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南 石晓虹
【原文出处】情报科学
【原刊期号】第16卷第4期 1998年7月
【原刊页号】355~359
【作者简介】吴建南、石晓虹:西安交通大学,西安710049
【中文摘要】本文从信息经济学发展历史谈起,阐述了信息经济学宏观和微观学派的主要观点;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特点等方面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描述;最后指出信息经济学是21世纪的经济学。
【关 键 词】信息经济学 综述
【英文摘要】
Information Economics: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s and lts Future
Wu Jiannan Shi Xiaohong
(Xian University of TransPortation,Xian71004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s and future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are reviewed. Starting from its history,the main points of view are investigated in both macro and micro as Pect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re described in its research objects,contents and features. Finally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uture of information economics is splendid in the 2lst century.
Keywords Information economics一summary
【 正 文 】
1 引言
5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原本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信息,能够大批量生产、传播及运用,使其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以释放和展示。这种潜能引发的信息经济现象,吸引了一批经济学家、信息学家等学科专家投身到此崭新的领域开拓耕耘,创立了一门新兴学科—信息经济学。
有关信息的经济价值和商品性质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本世纪20年代初。1923年,耐特(F .H. Knight)在其著作《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阐述解决不确定性的方法时,把信息视为“主要商品之一”;他主张将“大量的公共资金”和“巨大的资本”投人到信息活动中去。这种思想对于后来信息经济学科的形成,有着启发和奠定基础的作用。1928年哈特莱在《信息传输》一文中,首次把信息作为通讯领域的概念和术语加以科学化,打开了信息通信理论研究的大门。20几年后,香农(C .E.Shannon)创立了信息论,维纳(N.Wiener)又将其拓展为通讯系统控制论,这些都为信息经济学提供了技术理论基础。
2信息经济学研究发展的历史
2.1宏观学派
马克卢普(F .Machl叩)被称为西方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从1933年开始描述专利制度和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并为美国参议院就专利系统的成本一效益进行了经济分析,从中他发现专利系统只不过是教育和科研这一更大投人范围中的一部分。据此,他对美国整个知识生产的投人一产出进行了全面考察,于1962年发表了《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这一重要论著,远见卓识地提出了知识产业这一概念。尽管当时学术界众说不一,但知识产业的现实及其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使国际社会对此作出积极反映。因此,知识产业理论被认为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里程碑。
马克卢普的主要研究导致了信息经济学宏观学派的形成,而波拉特(M.U.Porat)在马克卢普的基础上,于1977年出版了《信息经济》共9卷集的巨著,把信息经济宏观学派的研究推向新的高潮。他建立了一整套可供操作的理论与方法,在推进经济信息化、信息产业化、社会信息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使信息产业的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关系更趋紧密。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丹尼尔·贝尔对其成就曾给予三点评价:第一,对经济领域的信息活动实行计量化,其计量方法极为出色;第二,精彩地提出第二信息部门,首次肯定了非信息部门中信息工作的地位;第三,信息产业概念的确立,修正了被视为经典的科林·克拉克的产业三分法,把信息产业提到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并列的位置。事实表明,波拉特的信息产业概念的确立,已超越国界为世界共享,确是智慧和胆识的结晶。
在波拉特所带动的宏观学派研究高潮中,斯托尼尔(丁.Stomer)在1983年的《信息财富一后工业经济轮廓》一书中,给该学派理论赋予了社会引申意义。他认为信息已取代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成为现代生产体系中最重要的投入。土地是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资本是工业经济社会前进的主要制约因素,而信息与知识将成为后L业经济社会繁荣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一批重要成果,如鲁宾(M.R.Rubin)和泰勒(E .Tay!or)的“美国信息部门和国民生产总值一产出研究”(1981),如鲁宾和萨波(M·B.Sapp)的“美国国民经济中信息商品和信息服务的某些作用”(1981年)等,他们从不同层面的具体分析中,展示出美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到来。
西方信息经济学宏观学派以其理论的成熟性,论证了知识一信息对当代宏观经济的支柱作用,博得了国际信息学界的瞩目。
2.2微观学派
西方信息经济学的又一创始人是马尔沙克(J .Marochok)。他先后发表了“向一门组织与信息的经济学理论方向发展”(1954年)、“评论信息经济学”(l 959年)、“查询、通信、决策的经济学”(1968年)以及“信息系统的经济可比性”(1968年)等一组文章。他首次提出,信息论中的信息测度方法并不适用于经济信息范畴。从“信息的价值是受它最满意使用的所产出的利益支配”这一基本思路出发,他强调信息经济是研究如何确定最优信息系统,即选择对于决策者具有最大价值信息系统的学科。一继马尔沙克开创性的工作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斯蒂格勒(G.J·Stisler)于1961年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发表了“信息经济学”一文,首次界定了信息经济学这一概念,抨击了西方传统经济学所隐含的完全信息这一假设前提。他提出要把信息范畴引入市场经济的理论研究中,认为信息和其它商品一样,获取它要付出一定代价,而不完全的信息将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
马尔克沙与斯蒂格勒都是从否定新古典经济学派的“完全信息”理论假设出发,认为经济行为一开始就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而经济主体所掌握的信息是有限的;经济主体行为的约束条件不是既定的,而是随着变革而创新的。由他们所开创的信息学微观学派,得到了一批经济学家的认同与参与。
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K.J.Arrow)为该学派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他在1984年出版的《信息经济学》总结了他一生对信息经济研究的主要成果,是微观学派观点的集中体现。其要点包括:①信息的商品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人们可以花人力财力搜寻信息,以改变经济面一临的不确定环境,不确定性减少意味着收益的增加。这样为把信息作为一项商品加以研究提供了可能。②信息测试。从信息是不确定性的负测度出发,他认为“香农测度”仅仅是纯通信理论的测定而不适宜于经济分析。经济活动中信息量的测定,必须注人信息质的变量。③信息成本。阿罗认为信息的成本与其使用无关,例如无论生产1吨或10吨钢,其信息成本不会改变;而且在利用信息决策时,人是极重要的因素,他不会受边际成本递增法则的影响;信息的生产成本因人而异,获得与自己已掌握的相近信息,成本一般较低,反之则高。①完全信息。阿罗从不完全信息出发,修正了一般的经济均衡。认为经济行为不仅仅取决于价格,而且取决于信息,经济决策空间既包括生产和消费空间,也包括信息空间。经济运行衡量标准,有来自生产效率的,也有来自预测效率的。⑤汇集微观学派的主要观点。他们最后的落点是“选择最优信息系统”和“资源合理配置”。最优信息系统构造的要点是搜集好的数据、设计好的传输渠道、规定好的决策程序。资源合理配置则有赖于政府协调和制定信息政策。阿罗强调实行信息专业化和改变组织职能的重要性,以此来增强适应环境,克服不确定性的能力。
2.3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
80年代特别是后半期以来,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正蓬勃发展,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正在深人,由此引起的经济活动中的信息问题和信息活动中的经济问题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我国引进并接受信息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一些有影响的信息经济学者如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斯托尼尔的《信息财富一简论后工业经济》、波拉特的《信息经济》、阿罗的《信息经济学》、霍肯的《未来经济》等被翻译出版。这使得我国的信息经济学研究能在开始就与国外究衔接,研究起点较高。
同时,一批热衷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也脱颖而出,他们一系列的论著不仅构建了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框架,而且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景。这些论著有:林德金的《信息经济学导论》、葛伟民的《信息经济学》、马费成的《情报经济学》、乌家培的《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和《信息与经济》、张守一的《信息经济学)).刘希印的《信息经济学}).张远的《信息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金建的《信息产业经济学论纲》等。
3信息经济学研究现状
3.1研究对象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人们对一些概念和问题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也存在着模糊和分歧。因此,信息经济学研究鱼待加强完善,其研究对象尚须随研究活动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化而不断调整和修正。但不论怎样调整和修正,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都既离不开信息和信息活动,也离不开经济和经济活动。因此可认为,信息经济学是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的学科。具体说,信息经济学研究对象包括信息活动的经济机制和经济规律;信息商品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全过程有关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影响信息活动和信息系统经济效益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信息作为生产要素的特征、功能以及对经济系统的作用条件和作用规律;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活动及经济行为的特征与规律。
3.2研究内容
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即其基本理论框架,它随着信息经济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我国著名信息经济学家乌家培教授曾将其主要归纳在3个方面:①信息的经济研究,包括信息的费用与效用、信息资源的分配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经济评价;②信息经济的研究,包括信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信息经济的含义与测量、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③信息(学)与经济(学)关系的研究,包括信息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信息学和经济学的相互交叉和结合。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正在进行的研究进展情况来看,目前美国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这样一些问题:激励问题、机构问题、市场理论、竞争理论、信息的成本与价值、信息对生产率的贡献、信息政策、信息服务与管理的政府调节、跨国数据流等。目前,我国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内容大体上与美国相仿。
3.3研究特点
目前美国信息经济学研究主要呈现4个特点:①注重理论上的纵深研究;②注重实用性强的、针对国民经济发展中实际问题的研究;③强调涉及经济、信息、管理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研究;④采用“五结合的研究方法”,即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理论研究与实际研究、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研究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以及管理部门研究与企业研究等结合。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我国信息经济学研究虽然起步晚,但由于积极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外研究成果,因此在发展趋势上与美国有着十分相近之处。但我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工业经济尚不发达、信息经济还刚刚起步,这使得我国未来的信息经济学研究带有鲜明的特色。归纳起来,主要体现:①理论研究纵深化、广泛化,即强调信息经济学热点如信息经济与信息产业、信息商品与信息市场、信息经济效益问题等的纵深层次研究,又注重开拓基于学科发展和国情需要的新研究领域,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与信息经济并存时代的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和国民经济信息化问题,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的信息与经济相互作用机制问题等。②更加注重应用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随着信息技术和相关技术发展及人们信息经济意识的提高,我国信息经济活动发展迅速,其典型例子是包括信息中介机构在内的各类信息企业的迅速崛起。这些信息服务企业在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信息经济学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的同时,也诱导着信息经济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向应用性和实用性方面转化,如信息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问题和管理问题、信息服务中的区域合作问题、信息商品的定价原则和定价策略问题、信息技术及其对信息服务业发展的支撑作用问题等。③仍然侧重于引进、借鉴、消化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信息经济学是研究有
关信息转换的经济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经济学科,它的产生与发展既离不开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刻苦钻研,又离不开社会发展的环境及其对这门学科提出的发展要求。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信息经济学研究相对落后,因而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其研究应在充分结合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的同时,把主要工作放在广泛引进、借鉴、消化和吸收方面。④研究方法体系将日臻丰富和完善。
自开展信息经济学研究以来,虽然各地学者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非常广泛和有价值的探索,但由于这门学科研究最初是从国外引进来的,因此完整的、符合中国实际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方法体系一直未见确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科研究的发展。当然,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大和素质的提高以及研究环境的改善,我国的信息经济学研究方法体系将日臻丰富和完善。
由此可见,目前信息经济学研究远未尽善尽美,研究者们还有许多曲折的路要走、许多具体工作要干(特别是在我国)。可以说,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只是初步性的,完整的信息经济学理论体系有待于人们更进一步的探索。
4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未来一21世纪的经济学
在未来21世纪,随着人们信息经济意识的提高,信息在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的作用逐惭深人,人类社会将由工业社会逐步向信息社会过渡,信息将成为人类生产、生活须臾不可离开的基本经济资源。这样,将信息视为其基本经济资源的信息经济学,其研究无疑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相应地,其学科基本理论体系也将随着研究的深化而丰富和完善。因此,尽管信息经济学本世纪还尚不成熟和完善,但其研究发展前景无疑极为迷人。乌家培教授十分形象地称其为“21世纪的经济学”,实在也是中肯的描述。
【参考文献】
1林德金.信息经济学导论·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12
2葛伟民.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9
3乌家培.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7
4乌家培.信息与经济.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3;8
5张远.信息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3
6金建.信息产业经济学论纲·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9
7马费成等.情报经济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4
8 K.阿罗著(何宝玉等译).信息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9严怡民.论信息产业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情报科学技术,1995;4
10谢康.信息经济学三条基本思路的发展与知识范畴的形成.经济研究资料,1993;7
11谢康.国际信息经济学导论·情报杂志,1995;4
12靳娟娟.信息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1
13乌家培.信息资源的配置是信息经济学的一项主要内容.信息经济与技术,1996;4
·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发展计划(软科部分)资助(项目编号:97KR36,97KR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