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习资源>参考论文>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状况>
 

国际信息经济的规模与发展比较

谢  康

【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情报学报

【原刊期号】199408

【作者简介】谢康:中山大学信息管理系,广州510275

【中文摘要】作者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规模、发展和结构的平行比较,较为系统地考察了世界信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模、特征和发展道路,具体分析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信息经济在规模和结构上的异同,从中总结出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信息经济的可行道路。

【 正  文 】

1  前言

    1962年弗里兹·马克卢普提出“知识产业”概念,标志宏观信息经济学的产生〔1〕。1970年马克·波拉特建立波拉特测度模式,进一步发展了马克卢普的信息经济思想。在马克卢普和波拉特信息经济思想的影响下,世界各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信息学家纷纷对本国信息经济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些调查研究基础上,人们开始注意并提出国际信息经济比较问题。

    1981年,卡卢纳尔顿等以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为研究案例,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进行了比较分析(2〕,同年,经合组织及该组织科技局赫·加斯曼对美、日、英等国信息经济,特别是信息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信息业在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做了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3,们。1 982年,兰伯顿对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比较〔5〕。这些探讨开创了国际信息经济比较研究的先河。1 984年,费克特库蒂和阿伦森,以及多尔迪克等分别就世界信息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广泛阐述(6,7〕,1988年,赖登伯格进一步讨论了世界信息经济某些知识特征〔8〕。

    中国学术界一般将国际信息经济比较研究作为国内信息经济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王可(1957)〔9〕,葛伟民(1955,1959)(10),叶明(1959)(ll),刘建等(1989,1993)(12),马费成等(1991)〔13〕,卢泰宏等(1992)(14),靖继鹏等(1993)〔15〕,刘廷元(1903)(16〕等同志的研究,均不同程度涉及国际信息经济的比较问题。

    本文以上述各项研究为前提,在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奠定的信息经济测度指标基础上〔17,18〕,通过对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规模、发展和结构的比较,考察世界信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征和道路,特别是通过具体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信息经济的异同,从中总结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信息经济的可行道路。

2国际信息经济规模比较

    2.1国际信息经济规模测度概况

    80年代以来,经合组织九个成员国(1981),欧共体(1986),日本(1982),澳大利亚(1982,1987)等国家或组织分别完成对本国(组织)信息经济的调查研究,1980一1990年,卡卢纳尔顿等完成对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初步调查和比较研究〔19,20〕。1983年,美国银泉信息经济公司等机构仿照波拉特范式,对委内瑞拉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测度〔21〕。1985年,匈牙利约瑟夫·萨博等分别从独自的信息经济测度范畴和波拉特测度范式,对匈牙利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测度(22)。1986一1990年,汉斯·恩格尔布雷希特对南朝鲜一级信息部门的发展状况,以及南朝鲜、日本和台湾之间一级信息部门活动异同性进行了分析以(23 ,24〕。

    1980一1981年,贾斯瓦娜等学者在檀香山东西文化与交流中心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完成对斐济、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和太平洋诸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初步调查和比较研究。其后,又完成对泰国、菲律宾等国信息经济的初步调查,出版《知识成本:十个太平洋国家的信息经济》(1988)作为该项系列研究的总结以(25)。1986一1987年王可等完成中国1982年信息经济规模的测度,同期,郭沪玲等完成上海信息经济规模的初步测度;1989年,叶明测度分析了江苏省信息经济发展规模,同年,贺铿等对湖南岳阳信息经济发展规模进行了测度,同年及1993年,刘建等对北京“七五”期间信息经济规模做了动态分析。述测度活动的主要结果如表1、2、3所示。

    2.2国际信息经济规模平行比较

    据表1、2、3可知,西方发达国家70年代末信息部门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35一40%以上,平均接近40%,信息劳动者约占总劳动人口33一35%写以上,某些国家甚至接近或超过50%。其中,美国信息经济规模最高,其次是加拿大、英国、瑞典、前西德、澳大利亚及日本等国〔26)。目前,西方国家信息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45一67%以上,信息人员约占总劳动人口35一55%以上。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信息经济也先后进入经济“起飞”阶段,信息部门产值约占国内总产值25一40%,平均30%上下,信息劳动者约占总劳动人口15一30%,相当于美国40一50年代信息经济规模。目前,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信息部门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30一45写,信息劳动者人数约占总劳动人口20一35%。通过简单比较可知,8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经济规模比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信息经济规模平均高出15一20个百分点。

    70年代中期,马来西亚、斐济等六个发展中国家信息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8.9一16.7写之间,平均为12.65%。结合中国的测度数据,我们认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信息部门产值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1。一20写以下,信息人员约占总劳动人口10一15%以下。当然,发展中国家内部信息经济规模也千差万别,某些相当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信息部门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大约只有1一5%,信息劳动者在总劳动人口中的比重则更低。

    可以认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规模总体上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除日本、前西德外)本世纪10一30年代信息经济规模。例如,1982年中国信息部门产值占GNP总值巧%,1977年斐济信息部门产值占GNP总值16.7%,均相当于美国本世纪10一30年代信息经济规模,1982年中国信息劳动者占总劳动人口8.8%,相当于澳大利亚1911年规模(8.5%)。80年代中期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经济区的那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信息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89年北京市1/3似上GNP来源于信息部门,信息部门产值占GNP总值比重已达到或接近日本和澳大利亚70年代末的发展规模,信息劳动人口在总劳动人口中的比值也大致如此,但北京市信息经济规模仍然不及50年代初美国信息经济规模。比较可知,80年代中后期,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经济规模比发展中国家平均高出20一30个百分点,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信息经济规模则比发展中国家平均高出约15个百分点,国际间信息经济规模差别相当显著。

1 西方发达国家(组织)信息部门产值和人数占GDP总值和劳动人口的百分比

 

年度

一级信息部门    二级信息部门    合计

信息人员

美国

 

 

日本

 

 

 

英国

 

法国

 

 

 

瑞典

 

澳大利亚

 

 

 

前西德

 

经合组织

欧共体

1958

1967

1972

1960

1965

1970

1979

1963

1972

1962

1968

1973

1974

1970

1975

1968

197475

197778

197879

1950

1976

197076

1985

 

 

19.6              23.1          42.7

23.8              24.7          48.5

24.8              ——          ——

——              24.4          ——

14.1              16.5          30.6

12.7              16.8          29.5

14.1              16.5          30.6

12.7              16.8          29.5

14.5              20.7          35.4

16.0              13.8          29.8

22.0              10.9          32..9

21.6              ——          ——

22.8              ——          ——

24.8              ——          ——

19.1              ——          ——

16.9              ——          ——

17.8              ——          ——

14.6              ——          ——

18.5              ——          ——

22.0              ——          ——

23.2              13.8           37.0

——              ——          ——

——              ——          ——

——              ——         40.0**

——               ——         66.7

-

42.0*

45.0

­ ——

49.0

21.0

26.0

29.0

——

38.0

——

35.6(1971)
20.3(1954)
——

——

32.1(1971)

——

34.9

——

27.5(1971)

——

46.4

18.3

33.2

33.5

55.0

 

*波拉特测度结果。**平均近似值

3  国际信息经济发展比较

    3.1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经济发展比较的4个主要结论

    (1)1920一1980年,特别是60、70年代,是西方发达国家信息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大多数西方国家信息经济都是在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这主要表现在西方国家信息部门人数在总劳动人口中比例迅速增加(27〕。以澳大利亚为例,1911年信息劳动者约占总劳动人口8.5%,1971年占27.5%〔28〕,1978一1979年增加到46.4%(29)。

    (2)从社会劳动力配置角度分析,西方国家之间信息劳动者的增长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70年代,除日本外,其他发达国家的农业人口比例均为一位百分数,工业人口比例也基本保持在30一35%之间;服务业人口比例介于24一29%之间,信息部门人数比例则在29一41%之间〔30〕。我们认为,西方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农业人口不超过总劳动人口20%,工业人口保持在总人口的30一35%之间,服务业介于20一30%之间的经济结构。

    (3)70年代西方国家信息经济就业结构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由信息业、工业、服务业和农业向下递减,如美国,英国,法国和瑞典,另外一种是由工业、信息业、服务业和农业向下递减,如日本和前西德。显然,在70年代,日本和德国信息经济规模属于第二等级的信息经济,这是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西方国家信息经济最大差别之一表现在信息业的人口比例方面。在四个就业部门中,信息业的人口比例差别最大,其次为服务业。

    (4)通过比较美国、英国和日本就业结构长期变化的直观趋势,我们发现,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基础和条件的不同,信息经济的具体发展过程也有所差异,但是,它们都表现出首先是工业人口超过农业人口,其次是信息业人口超过工业人口的发展过程。期间,信息业人口超过服务业人口是信息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意味着信息业在此之后的15一25年左右将可能超过工业人口而成为最大的社会就业部门,美国、英国和日本信息经济的发展过程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我们这项比较研究课题的重要结论之一。

2 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信息部门产值和人数占GDP总值和总劳动人数的百分比

 

年度

一级信息部门    二级信息部门   总计

信息人员

匈牙利

南朝鲜

新加坡

新西兰

委内瑞拉

1 982

1 980

1 973

1 972

1 978

16.3             19.2           35.5

19.9           1721*      3741*

12.76            11.6          24.36

——            ——           18.6

10.2           1015*      2025*

——

14.3

——

——

26.3

*估计数

3.2国际信息经济发展的多级不平衡

    由于各国信息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差别,国际间信息经济发展必然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世界信息经济发展不仅在总体上存在不平衡,而且各个经济集团、地区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多级不平衡。据我们的初步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信息部门产值约占世界信息部门总产值80一90%,而其他国家(地区)信息部门产值只占世界信息部门总产值10一20写,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美国和日本两国信息部门产值约占西方国家信息部门总产值50%左右。然而,美、日两国信息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美国都远远超过日本。本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信息部门人数迅速持续增长〔31〕,50年代信息劳动者已占全国劳动人口42%.而同期其他西方国家信息劳动者仅占总劳动人口10一30%。

    80年代以来,世界信息经济发展呈现西缓东快的局面。欧美等国信息经济达到较高发展阶段,增长速度逐渐减慢。与此同时,日本在80年代成为西方国家中信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1960一1975年信息劳动者年增长率平均达到4.5%〔32〕;而1960一1980年美国信息劳动者年均增长率仅为0.9%〔33〕。1980一199。年日本信息服务市场规模的年增长率更高达23.4%。同期,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信息产业发展速度几乎也都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信息产品生产与服务部门成为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最快的经济部门。在这种趋势下,国际间信息经济规模差距显著,发展极不平衡状况将会有所改变,但是,由于西方国家在信息经济领域的主导优势依然存在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世界信息经济极不平衡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内有较大改观,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信息经济仍需走很长一段路。

4国际信息经济结构比较

    4.1信息部门产值结构比较

    西方国家一级与二级信息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存在某些差别,这与各个国家工业基础和信息服务发展历史有着密切联系。美国和日本一级信息部门的国内生产值一般稍弱于二级信息部门的国内生产值,日本在这个方面表现得更为显著。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一级信息部门产值一般高于二级信息部门产值,甚至高出5一10个百分点。这说明西方国家信息经济发展道路并不相同,美国和日本既重视发展一级信息部门,同时更注重发展企业和经济组织内部的二级信息部门,使信息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均衡协调关系,从而为80年代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结构基础。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则注重发展本国一级信息部门,以一级信息部门带动国家信息经济的发展。

    新兴工业国家一级信息部门与二级信息部门产值之间的比例基本上协调(二者相差1一4个百分点之间),二级信息部门甚至有超过一级信息部门产值的趋势。可以认为,二级信息部门的发展是新兴工业国家信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因为新兴工业国家工业基础较为薄弱,难以依靠一级信息部门的发展来带动本国信息经济,而需要更多地从整体上发展信息经济。以新加坡为例,其工业和服务业的信息附加值一般占总附加值25一35%之间,这说明二级信息部门在新加坡信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34〕。这种特征与美国和日本信息经济的发展特征较为相似。

    然而,在发展中国家中,一级信息部门与二级信息部门大体协调的结构极少,较为普遍的情况是一级信息部门产值大大高于二级信息部门产值。例如‘,北京“七五”期间二级信息部门产值分别比一级信息部门产值低13.2%,15%,14%,13.9%和17.2%,平均低14个百分点。上海二级信息部门产值平均比一级信息部门低13个百分点,江苏低9个百分点,岳阳低3个百分点。从北京信息经济的动态发展角度观察,一级信息部门产值与二级信息部门之间的差距似乎随经济发展而扩大,这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在信息经济结构上的反映。可以认为,工业基础薄弱是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启动缓慢的主要经济原因之一。

    4.2信息人员结构比较

    通过对经合组织与委内瑞拉信息人员构成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新兴工业国家信息人员结构与西方国家信.急人员结构存在较明显的一致性(见表4)。首先,信息劳动者主要由信息加工人员构成,经合组织和委内瑞拉信息加工人员在全部信息人员中比重分别为63.2%和60.8%,二者极为接近。因此,我们认为,信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信息加工人员在全部信息人员中的比例达到60%或2/3以上,而信息生产,分配和信息基础结构人员大约只占全部信息人员的30%或1/3。其次,在总体结构上,经合组织信息人员构成与委内瑞拉的情形也极为相似,二者均表现为由信息加工人员到信息生产人员之间比例大幅度下降,尔后从信息生产人员到信息分配人员,再到信息基础结构人员,就业人数逐渐下降的分布状态。

    然而,发展中国家信息人员构成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地区)之间却存在显著差别。发展中国家信息都门内最主要的信息人员是信息生产和信息基础结构人员,而不是信息加工人员。1982年中国信息加工人员大约只占全部信息人员16一30写,不到全部信息人员总数的1/3。可以认为,极为缺乏信息加工人员是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信息经济在人力资源结构上的最大区别之一,而正是这个差别,极大地阻碍发展中国家发展本国信息经济和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

4 经合组织与委内瑞拉信息人员构成的比较(%)

    构成

经合组织平均

委内瑞拉

信息生产人员

  信息加工人员

  信息分配人员

信息基础结构人员

  总计

5.7

21.2

3.4

3.2

33.5

5.3

16.0

3.9

1.l

26.3

 

    在社会就业结构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之间也存在极为明显差别。农业或服务业人口比重过大严重地妨碍发展中国家信息经济的“起飞”。1982年中国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71.9%、13.0%、6.3%和8.8%。与70年代西方国家信息经济水平相比,工业人口比西方国家工业人口占劳动人口25一35%差20个百分点,信息业差巧个百分点左右,服务业也差大约20个百分点,而农业人口与西方国家农亚人口占总人口20%以下的标准,远差大约50个百分点。

    比较可知,发展中国家发展信息经济既面临就业结构上农业人口或服务业人口比例过重的困难,也面临信息部门中一级信息部门与二级信息部门协调发展问题,同时还存在信息部门内部信息人员结构分布不合理难题。因此,发展中国家发展信息经济时,应特别注意从整体上发展信息经济,加速将农业人口向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转移,或者加速将服务业人口向工业、和信息业转移,在加强对一级信息部门投入的同时,加强对二级信息部门投入和信息加工人员的培养。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单纯地发展一级信息部门的做法似乎难以从根本上健康地发展本国信息经济。

    5结论

    国际信息经济的比较不仅能使我们认识信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能使我们较为客观地发现各国信息经济结构上的异同,从中揭示本国信息经济发展的现状、道路和前景。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得出以下4个方面的比较结论。

    (1)西方国家信息经济规模比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平均高出15一20个百分点,比发展中国家平均高出20一30个百分点,中等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信息经济规模比发展中国家平均高出大约15个百分点,国际间信息经济规模差别相当显著。同时,世界信息经济发展存在多极不平衡特征,西J方国家信息部门产值约占世界信息部门总产值80一90%,其他国家和地区信息部门产值大约只占世界信息部门总产值10一20%。

    (2)世界信息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一是从总体上发展本国信息经济,既重视发展一级信息部门,也强调发展二级信息部门,美、日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大多走的是这条道路。另外一条道路是工业基础较好的发达国家,通过发展一级信息部门带动本国信息经济发展,但是,也同时充分考虑发展二级信息部门,使二级信息部门与一级信息部门差距保持在一位百分数幅度内。

    (3)信息业人员超过服务业人员是信息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此之后15一25年左右,信息业将可能超过工业成为社会最大的就业部门,这标志着社会进入信息经济阶段。信息经济初级发展一般经历两个阶段:第一是信息经济启动阶段,规模标准是:信息部门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15一25%左右,信息部门劳动人数约占总劳动人口10一20%。第二是信息经济起飞”阶段,规模标准是:信息部门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25一40%左右,信息劳动者约占总劳动人口15一30%。在信息经济发展高级阶段,信息部门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40%以上,信息人员约占总劳动人口30一40%以上。其中,农业人口占总劳动人口20%以下,工业人口占30一35%左右,服务业人员约占20一30%。按照上述标准,中国信息经济目前正处于信息经济发展的启动阶段。

    (4)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信息经济结构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一级信息部门与二级信息部门产值比例、社会总体就业结构比例、以及信息部门内部信息人员比例三个方面。

    通过对国际信息经济规模,特别是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信息经济发展过程的比较,我们看到,中国信息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不仅表现在就业结构上,而且还体现在信息部门协调上。二级信息部门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二级信息部门,恰恰说明中国工业基础校为薄弱的现状。从新加坡、匈牙利和委内瑞拉信息部门发展来看,二级信息部门的发展与工业化发展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我们主张采取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期发展的经济策略,以工业化带动和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刺激和促进工业化。在大力实现工业化基础上,加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部门投入的同时,加强对二级

信息部门的投入和管理。具体地说,应注重加强企业、经济组织和公共部门内部信息加工人员(如经济管理人员,信息管理人员)队伍,这是较短时期内使中国信息经济规模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起飞阶段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

    最后,作者在此衷心感谢美国新泽西州立拉特格斯大学通讯、信氨和图书馆研究生院orge R.Sche:nent教授、澳大利亚国家大学Don.M.Lamberton教授和昆士兰大学经济系Neil D.Karunaratne副教授对本课题研究的热情鼓励和大力帮助。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