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厚德
【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原刊期号】 2001年3月第3卷第1期
【原刊页号】35 ~41
【作者简介】丁厚德,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中文摘要】科技资源配置是科技决策的核心。使科技资源的运用达到节约、高效、创新的优化配置,需要在规模、结构、运行方式上进行改革和完善。科技资源是国家的第一资源,科技资源配置是战略配置。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术(知识)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时代。科技资源配置的要素包括科技资金、科技人才、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科技资源配置主体分为执行主体和调控管理主体。科技资源配置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只有使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才能发挥其最佳的创新功能。目前我国科技资源配置规模与社会需求有很大差距,计划经济体制给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带来很多不利影响,至今仍是改革的难点。
【英文摘要】Science & technology resource is the primary resource for a country ,science &technology resource allocation is the core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cision – making and the key of all social resources allocation . It can help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 efficient and creative utilization of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resources. It includes main factors such as science & technology founds , personnel, information , and research and experiment equipment ,etc . The actors of it include executive actor and regulation and management actor .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of China exerted some unfavorable effects on the structur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llocation . Now there is a great gap between the scal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llocation and social demand . It is urgently necessary to increase the innovative function of the science & technology allocation to meet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关 键 词】科技资源; 战略; 配置; 国家创新体系
【英文关键词】science &technology resource , strategy , allocation ,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 正 文 】
科技资源配置是各类科技资源在不同科技活动主体、过程、领域、空间、时间的分配和作用,在宏观或微观层次,都属努力使科技资源的运用达到节约、高效、创新的优化配置目标,并且要在科技资源配置规模、配置结构、配置运行方式改革和完善。
1 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结构变革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生产要素是人类生产过程的物质要素,它包括劳动、土地、资本、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经验技巧,以及其它生产必需的物质设施。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是全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是增强经济实力的支撑条件。
生产要素资源配置的结构变革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不同经济时代有基本相同的生产要素,但配置结构不同,生产要素资源质的内涵不同,所以,生产要素资源的配置结构是动态的系统,由量变引起质变的系统。由于这种变革而划分不同的经济时代。
农业经济时代,土地资源处于结构系统的主导地位;工业经济时代,资金资源处于结构系统的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资源处于结构系统的主导地位。经济时代的划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须提高对科技资源重要性的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资源是国家第一资源,科技资源配置是战略性配置,不仅是部门配置,而且是长远性、关键性、全局性资源配置。
知识经济是科学技术(知识)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经济时代。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而且更是抢占科技、产业、市场制高点与创新的竞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科技资源配置以创新为目标,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物质基础。
2 科技资源配置的要素、主体、结构
科技资源配置的要素包括科技资金、科技人才、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科技信息。科技资金是对科技活动的资金支持,又称为科技经费,它是国家的生产性投入。科技人才是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科学家与工程师。科学研究实验(试验)装备是科学研究的实验(试验)仪器设备。科技信息是科技图书、期刊、文献、专利和其他科技服务信息。上述要素的组合,形成不同的科学技术活动机构。
科技资源配置主体是科技资源配置的执行主体和调控管理主体。执行主体包括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它们是执行科学技术活动的实体,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层次,也是科技资源配置的运行层次。调控管理主体是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中介科技服务机构,它们对科技资源配置按市场经济和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进行分配、管理、调控、评估组合等,使科技资源配置达到优化目标。执行主体与调控管理主体既通过体制组成资源配置系统,也融会于运行机制,在全社会的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系统中运行。科技资源配置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子系统,但是它是开放系统,在知识经济时代,它是全社会资源配置的关键。并且,科技资源配置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要素,以企业为核心,形成共同体的互动系统;它以科学创新为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产品与产业创新为动力、制度创新为保证、创新人才培养为后盾。精神文明创新是规范准则,技术创新是各种功能的重点。它是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联合与促进,服务于企业的创新成效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就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体系,并使其发挥最佳(满意)的创新功能,科技资源配置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性资源配置。
科技资源配置的规模、结构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规模是科技资源要素的总体数量与单位强度,结构是系统要素的联系模式(方式)。科技资源配置也遵守辩证法量变到质变的普通规律,科技资源配置不达到一定规模,不会取得规模效应,在现代科技竞争中将会处于被动地位。科技资源配置系统的要素结构,更是系统目标实现的关键,系统要素新结构的设计与实现,系统要素现存结构的调整与改造,都决定了系统功能的发挥,结构决定功能。正是由于科技资源配置规模与结构的重要性,科技资源配置规模,如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财政科技经费拨款、R&D/GNP(研究与试验发展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知识界、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之都非常关注,并在我国的科技法中也有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更是科技体制改革有待深入的焦点与难点,也是改革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任务。
3 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国五十年来,我国科技资源配置发生了质的飞跃。
解放初期新中国刚成立,全国科学技术人员只有5万人,其中从事科学研究人员仅600多人,科研机构总共只有30~40个。而到1998年,全国科技活动人员有281.5万人,其中从事R&D活动的全时人员75.5万人,专业技术人员2153.3万人,从事科技活动的机构22151个;国家财政科技经费1953年为0 56亿元,1998年为466.5亿元,规模扩大了833倍;R&D经费1987年为74.03亿元,1998年为551.1亿元,规模也扩大了7.4倍。尤其是战略性的“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飞船试验,更是体现了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特有模式,成效显著。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能充分发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全社会力量,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把科技资源围绕国家目标实现优化配置。自1956年开始,我国已制定了《1956年~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1986~2000年科技发展规划》、《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1990~2000~2020年)》。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处于过渡期,科技体制改革有待在深层次突破,适合于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活动规律的运行机制,也在改革与完善过程中。因此,目前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还存在如下问题:
(1)科技资金资源全社会投入规模与社会发展需求差距过大
第一,国家财政科技拨款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可见表一,其中由“三五”至“九五”分别为4.3%、4.7%、5.0%、5.8%、4.7%、4.4%。
第二,R&D/GDP(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略高于起点的中下水平。
R&D/GDP发达国家目前一般都在2%以上,发展中国家在0.5%至1.5%范围,我国从90年代初曾在0.7%以上,现在将统计范围扩大后,仍在0.6%的水平。1993年和1995年国家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规定R&D/GDP的比值在2000年应达到1.5%。1.5%与世界各国的比较,大体就是发展中国家的中上水平,并且也是各国R&D投入程度的转折点。附表二、表三已有反映。
(2)计划经济体制为科技资源配置结构留下很大弊端,至今仍是改革难点。
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科技资源不是以市场需求规律配置,也不按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良性运行规律配置,而是按封闭的科技系统指令性地配置资源,体制不顺,结构错位,机制不灵,科技无价,无偿调拨。有限资源,不能优化配置,最有创造性的科技资源,出现了滞留沉淀和资源短缺的双重现象,最重要的弊病是结构性失调。
科技人力资源结构性失调。长期以来,科技资源沉淀在封闭的科技系统内部,企业作为经济系统的基础、技术创新的主体,科技资源配置长期不到位。
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貌如附表四。
而大中型企业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全国的比例与国际相比,有很大差距。见附表五、附表六。
我国企业科技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都未得到有力度的支持,与国际上形成明显的差距。可见附表六。
科技人力资源主要是体现在R&D活动人员,我国每万名劳动力中,只有11位R&D活动人员,与土耳其10位R&D活动人员相当,而瑞典、瑞士、奥地利、比利时、丹麦、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捷克等,R&D活动总人数都不及我国,但其万人劳动力中R&D人员的比例,却大大超过我国同类指标。
资金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缺陷。我国现已初步形成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但计划经济体制时单一的国家财政科技投入局面,仍未完全扭转,主要表现在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并未形成重点转移,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尚未到位,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瓶颈部位,投资力度相差甚远等方面。
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是体现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的主导资金,国家对科技战略发展方向的调控和决策,如R&D研究,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科技工程,要依托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作为基本的支撑杠杆。而目前国家财政科技经费,包揽的范围过宽、过重。这是过去财政单一投入体制留下的后果,如攻关计划是国家指令性计划之一,1998年当年落实的资金,占全部指令性计划(还包括攀登计划、“863”计划)资金的74.2%,而攻关计划按活动类型,以及各类型的资金比例见表七:
其中非R&D研究占48 51%,而攻关计划的宗旨,从“六五”开始定位于“对国民经济起重大作用和有较大经济效益;研究研制工作已有一定进展,能较快取得成果;成功后能使长线产品转为产销对路产品;能显著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出口创汇;带有综合性,需要跨部门、跨地区组织力量的项目”。“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计划虽有调整,但基本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这项任务是否可以调整为由市场对科技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由企业(各类企业)决定。攻关任务的资源配置,国家不必用指令性计划包揽全部任务,而重点抓住一些战略性项目,如历史上已实践过的“两弹一星”。
依据全社会投入的资金资源结构,我国政府资金与非政府资金,已处于1:1的结构状态(见表八)。
从趋势分析,企业投入呈上升状态,但与国际相比,仍有相当差距。仅以国外R&D经费为例,国外企业R&D投入,一般都超出了政府投入,见表九。在我国如何使企业的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到位,仍然是改革中的难点。
在我国全社会R&D投入中,非政府投入(1987~1992)多年平均占35 7%,政府财政投入占64 3%,在非政府的R&D投入中,企业约占50%,也就是在全社会的R&D投入中,企业投入尚未超过20%,与国际的差距非常明显。
(3)科技资源配置的创新功能低
已如前述,在科技活动全过程中,创新环节之一是R&D活动,尤其是基础研究。我国R&D投入偏低,已引起国人的重视,而R&D活动中,基础研究偏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各方的共识。现可将我国R&D活动分类,与国际同类对比,如表十。
基础研究比例过低,必将使国家科技发展缺乏后盾。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如何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环节———R&D成果的应用和转化,我国R&D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如果以R&D研究经费为基数,两者的比例仅为1:1 11~1:1 4之间(按“七五”时测算),大量的R&D经费投入后,不能得到转化,既不能得到转让后的经济效益,又使R&D经费沉淀在知识形态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丧失了先进性。因此,在这个环节资源配置不当,损失是双重的后果。
科学仪器资源配置,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若以全世界诺贝尔奖为例,80%的获奖者都与科学实验有关,说明科学仪器设备资源配置的重要性。在我国大型科学仪器(原值50万元以上)设备资源的配置呈下降趋势,自1981~1997年,16年中有7年为负增长;大型科学仪器年新增值占当年R&D经费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由1987年的4 54%下降到1997年的0 38%;大型科学仪器新增值占当年国家财政科技经费拨款的比例,“六五”平均占2 7%,“七五”平均占2 95%,“八五”平均占1 50%,“九五”前两年1996年占1 26%,1997年占0 46%。上述下降由各种因素造成,但中国缺乏世界一流、从事科学前沿领域的实验和能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的世界著名的科学实验中心,这一点在21世纪应该提到中国的议事日程。
(4) 市场经济尚未形成对科技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这关键在于大中型企业主体地位要尽快到位。
以大中型工业企业销售收入与企业自筹技术开发经费比较,见表十一。
美国企业研究开发资金与净销售额之比,可见表十二。
我国工业发展正进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时期,技术创新是企业科技进步的源泉,也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必将使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与企业改组和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重大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基础性技术,共性技术要更加依托产学研合作。合作的项目选择既向科技活动的下游扩散,又向上游推移,企业具有更大的选择项目的主动性。产学研双向选择项目,不仅选择已有的R&D研究成果(多年储备的成果),而且要把项目选择的起点产生于R&D活动阶段。企业的选择形成学研的R&D活动,学研的选择使R&D活动在起动时就能连续运转,得到科技活动运行全过程的资金支持,而不必在运行中断后再寻求双方的接口。这样,企业在技术进步中的主体地位就能确立起来,也成为全社会科技投入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