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甬 祥
【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原刊页号】26~28
【关 键 词】信息资源 数字鸿沟 知识经济 信息复制品
【 正 文 】
人类已进入新的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发展已将人类社会推进到全球化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可持续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但是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由于信息基础设施、教育水平和信息化普及水平的差异,在发达国家、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地区之间,在高教育程度、高收入人群和低教育水平和相对贫困人群之间出现了对信息、知识、发展机会和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出现了“数字鸿沟”问题,这正成为新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的新的挑战。 下面,我主要谈谈共享信息资源和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数字鸿沟”,一种流行的说法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数字鸿沟不仅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且在国内的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之间和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之间都可能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
国际上,目前占世界人口16%的发达国家拥有全球90%的网络主机,仅纽约拥有的网络主机就比整个非洲的还要多。在全世界已经上网的3.32亿人当中,在非洲的只有不到1%,在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中,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不到5%。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数字鸿沟正越拉越大,并使南北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逐渐扩大。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的信息产业创造了世界罕见的发展速度。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状况以及巨大的人口基数,中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电脑普及率和网络普及率差距仍然悬殊,存在着巨大的“数字鸿沟”。中国平均113人拥有一台电脑,美国是两人一台。中国上网用户人数2001年3月达到2600万人,占总人口不到2%,而美国网民数量2000年7月即1.37亿人,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
从国内的情况看,北京一地注册的互联网域名占全国37.87%,而大多数中西部省份都还不到1%。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网用户数占全国62.33%,后十个省市加起来的才占4.36%。从整体的信息化程度来看,西部地区也显著地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因此,中国国内的数字鸿沟正在出现,而中国整体上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也正在扩大。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成为创造财富的新的重要动力。日益拉大的‘数字鸿沟’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科技水平上存在极大差距,这必然致使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体现人类智慧和创造精神的先进科技,应该在全球范围内用于促进和平与发展,造福各国人民”。江主席在此明确指出,数字鸿沟问题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以及缩短中西差距的又一个关键,也是中国国内缩小东西发展差距的重要关键。
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呢?我认为,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是向着这个目标迈进的一个重要步骤。
1.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信息资源有许多不同于物质资源的特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共享性。信息资源可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克隆,也就是无差别的复制。这不仅意味着共享信息资源的代价很小(与信息本身的价值相比基本可以忽略不计),非常易于实行,而且信息复制品不存在质量和功能上的缺陷,完全和信息源具有同样的功用。另外,信息的共享并不对信息源造成任何的伤害(保密性的问题除外),信息的拥有者并不需要为与他人分享而做出牺牲。因此,信息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本质地具有易于共享的特性。
同时,信息资源的共享常常是双向的,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获取者。信息资源的可交互性使信息的共享在交互的过程中不断升值,最终使所有的参与者都从共享中得到最大的收益。所以说,信息资源的共享是一种典型的“双赢”。例如优秀的操作系统Linux正是在Internet上共享与交流的精神召唤中诞生与发展起的。
信息资源还有一个适于共享的特点,就是可开发利用的多样性。相同的信息资源可以在众多不同的场合发挥作用,例如遥感卫星的数据在地学、环境、气象、军事等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现实中人们开发某项信息资源的时候往往有特定的目的,但这些信息其实可以有更多的用途。通过信息的共享,大大丰富了信息的开发利用,也就大大地增加了信息的价值。
显然,信息资源的共享既有先天的便利,更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显著的效益。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决定了共享信息资源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2.全球信息资源共享的现实可能性
人类信息资源的共享自古有之,然而,正是二十世纪末期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飞跃使得全球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具备了现实可能性。
近年来,光纤通讯的发展突飞猛进,带宽每半年便增加一倍,现已成为构建宽带网络的基石。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利用单根光纤传输多个载波,是实现超大容量传输的重要手段。同时,卫星通讯、移动通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在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进行通信的梦想基本实现。
Internet的成功可以说是二十世纪后半叶人类最重要的成就之一。今天,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下一代的宽带信息网络,如美国的Internet2、加拿大的CA'NET3等。中国也在这一领域内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如自然科学基金委的NSFCNET和863计划的CAINONET。
总之,建设全球宽带信息网络的技术手段已基本成熟,并且仍在飞速发展,正是这些高效的数据通讯模式使得实现全球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
3.全球信息资源的 多样性与互利性
今天的社会当中,信息无处不在。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对于全球范围而言,信息资源就更是浩如烟海。全球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特有的信息资源。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正在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中去,相互之间的依存性越来越强。这种经济生活的依存性必然带来对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因为多样性的信息资源不可能独有,共享信息资源为大家提供了互惠互利的可能。
因此,信息资源的共享并不仅仅是在信息技术上领先的发达国家与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信息,发达国家与地区同样需要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信息资源,它们也同样从信息共享中获益。
正是有了这种互相依存和互惠互利为基础,信息资源的共享才能够得到长久的可持续发展。
4.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责任
二十一世纪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世界经济日趋全球化。现实表明,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数字鸿沟”也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为了全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应该在共享信息资源和缩小数字鸿沟方面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应当指出,发达国家和地区有责任,也有能力在这方面做出努力。
西方七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就占世界总产值的70%以上,当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更是掌握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发达国家手中。发展中国家今天的贫穷和落后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因此,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政治家为全球协调发展和信息共享负有更多的历史和道义责任。
在此,我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提出几点倡议,希望能通过在全球范围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逐步缩小实际存在的“数字鸿沟”。
1.以合理的价格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和提升信息基础设施;
2.培训第三世界信息技术和管理人才;
3.让第三世界国家分享更多的信息与知识资源;
4.为第三世界国家无偿或合理价格提供公益性数据;
5.在国际社会应尽早建立和健全保证第三世界、相对贫困地区与家庭公平合理分享信息资源的有关信息的道德规范和法规。
虽然,“数字鸿沟”是当前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对于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今天的中国正面临着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并且我们已经在过去的20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新的世纪里,我们更要把握机会,积极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把“数字鸿沟”变为“数字机遇”或“数字桥梁”,逐步缩小乃至最终填平“数字鸿沟”。(此文系作者在上海第二届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