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中国期刊网
【原文出处】情报学报
【原刊期号】1999年3月
【作者简介】朱贵玲 杨晓华(天津大学图书馆,天津300072)
【中文摘要】文章从揭示发达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入手,认为信息产业能够推动企业发展,并将成为我国21
世纪的支柱产业。
【关 键
词】 信息产业 支柱产业 21 世纪 中国
【
正
文 】
所谓产业,实质上是企业和规模经济效益的代名词。目前为全球商业服务的信息服务业和咨询服务业正发展成为世界上一个巨大的产业部门,并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导向产业。信息产业能否具有主导作用,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作了明显的答复。自1993 年以来,美国工业生产的45
%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产生的价值已占国内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外国学者认为:信息社会里,战略资源是信息,只要拥有信息,人们即可参加经济活动。他们同时还认为,新权力的来源不是少数人手中的金钱,而是多数人手中的信息。美国《外交》杂志甚至发表文章认为,知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力量,一个国家能出色地领导信息革命,这个国家就将比其他任何国家强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加快了经济活动节奏,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与生产者一起直接参与影响生产过程,生产针对性更强,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新的支柱产业,在美国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的作用更是首屈一指。
1
世界正在以战略高度发展信息产业
按一些美国学者的观点,信息产业是一切与信息生产、流通、利用有关的产业,它不仅包括信息服务和信息技术,还包括科研、教育、新闻、广告、金融等部门。日本理论界则认为: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的公共社会需求提供服务活动的基础结构都可视为信息产业。它既有第二产业—工业的特征,又有为其他产业服务的第三产业特征,故有人称之为第四产业。信息产业是一种智力、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渗透、高增值型产业,它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比例的大小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国外理论界早在60 年代就把信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中的主导产业。
1992
年,美国现任副总统戈尔在经济施政纲领中首先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他认为,进入21 世纪,最有价值的资源是“信息”。1994 年9
月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全球信息基础设施(NII)
的倡议。其主要内容就是建设高性能的网络,将分散的各种信息处理设备连接起来,为生产、研究和开发、教育、管理、市场、生活提供信息产品。仅1996 年美国在信息产业的投资就达2500
亿美元。这一计划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增长。1967
年美国信息产业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 的比重为46 % ,1972 年为50 % ,1985
年为60 % ,1990 年上升为75 %,预计2000
年将达到90 %。现在美国信息产业的产值近5000 亿美元,占世界信息产业总产值的35
%。美国IBM 公司总裁LOUIS GERSTNER 在1995
年底的一次演讲中认为:信息产业将改变世界。
日本同样也重视信息产业的发展。1989 年,在日本诞生了第一所基于信息社会概念的大学——日本北海道信息大学。该校的创始人松尾三郎认为,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变迁的最大特征,是从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的职业人口大迁移,从而使直接从事信息产业人数在稳步地增长。据统计,1990 年日本GNP 约400 万亿日元,其中汽车业为35 万亿日元,电气业为33 万亿日元,而信息产业为42 万亿日元。
一些经济学家预言,美国将在下个世纪初出现知识型经济,信息技术将改造世界上所有的单位、团体和组织,智能信息将其所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连成一块,企业财富的来源不再是他们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而是运用信息的方式。
自70 年代末期以来,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是信息产业,它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最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他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富豪榜首。而且其上升速度很快,近一年来,平均每周增加资产4 亿美元,名例第二的富豪已与他相差一半。最近美国提出的《全球信息基础结构GII 合作日程》中指出:在20 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信息是形成世界经济体系的至关重要的力量。在下一世纪,信息生产的速度,信息获取和信息的各种用途,将会使各国经济发生更有根本意义的变化,这一论点正在被更多的人认同。
从我国的情况看,近来国家正在以战略高度认识信息产业,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电子信息技术得国民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的倍增器,并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把电子信息产业列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支柱产业,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把国民经济信息化的程度显著提高列为“九五”计划的一项重要目标。这也是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98 年在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党中央又作出了成立信息产业部的重大决定,这些重要举措将会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2
信息产业属于一种智能产业,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西方信息经济学界认为,第四产业目前已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中占优势的产业,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产业的内涵正由劳动密集型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变。比尔·盖茨在他的公司中没有大企业的车水马龙,没有堆积如山的原料和产品库房,只有几座现代化的办公大楼耸立于如茵的绿草中间,委实有一种雅致逸静的氛围。生产出的产品所蕴含的知识其价值却超过了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的产值。因为“这个创造财富的新体系完全依靠数据、概念、符号和表象的即时传播和散布。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超符号的经济”(注1) 。这种模式不是以传统工业为支柱,而是以稀有自然资源为依托,高技术产业和智力资源为主导的产业模式。
另外,信息产业通常覆盖计算机业,通讯业及信息服务业。从信息处理手段看,向着综合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转变。信息传输的手段将更广泛地采用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和网络通信。这些都说明,信息产业的本身是由知识构成的,以知识为资本已经取代工业经济中以物质为资本,它靠科技进步、知识革新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这就是知识经济特征。
3
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需要信息产业的支持
国民经济中某一行业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产生的。传统产业靠外部高投入和粗放经营,但这种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知识经济型社会的发展需要。信息产业的出现为传统产业的更新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信息产业知识含量大,对提高经济运作效率,
促使市场经济体制完善都会起到很大作用,因此信息产业具有巨大的能量和旺盛的生命力,它的形成和发展为传统产业结构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信息产业能够支持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源于整个社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在原始工业发展阶段,劳动力是主要资源;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与资金成为重要资源;进入90 年代, 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一和第二产业的知识含量大大地增加了,企业经营已越来越少地使用劳动力,而更多的是靠智力了,信息与知识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提供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也推动着工业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国家对信息方面的投入既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又是保持国家优势的举措。因此,发达国家对发展信息产业非常重视,例如,1995
年在比利时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第一次举行了“全球信息社会”会议。1996 年在南非举办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会议,成立了民间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这些都说明了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4
信息产业有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增强竞争力
当前国企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党的十五大确定了从现在起到下世纪前十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这就是: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为企业的体制改革从宏观上指明了方向企业必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竞争能力才能生存。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下,按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由于成本的递增和收益的递减规律,根据利润最大原则,厂商总要确定最佳生产规模。久之造成了组织庞大,信息传递不畅,效率低下。而市场经济的最大原则就是优胜劣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市场预测为经营导向,研究开发和生产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播、处理、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更加剧了市场竞争。它要求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因此企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随之加大。这样,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提高工作效率。另外,信息产业中的网络,数字化产业和电子软件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科技知识含量大,经济价值高。1995 年,美国的富豪排行榜前六名中就有五名是计算机领域的风云人物,这些都说明了信息蕴含着极大的经济价值。另外,高科技发展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也迫使企业利用高技术参与市场竞争,促进自身发展。
5
信息产业能推动企业朝着与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
进入90 年代以来,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大趋势,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加大了社会各层面的活动量和知识的流动量。如果企业还停留在传统产业领域,就会远远落在时代的后面。因此,要求企业提高快速反应和快速决策的能力,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方式,立足于全球竞争,广泛吸取和利用国外的技术力量,开发新产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另外,在一个高技术成为主导环境中,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市场贸易一体化的不断增加,区域合作与相互依存度增加,要求企业管理加大开放力度,
这就要求我们利用国内外的高智力资源,发展自己的高技术产业,因为高技术产业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它决定了民族工业的前途与命运。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努力和国外接轨,才能在开放的环境争取市场的主动权。
信息产业的实现需要许多的过硬的条件,如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微机普及及互联网运行,
丰富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及其软件的开发等,这些都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
袁正光 .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
.科技日报,1998. 5. 9
2
何吉成
.知识经济——21 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科技日报,1998. 2. 28
3
柳卸林等
.知识经济与高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日报,1998. 5. 9
4
柳卸林
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关系
科技日报,1998. 8. 15
5
乌家培
.关于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若干思考
.情报学报,1996 , (5) :350~353
6
裴成发
.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构想
图书情报工作,1997 , (2)
:35~38
7
金吾伦
.信息高速公路——迈向新世纪的通道 .学习与实践,1997 , (8)
:14~16
8
袁必佳,郝家友
.企业经营策略与技术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4
9
赵弘,郭继丰
.知识经济呼唤中国
.改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