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首页 学习指南 师资队伍 网上课堂 学习资源 教学录像 学科研究 测试训练 学习论坛
 
 

欢迎进入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的信息经济学网络课程!

 
 
当前栏目:学习资源>参考论文>信息产业>大辩论>
 

“信息产业”——非本质主义的求解

——与文戈商榷

南芬

【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情报资料工作(双月刊)   
【原刊期号】199404

【原刊页号】18~19

【中文摘要】文章认为对何物“信息产业”的问题提出是不得要领的。研究这类发展中的新概念不必茫然地下一个定又,应当采取非本质主义的原则,灵活地理解与诠释。

 

贵刊1994年第期发表了 文戈先生的学术争鸣性论文——《困惑:何物“信息产业’?(以下简称《困惑》),该文作者试图“冷静地”分析产业、信息产业及其分类,希冀以此“有助于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促成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这一积极的愿望无可厚非,从传统的、习惯的治学方式来说,也是人们经常遵循与采取的途径。问题是,围绕信息产业’这类发展中的事物与概念,目前正处于尚未定型的草案阶段,必然呈现出面面观、面面异的严重意局面。我们不是“不可知论者”。当然又是认识的“阶段论者”,我们主张采取非本质主义的原则,本着探索的态度,不必一定还在客观事物暴露得不充分,主观智力结构(主要指方法论)尚不完全的情况下,硬要不等“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便展开没有多大意义的超前行动,那样可能会有“画虎不成”之憾。如果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有了N定义,文戈先生的定义也不过是N1而已了。   

以下笔者就《困惑》一文总的倾向谈一谈浅见。

    古往今来,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一直有三种不同的经济现象兼容交织在一起:物质转换、能源消耗、信息占有。人类越进步,经济越发达,社会越现代化,这三种经济现象就越清晰分明,甚至独立出来,交通、电力等产业部门就从经济大家庭中独立出来,信息产业也独立出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独立”,都是人为认识与处理的“观念”上的独立,不能也不可能实行物理意义上的分离与独立,还应强调的是,社会上铁路运输纵然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部门,但这绝对不以为着第一、二产业部门中企业内部的运输力量就取消了。这就是说:第二产业是在第一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份额超过50%,说明它已成为包括第一、第二产业在内的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这丝毫不表明第一、第二产业萎缩了,相反它们的绝对规模仍然在扩大。

    如果对此我们没有分歧的话,那么《困惑》一文急于给“信息产业”下一个定义就不得要领了,诚如该文作者从“二分型”一直罗列到五分型’,甚至还有,六分’、九分’……这不正是仁智互见所造成的吗?当然如果为了像当年F·马克鲁普(Machlup)M.U·波拉特(Porat)旨在测定信息经济的构成份额,就业人口的比重,报酬收人的百分比,那就另当别论了。但是要《困惑》一文那样意欲找到“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相区别的规定性”,至少在今天不必要,也不可能。而《困惑》一文却花费了大量的科学劳动,想得出自己的结论。

《困惑》一文称:“信息产业,应定义为是叫种用自有资本或国家投人的生产资金,经过一定劳动过程生产可以在市场上交换的信息商品,以及用自己的信息产品向社会提供商业性信息服务,并以这种经济活动赢得进行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实体”也许我们是小题大作,先讲一个程序性问题;《困惑》一文作者直言不讳地自称自己是在下定义,可是上述定义并不遵守形式逻辑起码的要求,即下定义要按“种差+邻近属概念”来进行,请看实体,倒成了“产业”的临近属概念。这也许是作者的疏忽吧!

作者声称这一定义系从“国情”出发,同时又补充附加了5条,意在“划清……界限”。作者似乎也感到不妙了:“这样一来,真正的信息产业便所剩无几了。”但又异常自信地说:“这5条是一个客观尺度,可以相当准确地区分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的界限,也许我们能从这种事实中,找到我国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很好开发的真正原因,从而知道我们发展的应该是什么样的信息产业.

    传统的经济学与经济学家是不研究信息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工业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才开始注意到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广泛渗透,知识(信息)的经济特征与价值引起社会的普遍注意。所以,知识产业以至后来所称的信息经济是在适宜社会条件与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经济学家们注意到经济活动中信息的空前作用不过是几十年的

事。

    下面的事实是人所共知的.G •斯蒂格勒(Stigler) 1961年撰文,首次提出信息经济学,他一般地讨论了信息的成本与价值,信息对价格与资本及其他生产环节、要素的影响,1962年马克鲁普的堪称经典之作——《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问世,该书作者首次提出知识产业的概念,纯粹从经济规律角度研究了知识的生产与分配,论述了知识产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波拉特继承并发展了马克卢普的学术思想。他的《美国信息经济分析》一文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他把知识产业改称信息经济,为了对信息经济产业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与实际测算,他在马克卢普划分的5大类30个行业的基础上,对信息经济结构进行统计分析与实际测算,创造了一整套分析侧算方法,成功地利用现有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统计救据对美国信息经济的规模和结构作出了更为精确的定量描述,但计算不是目的,定量的结论也并非全部对应现实,定量测算在于加强并支持了信息经济理论的论述。马——波的理论最大贡献乃在于在传统经济学的领域内划出一块业已存在、却未被时人刻意研究的地带——信息经济,对传统经济学带来革命性突破,对我们认清所处的时代,估价置身的社会甚有益处。

    我们不一定非要把信息经济的边界条件搞得准确无误,也不一定径分明地与物质经济划清界线.信息经济以致由此造成人类生产、生活面貌的改观,本质上是贵在更换人们的价值观念,信息取代了资本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第一要素,难怪美国学者马克哈尔(Mchale)说,新的“权力货币”是信息;朗拜顿(Lanbcton)说的更明确:“信息和知识革命带来了意义深远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成果,己经有人认为土地、建筑物和机器再也不是最重要的资本形式,信息、知识正在取得优势.”马——波的贡献是在经济活动中发现并强调了知识与信息的作用.“知识就是力量”!从培根开始,人类讲了几个世纪了,但那只是在精神上带来启迪与鼓舞。马——波理论将其落到实处,找准它在经济活动空间中的最佳位置,推动与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同时,从马——波的科学劳动中我们可以发现,对信息经济部门与行业的类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迁就与适应统计数据的。这就不能不影响迄今一切对信息经济分类的科学性。

    因此,提出何物“信息经济’这一问题,并且不厌其烦地为之下一个定义,是不够明智的。客观实际及研究对象都要求我们在现阶段采取非本质土义原则为宜,也就是正视人类社会正经历着的一场革命,全球性的经济结构也在剧变,只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并且顺应这种趋势,对其变通的认识、理解与控制就可以了。如果真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话,运用研究物质经济的方法论对待信息经济常常会顾此失彼。《大趋势》的作者奈斯比特就说过:“证实信息社会确实很困难!

    《困惑》一文的作者还花费了一定的笔墨批评了马克鲁普的“知识产业”这一概念。马克鲁普确实提出了这一概念,并且组织许多学者撰写多卷本著作——《知识、它的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但是自从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等新提法出现后,这一概念已不大流行了。“知识产业”与信息产业是有一定差异的,但不象《困惑》一文作者所说的“非常流行”。对一个业己“老化”了的学术概念,进行分析、评价就更意义不大了,尤其是在今天。

    我们同《困惑》一文作者的根本分歧在于方法论。我们主张对一种强劲的趋势,一个有力的社会走向,正在进行中的经济变革,以及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学术概念,采取非本质主义的原则,抱着探索、变通、软性或弹性理解的态度。这对人文因素很强烈的社会科学有时都是适用的,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唯免以偏概全了。所以,根本就不必“困感”。

【参考文献】

1王崇德编著.情报学引论.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

2马费成,_王槐.情报经济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3王崇德编著.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要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

 
 
版权所有: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珞喻路152号 邮政编码:430079
Email:Guixuewe@c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