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河南图书馆学刊》,载于第页。)
【原刊期号】1997年12月第17卷第4期
【原刊页号】31~33
【作者简介】重庆西南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630715
【中文摘要】本文论述了财富及人类财富观念的变化,人类信息财富观的产生及背景,人们利用信息创造财富的主要途径,以及信息为什么不能简单等同于财富。
【关 键 词】信息 财富 信息利用 财富创造
【 正 文 】
1 人类财富及财富观的变化
1.1 所谓“财富”,就是具有价值的东西①。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当中,具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不同的人,因自己的处境、感受和认识等各异,对什么是财富,则说法不一。例如,“知识是财富”,“时间是财富”,“过去的经历是财富”,“身体键康是最大的财富”等等。
1.2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人类的财富观念,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什么是财富,人们的说法、认识是不相同的。一般说来,在农业时代,人们把土地视为最重要的财富,谁占有了土地,谁就得到了荣誉、地位和权力。在工业时代,人们把股份视为最有价值的财富,一张股票就代表了原材料、组装线、建筑物,甚至整个工厂。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信息是财富,谁占有了更多更好的信息,谁就能开发出更多更好的资源,从而拥有更多的财富,成为信息时代的富人。可见,任何一种财富观念,都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
2 信息财富观的产生及原因
2.1 人类自诞生开始,我们的祖先就与信息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的猿人,就是通过获取以姿势、体态、表情、声音(还说不上是语言)传递的极其简单的信息,来支配、协调自己的行动,保持内部的团结和群居。随着人类群体规模和活动空间的扩大,特别是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日益庞大和日益复杂,一方面信息量增加,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更多了;另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迫切需要获取能消除“不确定因素”的种种信息,努力使自己掌握生存、发展的主动权。在这种力量的驱动下,人类的信息传播手段,就经历了五次“革命”———即语言的产生、造纸术的发明、无线电与广播的应用、电子计算机和远程通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②。每次“信息传播革命”,都使人类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需求量,在原有的基础下迈进了一大步。
2.2 利用信息,创造财富,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都有。
然而,人们形成“信息就是财富”这样的感受、认识,其历史仅有10多年。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人类历史进入现代社会后,各种形态的信息以难以令人置信的速度急增、积累。本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爆发了“信息革命”,出现了“信息爆炸”。据统计,人类社会文献信息的总和,从1950年起,每10年翻一番;从1970年起,每5年翻一番③。本世纪40年代以来,人类产生和积累的信息量,超过了在这之前人类有史以来,产生和积累的所有的信息量之和④。现在,社会劳动产品中凝结的信息成份,以及社会总财富当中所包含的信息比重,都在不断上升。
2.3 80年代初,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信息”这二字还是个陌生的概念,不少人对“信息”闻所未闻。
即使在学术界、理论界,对“信息”也很少有人问津。随着改革开放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几乎在一夜间,一股“信息热”,在中国大地迅猛兴起。今天,全国城乡上下,街头巷尾,到处是信息的海洋。大大小小的各种类型和各种体制的信息中心、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单位,遍布全国各地。科学信息、信息科学、管理信息、信息管理、政策信息、信息政策、经济信息、信息经济、社会信息、信息社会、市场信息、信息市场、时代信息、信息时代等等,这样的字眼常常出现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上,并成为人们日益熟知的概念。信息,这两个普普通通的字,几乎用任何概念组合,都可以表示一个特定的领域。
2.4 信息,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角落,深刻影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
每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信息。当前,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气势席卷全球,人类已开始迈入另一个新的时代。“信息就是财富”,既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发展产物,也是人们切身感受升华与思想认识发展的结果。
3 信息是怎样创造财富的
在“信息革命”日趋激烈的今天,信息不仅是财富的象征,也是财富的源泉。人们利用信息,既可以直接创造财富,也可以间接创造财富。信息创造财富,其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人们利用信息,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从而创造财富。
不论是人类已知的资源,还是人类未知的资源,投入信息后,都会使其产生或增加价值。例如,石英是一种极普通的物质材料,过去主要用于生产玻璃。石英的价格很低,与黄金完全无法相比。但是,在加入大量的信息后,人们把石英变成了硅;再用硅,制成了电子计算机的“大脑”———芯片。一小块薄薄的、重量不足一克的芯片,其价格和价值都远远超出了一克重量黄金。当然,要把石英变制成计算机芯片,其信息投入很大,相当于一部积累了各种知识的小百科全书。
3.2 人们使用信息,促进技术进步,取代一定的劳动力、资金、能源等,从而创造财富。新技术革命的显著特征,就是信息化。
“信息革命”的实质,就是延伸人的大脑,用电子计算机部分取代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据统计,电子计算机有5000多种社会用途,可替代3万个左右的工作岗位⑤。电子货币(如信用卡)的出现和流通,加快了资金周转,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仅此这项,就可以为人类创造上百亿元的巨额财富。平时的阳光、大海的波浪、自然的风力等等,投入大量的信息后,都可以转换成廉价的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
3.3 人们通过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从而创造财富。
卫星通讯、可视电话、联机检索、电视会议系统等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使信息的流动时间由过去的以周、日计算,缩短为现在的以分、秒计算。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就等于是加快了财富的增值过程。例如,欧洲银行家罗斯查尔德家族,从滑铁卢放回的信鸽上,抢先知道了拿破仑战败的消息后,随即从证券交易所,赚得了大笔财富。
3.4 人们利用信息,扩大物质、能源和信息等产品的增值空间,从而创造财富。
在地球日益变成一个“村落”的同时,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空间也越来越大。现在,人们若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充分利用信息,单凭“诚实”劳动,埋头苦干,想在生产、生活中创造财富,就显得更加困难。要想创造更多的财富,就需要在信息的引导下,扩大财富的增值空间。例如,我国河南豫西皮鞋厂,因信息不灵,积压了一批优质毛皮鞋。该厂厂长偶然从电视台的天气预报中,得知湖南长沙、怀化、宁张等20多个地(市)县气温骤降,估计那些地方需要毛皮鞋。于是,就向这20多个地(市)县的商家发去电报,联系推销毛皮鞋,结果硬是销售了几万双⑥。
3.5 人们通过信息的积累、有序化和深层次开发来实现信息的增值,从而创造财富。
只有当零散的、片面的和互不关联的资料、数据、消息、知识等聚积到一起,并达到一定的数量时,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信息资源财富。这些零散、片面和互不关联的信息,必须进行有序化和深层开发(即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在形成较高质量的“信息产品”后,才能创造财富。否则,任其杂乱无章,真伪不辩,这样的信息不但无法创造财富,反而还有可能损毁已有财富。例如,美英两国的皮鞋厂,在50年代中期,各派一名推销员,到太平洋某岛屿,开辟新的市场。当发现当地人大都赤脚,无人穿鞋时,英国推销员就给老板发回电报,说该地无人穿鞋,明天返回。美国推销员则走街串巷,并找出了当地人不愿穿鞋的原因。这就是因为该岛地处热带雨林,穿常见的普通鞋,不防潮,不透气。于是,这个美国人发回电报,说“此地无人穿鞋,是最具潜力的市场”。改进后的美国鞋,源源不断地运进该岛和附近地区,销售十分成功,获利巨大。而英国那家鞋厂,一年后就濒临倒闭。
3.6 人们利用信息来提高预测、决策的准确度和管理水平,从而创造财富。
预测、决策和管理的范围,大到世界,小到个人。通过利用信息,人们可以提高预测、决策的准确程度和管理水平,从而避免预测、决策和管理的失误,最终达到减少损失,或增加财富的目的。例如,1985年3月,上海某铅笔厂厂长从报上得知国际石油价格下滑,并有继续下滑的趋势。在这则信息的基础上,预测当时经香港转销中东产油国家的他们厂生产的产品,将受到冲击。于是,他果断决策,立即改进内销产品的质量和花色品种,变外销为主为内销为主。结果,正如厂长所料,中东产油国家很快就停止了进货。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它厂商措手不及,无法及时调整产品生产,销售量直线下降,而他们厂的订货量却比往年同期上升20%,成为同行业中销售额上升的唯一企业⑦。
4 信息不能简单等同于财富
4.1 信息与财富的关系,正日益被人揭示。
把信息简单地等同于财富,一有信息,就会创造财富,人们若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种想法或认识,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原则,也不符合客观实际。
4.2 信息,既然能为人类创造财富,也能损毁人类已有的财富。
例如,云南省有80多个糖厂,1992年产糖86万吨。由于听信了食糖市场将出现产大于销的虚假信息,各糖厂急忙低价倾销,一吨白糖只卖1400元,比成本还低。谁知卖完不久,糖价就上扬到每吨2200元,一吨食糖少卖800元,全省因此少收入五、六亿元。而且,还有60多个糖厂也由盈利变为亏损⑧。
同样的信息,在一些人手里,可以变成财富;在其他人手中,就不一定能变成财富。例如,前面讲述的英美两国推销员,面对同一信息,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判断;上海某铅笔厂的厂长,从报上一则不起眼的信息中,就能迅速捕捉到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其他的人却做不到。
4.3 不同的身份、角色和知识结构的人,对相同的信息,其感受和认识是不一样的。
例如,从一张零件的图纸上,一般人看到的,只是线段和几何图形的集合,而工程技术人员看到的,却是零件的立体形状及大小;一张透视胸腔的X光照片,外行看到的,只是肋骨的阴影,而医生却能看出病灶之所在;罪犯留下的脚印,在常人看来,不过表明有人走过而已,可公安技术人员却能从中分辨出罪犯的年龄、性别、身高、乃至性格等。
4.4 人们要使信息变成财富,就要综合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技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信息,是一事物所隐含的对另一事物的反映。信息,可以分成为表层、里层和深层三个层次。每个层次都以不同的深度,显示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一般说来,人很容易吸收自己知识结构能解释、说明的信息,不易吸收与自己知识结构无关的信息;只有爱思索、深究的人,才对自己知识结构不能解释或相矛盾的信息,是热情的,欢迎的,并把它作为求知的新起点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一个人的知识结构中,若具有某方面专深的知识,就能获得与这种知识相对应的反映事物本质的深层信息;若知识贫乏或浅薄,就只能获得表层信息,甚至虚假信息。细想前面的事例,英国推销员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只获得了反映事物或现象外部特征的表层信息;美国推销员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获得了反映事物或现象本质特征的深层信息。
4.5 人的创造能力,主要来自于对深层信息的思维加工;而对深层信息,必须具有专门知识,才能获取。
因此,人们要利用信息创造财富,就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一个人的文化水准越高,科学技术知识越渊博,就越容易获取深层信息,就越有更多获得信息变财富的契机。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
2 刘行焱等.传播学(第二、六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
3 郑德刚.信息是新技术革命的显著特征.人民日报,1996.03—16.
4 马费成、王槐.情报经济学(第一章第二节).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
5 陈曙.信息产业对社会的正负影响.中国信息导报,1995—11.
6、7 刘杰.激活信息的技巧.情报杂志.1994,(1).
8 谭小荣.企业如何依靠信息打开市场大门.价格月刊,19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