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情报杂志》
【原刊期号】2003年第10期
【原刊页号】5~9
【作者简介】兰州大学国际政治系 730000
【中文摘要】信息社会是充分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社会,其核心是信息网络,网络也是生产力。从网络与信息社会生产力的关系以及信息产业的崛起与其内部格局的变化等角度进行探讨,指出了信息网络化对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关 键 词】信息网络 网络经济 生产力
【 正 文 】
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信息网络化来体现的。正确认识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
众观欧美一些信息资源管理学家对信息资源管理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马尔香和克雷斯莱因的“四阶段说”;二是史密斯和梅德利的“五阶段说”。我们认为,其中较为可取的是“四阶段说”,因为它考察的是技术在政府部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而“五阶段说”则考察的是信息系统本身的发展。根据“四阶段说”,信息资源管理有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信息的物理控制阶段,其战略目标是信息的物理控制和程序效率,管理方法是文本管理、邮件管理和重要记录的保护等;信息的技术管理阶段,其战略目标是强调对信息的技术控制,并重视信息的技术控制效率,管理方法是集中的数据处理部门、文字处理中心、独立工作站和复制中心的出现;信息资源管理阶段,其战略目标是视信息为一种战略性资源,重视信息技术的集成管理,在方法上重视信息技术的水平管理、商业规划与信息资源规划的密切联系;知识管理阶段,其战略目标是对信息资源的物质、技术管理与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信息管理整合,在管理方法上侧重于信息利用和价值与信息技术的集成、内部与外部信息处理的集成、信息规划与商业规划的紧密联系。
从最近几年来欧美诸国信息资源管理的具体实践来看,虽然各国的具体实践水平有一定差异,但在整体上它们正处在一个向知识管理过渡的阶段。在知识管理的大背景下,欧美信息工作者不仅将信息视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且也更为重视对信息资源的物质、技术管理与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的信息管理整合,从而推动信息管理知识服务目的的实现。
对于信息社会的解释,我们没有沿用“以信息为战略资源”的观点,而是特别强调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其原因就在于信息资源具有区别于物质、能源的许多特点:a.信息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果不被及时利用就会失效;b.信息具有可共享性,采取利用物质、能源的独占方式,不能达到最佳的信息利用效果;c.信息具有边际效用递增性,即拥有有效信息越多越好;d.信息价值具有隐蔽性,深度开发是信息利用的基本方式。信息的特点决定了仅仅从静态的角度“以信息为战略资源”来理解信息社会是不够的,必须强调对信息的充分开发与利用。
二
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是建立在畅通的信息交流与传播基础上的高度信息共享。信息如果仅仅被个人或单位占有,不能融入社会信息库为全社会共享,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因而,传递性是信息的又一个基本属性,只有在传播、交流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人类历史上形成了两种基本的信息交流方式,即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的信息交流,如交谈、演讲、参加会议等等,这是非正式交流;与非正式交流相对应,借助专用的设施与通道进行的组织化的交流是正式交流,如出版发行系统、图书情报系统、邮电通信系统等。虽然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只有正式交流对大规模的、社会化的信息交流才有效,因而是主流。
决定正式交流效率、反映正式交流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技术手段;设施与通道的集合度。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从手工到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设施与通道的集合度则由孤立向系统、向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方向发展。技术进步与集合度的提高不断提升信息交流的水平,也就不断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不断增强信息资源的重要性,从而推动社会向信息化演进。技术与集合度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技术是基础,集合度的提高使技术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最近几十年,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相互融合,带来了网络时代信息交流的方向与水平。
回过头来看,信息社会最核心、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有人认为是信息机器(计算机),有人认为是信息产品。如果能够超越工业社会的观念,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我们就会发现,信息社会的核心是信息网络。人类有史以来的信息交流与传播,从烽火报警、信使传书、联机检索到互联网络,变化的不在信息内容,而是信息处理与传播的方式。马克思曾经说过,“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主要区别在于信息处理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如果说工业社会是以机器为中心的商品社会,那么信息社会就是以网络为中心的服务社会。20世纪50~60年代人们注重信息机器,70~80年代人们注重信息系统,进入90年代,注重的是信息网络。这种趋势就是对信息社会以网络为中心的反映,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是信息社会以网络为中心的最有力的佐证。商业化的互联网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美国起步以后,爆炸式地向全球扩张,短短几年间,用户发展到1.3亿,服务遍及173个国家与地区,迅速成为任何网络都不能比拟的覆盖全球的超级网际网,更重要的是这个网络已经成为社会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产、生活的大平台,一种全新的生存方式由此产生。
不难看出,信息网络化带给我们的主要变化是:a.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信息网络化既不断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又不断创造人们的消费需求。b.导致人类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信息网络的超时空性,突破了人类文明史上交往的时空限制,并使这种交往方式具有平等性、交互性、普遍性和无限性等特点。c.引发人类教育的深刻革命。使人类构筑以主动性学习、个性化教育为特征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可能,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知识点开始、选择任何课程。d.对人类消费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信息网络化能有效解决生产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e.带来人类闲暇方式的变化。信息网络提供了全新的闲暇方式,尤其是信息网络的虚拟性。f.产生更多的虚拟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既可能对社会有积极作用,也可能对社会有消极作用。g.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信息网络化能有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h.使人类面临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在信息网络化的推进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一些易见或隐含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效应,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
三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网已经突破信息交流渠道的范畴,成为集信息集聚、处理、传递、开发与利用于一体的功能综合的信息平台。由于信息活动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信息网正在与生产、生活融为一体。这个时候,网络就是生产力,而且是信息社会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力。
从劳动力来看,信息社会是高度依靠知识与智能的社会,劳动力的脑力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互联网目前已经连接各种节点计算机超过2000万台、各种信息网络62万个、Web站点近10万个,真正成了信息的海洋,它的通信量正以每100天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不仅如此,信息网络承担的大量的搜集、归并、标引、翻译、加工、处理、检索和信息路由选择、交换等复杂劳动,它不需要有时甚至不允许人们做太多的操作干预。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能够超越传统观念,我们就不能不承认网络也是劳动力。
网络是生产力也体现在它作为劳动资料上,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技术的不断翻新与广泛应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生产操作过程越来越复杂,这时仅仅依靠人的劳动来控制实际生产过程和工程技术的进程就愈发困难了。因此,采用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势在必行。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出现,使信息与生产、信息与控制合为一体,形成综合自动化,把输入的信息转换成部分地代替人的脑力劳动的信息,用以控制机器,把生产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这样,在生产技术发展中作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技术要素从能源转化为信息,带来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使得体现信息技术合理组织、科学利用的网络成为最有代表性的生产力。引入信息网络后,传统工农业生产得到再造,生产、经营与管理过程更加灵活,更有效率,在了解原材料与产品需求信息、节省人力、节约交通与能源成本、节省营销开支、开拓产品市场等方面都出现质的变化。此外,依托互联网而构建的网络生产、经营、管理、商务、金融与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并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表现出极大的活力。网络运行由于建立在技术、设施、通道与人力的集成带来的功能放大机制之上,其功能与效率非单点、单机能比,充分体现出信息社会劳动工具的特点与优势,它的确是信息社会生产力的象征。
网络是生产力还体现在信息产业的崛起。信息产业的产值在GNP中的比重是衡量一国信息化水平的核心指标。美国的这一比重达到50%,他们正是据此称自己进入了信息社会。虽然各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一致,但1997年这一产业的全球年产值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跃居传统产业之上的支柱产业。而且,它正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成为不折不扣的主导产业。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在信息产业内部已经形成服务业的产值超过制造业的格局,这是一种必然。在我国,据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2002年3月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近10年来,信息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2%,高于同期全部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近18个百分点,是40个工业行业中发展最快的。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间接贡献率稳步增长,已成为中国工业第一支柱产业。2001年,信息产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已上升到8%,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通信业务收入完成4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4.5%;通信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30亿元,增长5%;新增电话用户9400万户,达到3024亿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5.9%,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8237亿元,增长20%;完成工业增加值1774亿元,增长16%;实现利税750亿元,增长9.4%;完成出口额650亿元,增长17.9%;软件与系统集成销售额750亿元,增长34%。“十五”期间,信息产业仍将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05年,信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将超过7%,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比重将超过30%。
四
信息网络化能激活和发掘我国人口多、市场大的潜力。我国具有发展和加快信息网络化的优越基础条件,这是历史上难得的机遇。这是因为:信息网络化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任务极重与教育资源十分紧缺的矛盾,并使更多的人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主动学习的权利;信息网络化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能使我国更多地利用世界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尤其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水平重复;信息网络化为我国扶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得力工具,信息网络化除了通过信息的直接作用使人们脱贫致富,还通过人力资源开发缩小差距,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信息网络化为我国企业、产业、经济、社会诸方面的新陈代谢提供了催化剂,信息网络化带来了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也加快了传统企业再造、传统产业更新、传统经济转轨的步伐。
信息网络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a.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现实信息能力差距的挑战。国家统计局2000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美国是世界上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其后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我国在28个国家和地区样本中居倒数第二位,如果不加快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能力差距还可能拉大。b.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数字分化”的挑战。有条件者可以上网且能从网上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无条件者则只能徘徊在网络的大门之外。c.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话语霸权”的挑战,尽管全世界大约有2万种语言,但微软发布的软件只有64种语言,话语霸权使西方学术界及新闻媒体的焦点占压倒性优势。d.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西方文化侵蚀的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文化侵蚀会对我国的思想、观念、政治、伦理道德等产生冲击,当然,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必然孕育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这种具有全球性特征的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主流文化发生碰撞。e.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基础性建设及环境的挑战。在信息网络技术方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少,尤其是核心技术掌握在他人的手中。我国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产品严重倒挂,前者只占计算机市场总额的10%左右;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我国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在信息网络管理方面,我国的相关法规制定相对滞后。f.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信息安全的挑战。目前,因特网已覆盖我国200多个城市,并有3000多个政府数据库和1万多个企业数据库与之连接,并且发展加快,具有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征,同时又带来了信息安全的先天性不足和脆弱性;加之我国在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差距、相关法规滞后、管理水平低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使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现。g.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人才紧缺的挑战。我国信息网络方面的优秀人才外流较多,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甚至直接打到了我们的家门口和校园内。
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根本上讲,加快信息网络化进程,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从国家、民族未来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信息网络化的重要性,努力推进我国信息网络化进程,充分发挥网络生产力作用。
【参考文献】
1 蒯 辙.国家知识系统是知识经济的核心.新华文摘,1999;(8)
2 赵 弘,郭继丰.知识经济呼唤中国.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3 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冯之浚.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政策.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5 邱均平.信息资源网络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I)———对经济生产和知识经济的影响分析.情报学报,1999;(6)
6 彭 伟,吴才唤.论知识管理的背景、观念和实践.图书情报工作,2000;(8)
7 彭前卫.开发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若干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0;(6)
8 李 培,刘淑华.论网上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图书情报工作,2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