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学文
摘 要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战略选择。在企业创新体系中,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主要有内生和外生两种。在我国目前企业的内生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下,通过技术市场购买技术产品,委托开发、合作开发技术产品等,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创新 创新途径 技术市场
我国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把企业从行政机构附属物的窘境下彻底
解放出来的同时,也把竞争与风险魔方带给了企业。面对知识经济新时代,在经济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竞争态势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适应生产经营专业化和多样化并存的要求,让企业在逆境中生存和顺境中发展,是企业管理机构和决策咨询机构以及每个企业家与关心企业命运的职工常思常新的问题,技术市场是企业不败的有力保障。
一、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全球已进入知识经济新时代。与以往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不是直接取决于自然资源、资本等禀赋条件,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的积累和有效利用。知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重要的战略资源,它通过对物质、能源的替代、节约和改善,也通过自身的能量功能,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运行方式的改变起着重要作用。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以《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为题的报告,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的一次演讲中也提到了知识经济,此后,知识经济热在全球掀起。1997年初,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我国也开始了对知识经济的广泛宣传与讨论,在充分认识到知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战略作用的基础上,最近提出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各经济主体为适应新的要求,都必须积极开展创新,企业自然也不例外。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将面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从需求的角度看,多样化的需求日益市场化,历经市场风雨洗礼的消费者捕捉消费信息的能力极大提高,他们懂得了商品的差别不仅体现在价格上,而且体现在性能上、品牌上、售后服务上,他们在与生产经营者面对面的讨价还价中有了更丰富的经验、更精妙的策略;从生产供给者的角度看,经济的开放性使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流通商品的种类与数量增多、流通的空间范围拓展,同行业在商品与市场的竞争上较之以往都更加激烈;同时,由于知识经济时代产品的信息含量增加,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在产品开发与营销上,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因此,企业为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勇于创新。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体现为技术优势,也可以体现为管理技能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品牌优秀和人力资本优势等。与之相适应,企业的创新策略可以是技术创新,也可以是管理创新、企业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营销网络与手段创新)。不论何种创新策略,目的都在于通过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因此,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等,是企业实现目标的有力手段,而技术创新既是企业的基础战略,又是采用上述手段的前提条件。
当前,发达国家租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企业都非常重视技术创新。仅研究开发经费一项,企业的投入占所有经费开支的比例,1990年的日本为73.1 %,德国为63.3 %,韩国为84.l %,1987年的新加坡为59.6 %,1989年的英国为50 %,1991年的美国为51.5 %,近几年还在持续增长。我国1990年企业投资用于研究开发的经费仅占企业总投资额的23.4 %,近几年虽增长迅速,但距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还相差太远。正因为如此,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上的竞争力很弱,我们没有像微软、三菱、大宇那样高知名度的公司,也没有像奔驰、耐克、丰田那样家喻户晓的品牌,一些有竞争力的产品凭借的只是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企业要发展、要增强竞争力,必须开展技术创新。
同时,我国政府为加快国民经济的工业化、信息化步伐而制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战略,也要求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以促进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们虽然建立了工业体系,但工业的区域分布、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极不合理,生产能力也较差。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相继进入到信息化社会,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的信息化程度也极大提高.为了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我国提出了以信息产业为先导,工业化、信息化“互补共进”的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的技术升级是其具体体现之一。
二、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
企业技术创新是创新者从事的满足企业内部和社会技术需求的经济活动,它包括创新设想、创新研究与试验、创新技术形成等一系列活动.从创新技术的层次看,有高新技术与适用技术。新高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可以形成高科技企业,也可以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还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适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可以充实现有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生产经营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从技术产生源看,有内生技术和外生技术。内生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由企业内部的创新者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承担。外生技术主要是企业的决策者根据企业的需求从国外技术市场上购买而得,委托开发也是外生技术的一大来源。另外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技术合作开发。外生技术向生产领域的转移面临着两大障碍,一是外生可能与企业的现实需求不相吻合而需要改进,其中涉及到改进费用,改进费用是外生技术向生产领域转移的一大障碍,二是外生技术涉及到交易费用;它直接导致技术引进成本的提高成为技术向生产领域转移的另一大障碍.
正是由于上述两大障碍的制约,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企业内部的创新者为主角已成为趋势.前述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比率即是明证。另外,在德国,1992年就业人数在500人以下的企业生产性费用中,创新费用所占比例为14 %,其中科研费占2.8 %,1000人以上的大企业的创新费用在销售额中所占的比例为7.3 %,其中科研经费占3.7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不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很差,技术创新投入少,技术创新所需的设备少甚至缺,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不够且配置不合理。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停留在生产技术、生产工艺上。1998年底沈阳市政府与工会鉴于目前国有企业的技术工人逐渐减少且质量不高的实际而在全市开展的倡导和鼓励工人学技术的活动,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事实。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极富生命力的联想集团、四通公司、方正集团、新太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技术创新实力,但没有形成规模,规模效应无从产生,且它们的技术创新实力主要来自集团或公司成立前科技研究部门的成果和人才积累,技术创新的持续能力不强,与国外优秀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且,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体系和庞大的企业群中,寥若晨星。因此,我国的企业在技术创新途径的选择上,在当前还不可能以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为主,还必须大量引进外生技术,在吸收利用和改进外生技术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创造条件,为技术创新的内生打好基础。
技术的引进对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企业实力具有奇特功效。我们不妨看一看东邻日本和韩国,日本就非常重视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在50~60年代花费60亿美元,吸收了世界上几乎半个世纪以来的重大科技成果,由于是引进而不是自己去研究开发,因而当时需要5-7年研究开发的项目,日本采用技术引进,用于生产仅需两年多。同时还节约了1800—2000亿美元巨额资金。韩国在60年代初还是一个生产十分落后的国家,出口占国民经济的3%,人均收入仅为美国的1/20,1962年到1986年间他们积极引进技术,实现4049项,由于大力引进技术,加之其它原因,韩国的经济迅速发展,GNP由1962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1986年的970亿美元。人均收入也由1962年的83美元上升到1986年的2170美元。今天的韩国已跻身于新兴工业化国家之列,发展速度令世人瞩目.
我国的企业引进外生技术有两个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国际技术市场,二是国内技术市场。我国的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比率相当低,许多科技成果还停留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因此,企业采用外生技术的技术创新策略,对促进我国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用经济的眼光看,科技成果的供大于求也是企业采用外生技术之创新策略的大好时机。
三、技术市场是企业实施技术创新策略的强大后盾
技术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的技术市场是技术商品交易的场所,广义的技术市场则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交换关系体现为技术出让方、受让方、中介方以及技术商品的种类、数量、质量、价格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技术市场空前活跃。我国的技术市场起步较晚,1980年成立的沈阳技术服务公司是我国第一家此类公司。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市场有了较大发展,科技咨询组织大量涌现。1982年7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对技术转让、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交易活动作了原则规定,技术商品在法律上得到承认。1982年10月举行的全国科学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1985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关于技术转让的暂行规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等一系列技术转让的政策与法规,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下,技术也是商品。单位、个人都可以不受地区,部门、经济形式的限制转让技术”。“技术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通过开发技术,疏通技术流向生产的渠道,改革单纯采取行政手段无法转让技术成果的做法”。成立了全国技术市场协调领导小组,逐步使发展很快的技术市场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技术市场的业务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已出现了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招标及科研生产联合、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市场交易活动,具备了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综合性服务的能力。
企业的技术创新,不论采用内生技术还是外生技术的途径,都离不开技术市场的支持。
就内生技术的创新而言,技术市场可以围绕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提供新产品市场调查与预测服务、技术的新颖性和社会经济效益论证、开发过程的技术信息服务和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创新完成后的技术成果鉴定服务,等等。
就外生技术的引进而言,可以分为技术转让和委托技术开发两大类型。技术转让包括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的转让,技术市场作为技术商品交换的场所,拥有大量技术商品及其信息;而技术市场作为技术转让的中介,可以代理出让方或受让方进行转让前的调查、转让时的合同签订以及对合同双方的未尽事宜与争端进行调解,并按照1999年3月颁布的《合同法》的规定承担相应的责任。委托技术开发包括委托技术研究、委托新产品研制、委托技术设计等,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能够作为技术开发合同客体的,只能是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及其系统。技术市场可以代理委托方对受让方进行企业一般情况、资信情况、开发条件与实力调查,代理委托方进行委托洽谈、合同签订,敦促双方履约并承担相应责任,对委托开发的技术成果进行评定服务等.
技术合作开发是介于内生技术创新与外生技术引进之间的一种技术创新形式。合作开发的双方都必须共同地进行投资并参加研究开发工作,可以采用共同进行全部研究开发工作形式的合作,也可以采用分别承担部分研究开发形式的合作。当事人一方提供资金、设备、材料等物质条件,承担辅助协作事项,另一方进行研究开发工作,则不属于合作开发而属于委托开发。技术市场为技术合作开发双方牵线搭桥,能提供诸如为委托技术开发形式服务的一系列服务。
由于经济联系的广泛性,技术开发与技术商品转让的供给和需求在分布上是异常广泛的,如果没有技术市场的存在,供求双方可能失之交臂;如果没有技术市场开展相应的工作,供求双方的满足程度可能大打折扣。更为重要的是,技术市场及其业务活动推,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仁侠编著.研究与开发战略.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
[2] 甘德安.知识经济创新论.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3] 肖学文主编.经纪人与技术市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4
[4] 娄策群,桂学文.信息经济学通论.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