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永哲 陈惠珠(延边大学医学院,延吉133000)
【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现代情报
【原刊期号】2001年6月第3期
【原刊页号】23~25
【作者简介】许永哲 陈惠珠:延边大学医学院 延吉133000
【中文摘要】随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信息商品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研究对象。本文主要以我国的信息服务业为主要对象,讨论了信息商品的特殊性及衡量信息商品质量的尺度,还提出了提高信息商品质量的若干对策。
【关 键 词】信息商品 特殊性 质量尺度
【 正 文 】
1 信息商品的特殊性
随着社会产业的发展,信息也作为一种商品进入社会经济领域,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咨询策划业和信息服务业尤其是网络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商品或商品化的信息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除了具有一般商品所具有的共同性外,还具有其本身的一些特殊性。
1.1商品的主体内涵信息并不是具体的物,缺乏直观性。所谓的信息商品是生产者根据某种信息消费需求,整序或重组信息资源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劳动产品。信息本身因为它不是具体的物,所以如果由于生产者的原因或信息易变性等原因,生产出来的信息商品缺乏客观事实性时,既使这种商品对社会无任何用处,但直观上难以判断。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首先受这种信息客观事实性因素的影响。与物质商品相比,这是信息商品所特有的一种质量现象。
1.2 一种完整的信息商品是多个信息因素的逻辑组合体。任何一种信息商品都是以某一个或某几个主题为主体,多个相关因素按一定的逻辑形式严密组合起来的整体。当其中缺少某个因素或逻辑结构不合理时,这种信息商品的可使用性必然不同程度地受影响。或者说,各种因素的充足程度、内容组织、叙述方式、说明的充分程度等都可以影响人们对这种信息商品的认知和可使用性。这也是信息商品的一种重要的质量现象。
1.3 信息内容必须对社会某个领域具有充分的有用性,才可能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信息商品的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各种科技、经济、生产、教育及文化娱乐等活动中的某一种信息消费需求。但一种信息商品如果对人们的这种信息需要不具有充分的有用性,那么既使是这种信息商品已反映社会某一领域一定的信息消费需求,但不可能产生相应的充分大的使用价值,也不可能产生足够大的用户群体,难以体现作为一种商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信息商品的质量主要受这种商品内容对社会某领域的有用性,即信息商品使用价值大小的影响。这是信息商品所特有的另一个重要的质量现象。
1.4 信息老化必然影响信息消费者的预期利益。绝大部分可商品化的信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老化现象。很多科技信息随着人们不断进行的科学活动或知识生产和技术革新中的发现、发明和补充等再生过程,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新颖性。其它很多可商品化的社会信息也因信息源环境的变化,新的同类信息的产生或消费者兴趣的转变而随时失去其原有的新颖性。失去新颖性的这种信息难以产生相应的充分的使用效果,用户也使用这种信息后也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益。信息老化也是信息商品的不可忽视的一种质量现象。
1.5 绝大部分的商品化信息是靠某种文字符号和载体存在和流通。人们对这种信息商品的认知、获取和利用也是通过这种文字符号和载体进行。因此,信息商品的文字符号粗乱,使用不妥当或载体质量(包括网上传递质量)有问题时,信息商品的内容显示也受影响,甚至很难充分、正确地显示信息内涵意义。同时,用户对这种信息商品的认知和使用也将受影响。严重时甚至无法识别或使用。这是信息商品类似于物质商品的一种质量现象。
1.6 当一部分信息被商品化时,其内容还要受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范畴的一定的制约性。信息商品是供人们的精神活动消费的。同时人们的信息消费心理也并不都是健康的。即,由于多种原因,社会上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健康的信息消费心理。这就使一部分内容不健康的信息也可能被商品化并流入社会信息商品流。不同的国家在一些政治性或文化娱乐性信息的商品化和流通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定制约范畴。比如在我国,一些内容反动、迷信和色情等信息在法律上禁止流通。因此,评价一种信息商品的质量还必须重视其政治思想性和社会道德性。这也是信息商品所具有的必
须要注意的质量现象。
2 衡量信息商品质量的尺度
由于信息商品的特殊性,任何一种信息商品的质量结构可以模拟为涵意结构和形式结构。前者包括主体信息的客观事实性,信息内容对社会的有用性、信息内容的新颖性及其政治思想和道德性等。后者包括信息含量与逻辑结构、文字符号和载体等。衡量信息商品质量的尺度也应该从这几个因素考虑。
2.1 主体信息的客观事实性。这是衡量信息商品质量的首要尺度。任何信息要转变为商品,首先这种信息必须具有充分的客观事实依据,即信息要真实可靠。这是一切信息商品在其涵意结构中首先必须要具备的条件。否则,这种商品是属于假商品。缺乏客观事实依据或客观事实依据不足的虚假信息商品不可能或难以体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产生虚假信息商品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者的粗鲁劳动,多发生于对另次、分散信息的收集和加工过程。如对一些真实依据不足的信息没有做好对信息源的认真、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另一部分还可以产生于生产者的非道德行为。如一些生产者从经济利益的目的出发制造一些假信息,并将其商品化。这种虚假信息对用户可产生很多危害,甚至可以导至用户的巨大经济损失。
2.2 信息含量与逻辑结构。这是衡量信息商品质量的基本尺度。一种信息商品在形式结构上的完整性主要取决于信息含量,即构成一种完整的信息商品所必需的主体要素和其它各个相关辅助因素的具备及它们之间的科学合理的逻辑组合。虽然不同的信息商品其必需信息量是不同的,但任
何信息商品都有其一定的信息量尺度和逻辑结构特点。而且,有些信息商品所需要的信息量比较大,相互关系复杂,并每一个因素之间都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只有信息量充足,各个信息成份之间相互有机地,严密地组合起来后才可能形成一种完整的信息商品。这又是评价一种信息商品质量的基本标准之一。信息商品的这种形式结构上的完整性直接影响用户对信息内容的认知、摄取和使用。信息商品的信息量不足或结构不合理,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者没有投入充足的劳动或知识投入的不足。
2.3 信息内容的新颖性。这是衡量信息商品质量的主要尺度。信息内容的新颖性是评价任何一种信息商品质量的主要内容。这是因为,既使是同种信息商品,但因信息内容的新颖性程度不同,可产生的使用效果或可以给用户带来的利益大小是不同的。因此,信息消费者选择某种信息商品时主要关心的是这种信息内容的新颖性,即这种信息是否代表该领域的最新事实,代表该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等。只有这种信息才能给用户产生最大的使用效果,而且产生相对较强的社会需求,显示较强的价值实现能力。信息商品缺乏新颖性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因生产者对信息源没有做好认真的调查、分析和对比。所以选择信息源时这种信息已经有不同程度的老化。二是在信息商品的使用过程中,因人们对这种信息的反复多次使用或新的同类信息产生,生产者又没有及时更换或补充新的信息而原来的信息老化。
2.4 主体信息反映社会信息需求的强度。即信息内容对社会的有用性大小,这是衡量信息商品质量的关键尺度。生产信息商品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使用价值的实现,体现其某种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而信息内容对社会某领域的有用性大小决定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和社会对这种信息商品的需求强度。决定信息商品使用价值的这种信息内容对社会某领域的有用性,就构成信息商品的涵意结构主体。因此,评价一种信息商品的质量最重要的是这种信息对社会某领域是否具有充分的有用性。这又通过社会对这种信息商品的需求强度表现出来。如果一种信息商品的内容对社会没有多大用处,使用价值不多,那么这种信息商品就难以产生相应的较强的消费需求,甚至作为劣质商品无人问津。信息商品对社会的有用性不多,使用价值少,难以产生较强的社会需求强度,其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者在提前没有充分调查了解社会信息需求的情况下,盲目上项目,并且选择信息源的质量也不足,如知识含量和深度或主体信息内容不够丰富等。
2.5 信息内容的健全性。这是衡量信息商品质量的必需尺度。由于一部分内容不健康的信息如内容反动、迷信、色情等信息进入商品领域后,对人们的思想和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对社会有害。所以信息商品的质量结构中必须包含信息内容的健全性。可以说,评价以社会文化和娱乐等为
主要内容的信息商品的质量,信息内容的健全性是必需的标准。内容不健康的信息进入商品领域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的薄弱以及只顾经济利益,不顾社会影响的行为。
2.6 文字符号和载体质量。这也是衡量信息商品质量的一个主要尺度。文字符号和载体作为信息依存和传递流通的媒介,其质量直接影响信息商品内容涵义的显示和用户对信息商品的可使用性。因此,也构成信息商品质量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种信息商品所采用的文字符号和载体质量差,必然程度不同的影响其内容显示或用户对这种信息商品的利用。严重时还可以误认一些内容和或主要内容的涵义,难以全部、充分地理解和摄取其内容,无法使用。结果,这种信息商品变成次品,甚至变成废品。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者的知识基础薄弱和技术质量跟不上。多发生于缺乏正规化、规范化的一些个体和私营信息服务公司。
3 提高信息商品的质量的主要对策
信息商品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构成其涵义结构和形式结构的各种因素的完善程度。提高商品的质量也应从这几个方面努力。其主要途径有对社会信息需求和信息源的了解及人才素质的提高。
3.1 提高对社会需求及特点的了解水平。这是提高信息商品质量的基本对策。其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社会信息需求及其特点的了解,可以掌握选择信息商品生产项目或确定商品化信息服务及选择信息源的基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有目的、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信息商品生产项目或确定信息服务内容及相应的针对性强的信息源。从而防止盲目性,提高信息商品对社会的有用性或对社会信息消费需求的适用性,提高其使用价值。对社会信息需求及其特点的了解主要指,在确定某种信息商品生产项目之前,在对生物、医学、电子、法律、教育、文化娱乐及经济、资源、生产性或服务性企业等多个可选领域中选择适合生产者特点和能力的某个对象,有重点地调查分析和了解该领域信息消费需求的具体类型、范围、强度及信息消费群体的宏观环境。如文化水平、职业结构、信息接受能力或信息使用条件、信息转化能力等。如果已确定某个信息商品生产项目或商品化信息服务项目,也应首先对相应的对象进行上述各方面内容的调查研究,并评估适用性和可行性。总之,在任何信息商品的生产,无论是非网络传递的书本式或机读式数据库,还是以网络传递为目的的网站数据库建设,无论是针对国内外大范围的较大项目,还是只针对某一地区某一对象的小项目,都应利用有关新闻报刊、用户专访或抽样调查、展销会、市场考察和其它多个途径来的市场反馈信息及其它可以捕获有关信息的一切机会了解情况后,做好市场综合评估及可选项目对社会需求的适用性和可行性评估方面的工作。这是任何信息商品的生产首先必须要做的前期工作。
3.2 提高对信息源的选择质量。这是提高信息商品质量的主要对策。其主要目的在于防止虚假信息的商品化,保证信息新颖性,选择高质量信息。
3.2.1 对信息源进行认真的调查分析,保证被选信息源的客观事实性,防止虚假信息流入社会信息商品流。当今世界充满信息,无论是国内信息还是国外信息,大量种类繁多的信息以网络或其它各种媒介形式形成强大的社会信息资源。同时,随着社会信息消费需求在类型和类量上的激增,很多虚假信息也流进社会信息流,污染正常的社会信息资源。尤其是非整序的零次信息流中的一些文化娱乐信息、供求信息等方面,这种现象相对较多。另外,很多可变性动态信息也因信息源环境的变化而失去其原有的信息价值变成虚假信息。这给很多信息服务公司或生产者带来鉴别信息真假的难度及更换信息工作的复杂性和相对较大的工作负担。因此,信息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投入充足的劳动,认真调查分析信息源的真实可靠性,充分重视信息源环境的可变趋势。及时更换信息。保证信息的客观事实特性是一个信息商品生产者生产信息商品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
3.2.2 对信息源进行认真地、充分地调查分析和对比,分辨优劣,选择最佳信息,以保障信息商品的充分的使用价值。目前我国已经拥有生产信息商品所需要的以各种形式存在的大量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但因信息源的不同,既使是同种信息,其知识深度、叙述方式、信息含量及其对信息消费者可产生的效果或利益大小等都有一定的差异。即同样类型的不同的信息源质量都有一定的优劣差异。或者,同种不同的信息源对不同信息消费者的适用性也可以是不同的。因此,信息商品生产者生产信息商品时,根据不同信息消费群体的信息需求及其特点,或根据特定信息需求对象的特点,对各种信息源进行认真、充分的调查、分析和对比,鉴别优劣信息,并选择对用户具有最佳适用性或可产生最佳效果的信息,以充分提高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生产者生产信息商品必须要做到的基本工作。
3.2.3 对信息源进行认真的调查和鉴别,保证信息内容的新颖性。老化的信息不可能给用户带来满意的使用效果。因此,信息商品生产者选择信息源时,必须认真调查和鉴别所选信息,了解该信息的当前使用情况和在该领域的先进性及在同类信息源中的新颖性,并选择对信息消费者可产生最佳使用效果的新颖信息。并及时观察和发现信息老化过程,及时更新或补充新的信息。信息老化现象是信息商品的所具有的重要属性,信息商品的质量和用户使用效果的影响比较大。这是每一个信息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3.3 提高人才素质。这是提高信息商品质量的关键对策。在保证信息商品的质量方面,人才素质是决定性的因素,无论是对社会信息需求及其特点的调查研究,还是选择信息源及信息整序组织等过程,生产人员的知识、智能和思想素质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3.3.1 提高生产者的知识素质。绝大部分信息商品的生产活动都是以知识性劳动为主的。首先;很大一部分信息商品的内容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科技知识性。其次,信息的整序加工和组织及文字符号的处理过程也需要相应的较强的有关知识基础。另外,专业知识包括在内的多方面的社会文化知识是生产者智能素质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提高对信息源的知识含量及其新颖性的判断能力,提高信息整序,加工和组织杂质量,提高生产人员在生产活动中的各种业务处理能力,就必须要重视生产人员的基础知识素质的提高。不仅在聘用人员时要重视被聘人员的文化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对生产人员的有关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工作,尤其是对规模比较小的个体或私营信息经营公司更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3.3.2 提高生产者的智能素质。在信息商品的生产过程中生产人员的智能素质主要影响对社会各种信息需求及其特点的调查和分析能力。对问题的观察、发现、推理和判断能力及展开相应工作的能力。这对选择信息商品生产项目及提高其使用价值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生产人员不仅要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努力学习,敢于探索,增加交流,积累经验,扩大视野。以便提高对社会信息消费需求及其特点和有观市场的各种情况变化情况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项目评估和信息源的选择质量。
3.3.3 提高生产者的思想素质。其主要意义在于,在信息商品的生产过程中防止人为的假信息商品现象及保证信息商品内容的健全性。提高生产者的思想素质。首先:在选聘人员时重视被聘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另外,要重视对已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纪律、法制方面的教育。此外,加强对生产活动的法制和纪律的约束力,奖惩分明。如果发现问题,应及时做出相应的处理或处分。
【参考文献】
[1]周毅.有偿服务中的商品责任及法律问题调整[J].情报杂志,1999,(1).
[2]关金琦.情报产品、商品、市场[J].情报杂志,1994,(2).
[3]董毅青.信息市场的需求分析与思考[J].情报科学,1999,(1).
[4]许永哲.试论信息商品的质量[J].情报杂志,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