济学这一学科的诞生。论文作者—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世界著名经济学家、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乔治·J.斯蒂格勒教授,从此成为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这一学派著名人物还有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经济学会会长、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肯尼思·J·阿罗。我国学

者何华的研究,属于微观信息经济学派。

    中观信息经济学派奠基人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教授,1962年,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和分配》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产业”这一概念.他打算编辑出版十卷本《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尚未出齐就离开了人世.承其学派的斯坦福大学马克·尤里·波拉特博士,1977年出版九卷本《信息经济:定义和测度》。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家普遍采用他的方法研究信息经济,我国也有许多学者在信息产业经济学这一领域耕耘。

    宏观信息经济学代表性理论假说是“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等理论形式.代表作有《未来的冲击》(〔美〕阿尔温·托夫勒)、《后工业社会来临》(〔美〕丹尼尔·贝尔)等十几种,我国许多学者也提到了情报社会、信息时代、信息化社会等    ()其他分法和其他研究把上述三分法的后两者合并,而成为微观信息经济学与宏观信息经济学,坚持两分法的学者研究重点也是宏观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产业经济学。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信息经济研究方向博士生导师马费成教授将信息经济学的内容归纳分为4个方面10个部分,并指出还可以从下述角度讨论信息经济学的学科结构和划分分支学科,即;(1)从学科范围划分,可分为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应用信息经济学两大范畴。(2)按学科研究对象划分,可分为信息市场学、信息部门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学、信息

技术经济学、信息资源经济学、信息管理经济学等;(3)按学科领域来划分,可分为通信经济学、软件经济学、科学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情报经济学等。

    张守一等“七五”课题组分为信息运行经济学、行业信息经济学、地区信息经济学,并给出了信息经济学与哲学、经济科学、信息科学的关系图。许多论著还对信息经济学的任务和意义及其所包含的某些方面进行了具体而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结合我国实际,生动实用,达到了较高水平。

    ).点不足问题

    其一,学者们特别注意到国家或政府信息产业经济问题,而对国家信息经济的另一重要基础——对信息的经济功能与信息经济的关系研究不够.

    其二,学者们特别注意到,高新技术中的带头技术—信息技术是信息经济的基础,对其他适用可靠技术的经济作用及其配合研究注意不够,有贪新

失全因素夹于其间.

    其三,对与信息经济密切相关的某些具体问题研究不够.如时间问题,我们仅见到国内何华先生的一篇论文.实际上,信息经济中时何功能研究潜势还很大。

    以上3个小问题,可研究的方面很多,也很重要.可见,值得引起学者们注意.为此,我在信息经济教育中引申一个“学习经济”或称“学殖经济”的概念。

二、信息经济学的教育

    有儿本信息经济学专著和一些论文,都对教育作为知识分配部门的工作有所论述。张守一等给出了我国教育系统主要因果关系图, 建立了49个方程的教育系统动力学模型.信息经济学的教育也是一个知识调配问题。我国高校经济学系、信息科学系、情报学系和一些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都对学校教育、继续教育有了较为详细的规划.在这里,我想谈谈家庭个体学习经济(经济)问题、区域教育问题、

图书情报人员在信息经济过程中的使命问题。

    ()学习经济(经济)

    学习就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学也作学植,是指学问的增长。这里所说的学问特指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受信息经济概念的启发.在本文做如下定义:尽可能多地学习适用可靠知识,最大限度地思维创造,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尽可能大的成果,即学习经济,也称学经济、学产经济学教经济、学传经济。

    学习经济要义在于加大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科学、艺术、学术思想等)中学习创造的比重,减少物耗。如果把信息经济概念作为中观或宏观信息经济学的特定概念。那么,学习经济这一概念就应当列入微观信息经济学的范畴。事实正是如此,大多数人从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直到学校教育结束,是以学为主阶段,而其后漫长岁月则以、产、教、传等活动为主。产教传等过程也离不开学习吸收过程。而且学习吸收仍是非常重要的。有学者认为,现今一项科研成果中包含的信息量,有90%属于前人的成果,只有10%属于新成果。因此,“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最近完成的研究报告叫作《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派。报告认为,教育是人类走向世纪的通道,21世纪的教育不再是发展的手段,教育本身就是发展的基本内容和目标。“要以未来学习社会为目标,培养人们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针对我国情况,潘愁元教授指出,要敏锐地发现和解决21世纪可能成为突出问题的一些矛盾,其中有三条矛后值得注意:第一,高科技与低素质(主要是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矛后;第二,信息科技与传统教学的矛盾,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政府投人偏低的矛盾。潘教授认为,应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列为学校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要进行教材、教法、教学手段的改革。潘教授还主张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力量办高等教育。井以日本、韩国私立高等学校学生占大学生总数的75%70%为例说明,发展社会力量兴办高校是“九五”期间,尤其是下世纪高教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出路。

    那么,大面积的学习经济与信息经济的社会教育怎么办?例如,初中后、高中后、中专后、大专后、非经济类学士后、硕士后、博士后、组织者(政府官员、厂长、教师)、参与者(基层员工)等各级各类的非学校教育的资源配置,人机网络软件教材、教学方法

等,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和研制。

    ()区域教育

    为了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我国设计了7个特色区域,即:(1)长江三角洲及江地区。(2)环渤海地区。(3)东南沿海地区。(4)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5)东北地区。(6)中部五省区。(7)西北地区。这7种类型区域各有特色,中央有相应的政策.例如,环渤海地区“发挥交通发达,大中城市密集,科技人才集中,煤铁石等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支柱产业发展、能源基地和运输通道建设为动力,依托沿海大中城市,形成以辽东半岛、

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综合经济圈,“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多利用国外资金、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增强经济活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依靠高新技术、集约经营,重点发展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和产品,同时建立比较发达的农业。在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素质和效益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为全国提供新的经验

    划分区域的角度,还可以有其他形式,但是针对区域特色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则是我们在设计信息经济学教育或研究学习经济资源条件,选用最优教学方案时应予考虑的。我们过去在教育内部过程(教师、课程、学生、管理等)不予考虑的这些问题,在今天我们从事信息经济教育却要考虑好。

    ()图书情报工作者的使命

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受过专门训练或具有熟练的实践经验,能唤醒已经被物化了的知识,为社会造福的图书情报人员,是科学技术人员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接前人积累起来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知识,把它活化起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弃其陈意,注以新知,传播到人间,转移到后代。”这就是图书情报工作者的使命。而这正是学习经济的本质内容。在学习经济、信息经济的促进和教学中,我们以抓有的信息资源,酿造人类的幸福,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许良杰.论中国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态势.情报学报,1990(5):381

    2〕李丘.信息经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898~ 122

    3)何华.试论信息商品成本测度时间因素的作用.情报学报,1994(5):376

    4)马费成.信息经济学综论.图书与情报,1991(3):915

    5〕张宁一信.经济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21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3081309

    7)宋健,论科技情报工的重要地位(中国科学技术蓝皮书第6号:国家科学技术情报发展政策,前言).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1.16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