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习资源>参考论文>信息经济学的研究状况>
 

试论经济信息学的兴起和发展

   

【原文出处】图书情报知识

【原刊期号】2001年第220016

【原刊页号】7~12

【作者简介】邱均平: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430072

【中文摘要】首先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经济信息学的产生背景,即社会背景、经济背景、科学背景、技术背景和实践背景;然后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次上讨论了经济信息学的发展问题;并指出,经济信息学在新的世纪里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 词】经济信息学 产生背景 发展阶段 发展前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信息的搜集、组织、加工、存取传递和开发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和不断深入,已形成了一门崭新的分支学科——经济信息学。它是利用信息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经济信息现象、过程和规律的学问,是信息学与经济学广泛交叉、渗透、融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目前,在有关文献中,很少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研究经济信息学的基本问题。本文旨在从学科建设出发,探讨经济信息学的产生背景、发展阶段和发展前景。

经济信息学的产生背景

在人类社会中,自从有经济活动以来就客观地存在着经济信息。但是,作为研究经济信息的科学——经济信息学,却是一门刚刚兴起的学科,它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1.1        社会背景

科学学与科技史的研究表明,社会需求是学科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信息学也不例外。经济信息学的产生和形成,首先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的迫切需要。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经济活动的范围大大拓宽,出现了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无论是企业对生产的控制、组织和协调,还是有关发展战略、经营方针等经济问题的宏观决策,都必须建立在充分的经济信息基础上。这是因为经济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和基本的投入要素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这样,就迫切需要获取大量和准确的经济信息,因而对经济信息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技术更新周期缩短,经济发展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不断涌现,从而极大地增强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速度。随着经济运行的加快,对经济信息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此外,在现代经济中,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和整体素质。因此,劳动者智力和素质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消费在劳动者整个消费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也相应增大。

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界就提出了一种新观点,即现代社会开始从以物质生产为重心的工业社会向以知识信息的利用为重心的信息社会转变。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这种转变过程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使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时代,西方学者将其称为“后工业化社会”或“信息化社会”。马丁(W.J.Martin)认为:“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其生活质量、社会变化和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开发利用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类生活的标准、工作和休闲方式、教育系统和市场都明显地被信息和知识的进步所影响。”也就是说,工业社会的战略资源是物质和资本,而信息社会的战略资源则是知识和信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大大促进了知识信息的创新、传播和利用,使得知识信息总量急剧增长;另一方面,又对知识信息特别是经济信息产生强烈和大量的需求,使其社会需求量明显增大。这是促进经济信息学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许多新型的信息载体,而且必然会带来知识信息量的大爆炸。据报道,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历史上几千年所产生的信息总和;当今人类社会的知识量大约每7年就翻一番。目前,因特网(Internet)已有150万个网址、3.5亿个网页,并还在以每天10万页、近2000万单词的速度增长;使用因特网的人数已超过1.4亿人,其中75%的用户都是为了从环球网(WWW)上获取信息。在这种社会信息化进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新问题,并提出许多新的课题,要求人们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找科学的答案。这是经济信息学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经济背景

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是经济信息学产生的经济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个崭新的“信息产业”迅速崛起和发展,并已成为信息经济的主要支柱和信息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笔者认为,信息产业是一个以“信息”为核心要素的产业群,主要包括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业、信息传播业和信息服务业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大大加快,其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目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把信息产业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最重要产业部门,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一个新的产业群,称之为第四产业。一般认为它主要包括三个领域:一是计算机(硬件)产业;二是计算机软件业;三是信息服务业,主要是指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存贮、检索、利用,并为用户提供信息、数据和情报服务的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信息产业的蓬勃兴起和发展,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正在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信息产业的崛起不仅优化了生产要素和经济结构,使社会经济形态由工业经济迅速向信息经济转变,而且它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和贡献率很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全面发展。信息产业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其中许多分支产业高达20%30%。另一方面,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正在改造和改善其他传统产业,调整企业结构,重组生产流程,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信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部门,因而,人们也将其称为知识产业,它是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19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正式发表了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年度报告,它标志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社会时代的兴起,因而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19972,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他的国情咨文中直接使用了“知识经济”这个词,并明确地宣称21世纪的经济将是知识经济。19982,江泽民主席在题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新的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推广普及应用,知识经济的发展明显加快,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OECD25个成员国中的知识经济超过了经济总量的一半,表明其知识经济已开始替代工业经济。一些专家估计,信息高速公路建成后,知识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可能由20世纪初的5%20%上升到90%。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显示出巨大的力量和蓬勃生机,并开始对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资源配置、生产关系、分配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科技、教育、文化、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种社会经济背景,为经济信息学的兴起和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因此,经济信息学的形成必然与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1.3        科学背景

经济信息学的产生是信息学发展的需要,而信息学和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及研究成果则是经济信息学产生的科学背景。信息学(Informatics)是研究社会信息现象、过程和规律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信息论、控制论、符号学、文献学、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知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其中不少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适用于经济信息领域,以至于有人认为,“信息学最辉煌、灿烂的分支将是经济信息学领域”。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信息总量急剧增长,经济信息需求明显增加,经济信息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20世纪80年代,我国情报界提出了“大情报观”。这种新思路和新观念的核心就是要求信息服务工作面向经济,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改善服务方式,增强服务功能,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为此,信息学的研究也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既要研究科技信息,也要研究社会其他各个领域的信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全方位地研究社会信息及其活动规律。这种科学背景和信息学的发展需要,使经济信息学适逢良机,有着较大的发展需求和空间,有力地推动了这个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与此同时,信息经济学、经济数据处理理论、经济信源学等相关学科也获得了相应发展,它们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也为经济信息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从而大大促进了经济信息学的健康发展。

1.4        技术背景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进化和经济管理的现代化、网络化,是经济信息学产生的技术背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世界上出现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即信息技术的兴起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美国微软公司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产业蓬勃兴起,软件的不断进步和硬件的不断创新,使得信息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政府倡导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信息产业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1993,因特网开始向公众开放,1995年后基本上实现了商业化,这样又形成了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高潮。由于计算机、网络、软件、光纤、通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虚拟技术等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类对知识信息的处理能力和传播速度大大提高,使得知识的创造、存贮、学习和使用方式产生了第二次革命。目前,全世界已有135个国家的220万台计算机进入因特网,并且还以每月10%15%的速度增长;因特网用户不断增多,预计到2001年底增至3亿。先进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普及,大大提高了人们获取经济信息、处理经济数据的能力,促使我国经济信息工作和经济管理模式发生根本的变革,使之逐步走向信息数字化、手段自动化及服务网络化。在新技术的基础上,管理信息系统发展很快,并日趋完善。总之,信息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进步,无疑为经济信息学的产生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法。

1.5        实践背景

实践领域中的经济信息工作、经济信息系统及经济信息事业的发展为经济信息学的产生奠定了必要的实践基础。信息活动和生产活动一样,是人类所从事的一种最基本的活动。人类最初的信息活动就是从经济信息开始的,然后才逐渐扩展到其他信息领域。经济信息既是经济活动的产物,又是发展经济、扩大生产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和条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获得和利用经济信息的状况。长期以来,人们为了发展经济和提高经济效益,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和利用的工作。这种经济信息工作源于经济工作,并且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是到了近代才从经济活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类专门活动。对于市场经济来说,经济信息工作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信息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现代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高度信息化了的经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必将与我国的经济信息工作和信息化进程密切相关。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建立了经济信息中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从而使我国的经济信息工作水平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长期的经济工作实践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素材、经验和知识,迫切需要从理论的高度进行全面的归纳、抽象和总结,升华为科学理论,并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在经济信息领域中,已有的实际问题找到了理论解答,又会有新的问题需要人们去研究、去解决。经济信息学就是在这种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经济信息学的发展阶段

对于经济信息学的发展问题,有必要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次上来讨论。

1.6        经济信息交流工作的进展

经济信息交流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信息的交流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一般来说,人类社会信息交流活动的进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个体信息交流阶段。在古代,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范围狭小、水平低下,信息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还显示不出来,信息的交流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自然语言、采取口头方式或简单的工具来直接进行。自从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就开始利用文字交流传达信息。在巴比伦王国,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多年就颁布了《汉穆拉比法典》,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允许和保护商品买卖活动。在我国,最早以文字形式传递经济信息的是“铭文”。自从有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来,经济信息作为商品生产和交换的桥梁与纽带,开始被人们所利用。后来竹简的发明及图书的出现,使文字信息的作用日益扩大。但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的信息交流仍然是以手抄人传的个体方式进行,这不仅使信息积累和交流的成本非常昂贵,而且积累的量很小,交流速度很慢。因此,“个体性”是这一阶段信息交流的基本特征。

(2)社会信息交流阶段。随着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经济活动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人们逐渐感受到经济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交流和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同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信息的广泛交流和利用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和条件。在隋唐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刻版印刷,后来毕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人类信息交流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从此,一人著书,万人受益;一人求知,可读万卷书。因而,信息积累的量大大增加,交流速度明显加快,传递范围迅速扩展,信息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化特征,“社会性”是近代经济信息交流的显著特点。所谓社会性的经济信息交流,首先是新闻出版业的社会化。我国早在唐朝初期,就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报纸——《邸报》。1650,德国书商里施在莱比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日报——《新到新闻》。后来又出现了商务性报纸,开始刊登商业广告,设有商业信息、经济专栏等。166515,法国《科学家杂志》创刊号问世,它是世界上第一种科学期刊,使信息传递定期化、及时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的社会功能。其次,邮政通讯业的兴起加速了经济信息交流的社会化。早在18世纪,英国的产业革命推动了通讯业的兴起和发展,建立了定时收信制度,1840年发行了世界第一批邮票,开了近代邮政通讯的先河。随后,电报、电话、电缆等投入使用。1901,欧美大陆成功试验了无线电通话;1920,美国建立了第一座广播电台;20世纪30年代又出现了电视接收和播放节目,等等。这些都为人们及时获取市场信息、传递经济信息提供了快捷和有效的工具,大大提高了经济信息交流和利用的效率。第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给经济信息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使经济信息交流四通八达,商贸交易十分便利,从而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近现代,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发展经济,经济信息成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信息交流发展到社会信息交流的新阶段。

1.7        经济信息学的发展阶段

经济信息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经济信息是经济活动的产物,什么时候有经济活动,什么时候就有经济信息;哪里有经济活动,哪里就有经济信息。随着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展了经济信息工作。当从原始的物交换发展到用货币作为价值形式进行交换时,一切商品都必须转化为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切私人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取得社会劳动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对于能否把商品转化为货币、能否实现人们自我劳动的价值,就必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为了获取较大的经济利益,就采用各种方法和形式去搜集、组织和传递信息,以便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信息工作源于经济工作,但又逐渐独立于经济工作,并对经济工作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不过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经济信息活动与经济活动一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只是到了近代欧洲发生产业革命后,经济信息活动才逐渐从经济活动中独立出来而成为一类专门活动。专门的经济信息活动和经济信息工作既构成了经济信息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又提出了许多实际课题需要从科学理论的高度进行研究和解决,从而萌发了建立相应的专门学科的社会需求。

(2)形成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30年间是经济信息学的形成时期。也有人认为,经济信息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信息科学与经济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各国都集中精力加速发展本国经济,因而使经济信息总量大大增加。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信息界就已将工作重点从科技信息转向了经济信息,许多国际信息机构也将服务的重点从最初的科技领域转向提供社会经济信息服务;此后,世界联机检索系统的数据库中经济类占绝对多数,世界上各种经济信息工作机构大量涌现,广泛从事企业情报、商贸行情、市场信息等各方面的信息服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经济信息组织、管理和开发利用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需要从理论上进行科学化的提炼和升华。而且,当时信息学以及科技信息学的兴起和发展,也为经济信息学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许多不同学科的人员从信息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种角度研究了经济信息问题,取得了不少成果,使经济信息学知识系统化,逐步成为一种学科理论体系。

(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信息学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社会经济信息化。经济信息化实际上是信息产业化和产业信息化的互补共进过程,经济信息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从时间到空间、从数量到质量、从搜集到传递、从管理到利用,都是空前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作为一种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化和网络化已成为社会经济的显著特征,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正在蓬勃兴起,以因特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正在渗入到世界各国的各行各业。这种新的形势,无疑促进了经济信息学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上到下建立了各级经济信息中心,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信息工作系统;“七五”期间,国家又投资200多亿元,建立了经济统计、银行、海关等12个国家经济信息系统。这些新兴信息系统的建立,使我国的经济活动日益信息化,大大促进了经济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后来,又陆续推出和实施了“金卡”、“金关”等“金字号”工程以及中国经济信息网,对我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重大的社会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为经济信息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了舞台和机会,从而推动了经济信息学的全面发展。这方面的研究论著大量涌现,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而且,国内不少财经、金融类大学(学院)或综合性大学都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为经济信息事业培养专门人才。这是经济信息学和经济信息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2        经济信息学的发展前景

经济信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要通过理论研究和探索来揭示经济信息活动的规律,指导现实的经济信息活动,促进经济信息事业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经济信息学理论和方法的广泛应用,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生产率和利用率,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经济信息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经济信息学作为信息学的分支学科,是当前最活跃、最具有吸引力的学科之一;同时,作为经济学的相关学科,它会像经济学一样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从而获得应有的发展;此外,它作为经济学与信息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新兴边缘学科,无疑是学科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将吸引着许多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讨,从而推动经济信息学不断深化和发展。我们完全可以预料,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学科研究的继续深入,经济信息学在新的世纪里一定会有更加光辉灿烂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邱均平主编.市场经济信息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        严怡民主编.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        华勋基主编.实用经济信息学.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        邱均平等.论知识经济与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情报学报,2000(1)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