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亚琼 李一军 黄梯云
【文章来源】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网络
【原文出处】决策借鉴
【原刊页号】49~53
【英文标题】A Study of the Dynamic Mechanism Encourag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He Yaqiong, Li Yijun, Huang Tiyun, School of Management,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作者简介】何亚琼、李一军、黄梯云,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哈尔滨市,150001
何亚琼(1968—),男(汉族),博士生,讲师,哈尔滨工业大学人事部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经济、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机理等。曾在一级刊物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内容提要】信息产业的本质特征是知识智力密集性,它还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渗透性、高创新性等主要特征。提出了信息产业成长的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动力机制模型,并指出信息产业成长是多种动力因素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有机的协同作用结果。
【英文摘要】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the intrinsic quality ofintellectual density. Besides, it has some other qualities like great input, high risk, good profit, extensive penetrability and ultimate creativity as well.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ree modes of impelling mechanism of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monism, dualism, and pluralism. It also points out that the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the result of inorganic, combined action of many interdependent and mutually promotive forces.
【关 键 词】信息产业 动力机制 Information industry Impelling mechanism
【 正 文 】
1 引言
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主的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公认的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香港公司的统计,1996年, 全球信息产业总产值达6 786亿美元;到21世纪初, 全球信息产业的总值将达3.5万亿美元。美国经济发展良好,已持续增长了9年半,信息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的介入是其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的普遍运用使企业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和库存的控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信息产业表现出强劲的成长势头,它具有知识智力密集性、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高渗透性、高创新性等主要特征。信息产业成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结构性成长成为其一个基本支撑点,信息产业的结构性成长已成为信息产业整体增长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研究其成长的动力机制,对深入揭示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2 信息产业的本质及主要特征
信息产业的内容非常广泛,边界也在不断扩大,然而若要深入研究信息产业则必须首先对信息产业进行明确界定。我们在界定时依据的四个原则是:尊重信息产业发展的具体历史;便于国际间进行交流和比较;考虑到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坚持理论的科学性、严密性。研究得出信息产业的范围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信息工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其定义为信息产业是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的第四个产业,它由这样一些企业和单位组成,这些单位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交换,它们的产品主要包括信息设备、信息服务、信息内容及信息软件等。若将信息产业作为一个系统的话,它要充分发挥作用,需要信息工业、信息服务业、信息开发业合理配置。其中信息工业是硬件基础,是这个系统的骨骼;信息开发业则是附加价值最高的部分,是这个系统的另一个基础——“软件”基础;信息服务业是应用部分,通过它,使信息工业与信息开发业协调发挥作用。
信息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相比较,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
(1)信息产业是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这是它的本质特征。 信息产业的其它特征多半由其本质特征引伸出来的。
(2)信息产业是高投入型产业。 这里的高投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金的高投入。无论是在信息产业中,“硬件”设备的制造,还是信息服务等“软件”的生产和流通,均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信息产业的知识、技术密集性决定了它同时又是高智力投入型产业。
(3)信息产业是高风险型产业。据统计,1997 年美国风险资本商共向全国1 848家公司投入了114亿美元的风险资金,其中62%为信息产业部门吸收。美国大多数软件业均是靠风险资本起家的。
(4)信息产业是高回报型产业。信息产业是回报最高、 赢利最快的产业。
(5)信息产业是高渗透性产业。 这是因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S)具有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扩散与应用带来了不断增长扩大的收益。
(6)信息产业是高创新型产业。目前, 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是每3年增加一倍,信息技术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 科研资料的有效寿命平均为5年。
从信息产业的内涵、本质和特征已不难看出,信息产业正在蓬勃成长。然而,尚有一个急待搞清楚的问题,信息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呢?
3 信息产业成长的动力模型
在产业经济管理理论中,我们常用“产业结构高级化”来表达产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转变过程。因此,信息产业结构不仅具有静态结构,而且还具有动态发展结构。信息产业结构是指信息产业与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信息产业内部各分支产业间发展规模的比例及其关联方式。数量的对比关系构成了信息产业结构的量的关系;关联方式是指生产成果在产业间的互换方式和生产要素(资源)在产业间的流动方式以及技术进步的方向、效果在产业间的传递方式,构成了信息产业结构的质的关系。因此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定义可为:信息产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内部结构质变。这里持续不断地创新而引起的信息产业的结构质变是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实质性内容,它的内涵为信息产业的结构规模由小到大,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信息产业结构水平由低级形态变为高级形态,其产业形态进入一个新的平台。信息产业结构成长即通过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发生作用,又通过其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及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变化。尽管影响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很多,国内外学术界对影响信息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研究也很热衷,对于信息产业成长的动力推动模式,国内外的学者笼统的比照技术创新的模式在各种文献中曾经提及过,但对之进行专门的区分与研究的较少,本文经过研究,提出了信息产业成长的三种动力学模型。一元论:需求拉引力或信息技术推动作用下的信息产业成长;二元论:需求与信息技术的双重推动下信息产业成长;多元论:信息技术推动力、需求推动力、国际竞争和持续不断地全面创新等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信息产业成长。
3.1 一元论
(1)需求拉引力说
需求拉引力模型是指由于社会的客观消费有效需求和生产的有效需求导致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将成果成功应用于实际而产生的信息产业成长。因此,此模型起始于市场的需求,通过创新及成长过程又复归市场。其推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需求拉引力作用下的信息产业成长动力模型
图2 信息技术推动力作用下的信息产业成长动力模型
图3 需求与技术双重推动下的信息产业成长的动力模型
(2)信息技术推动力说
信息技术推动模式是指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而成为推动信息产业成长的主发动机。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诸多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出现,但主要不是由市场产生需求,而是由于技术的重大出现或发明而间接地满足了市场上存在的某些需求或在市场上创造新的需求,从而推动信息产业的成长。其推动模型如图2所示。
3.2 在需求与技术双重推动下信息产业成长的动力模型(二元论)
由于技术与经济的相互渗透,以及技术创新过程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因素越来越多,完全靠技术推动或完全靠市场需求推动引起的技术创新活动已越来越少,而将两种活动结合所引起的技术创新活动不断增加,由此产生了“双重推动模式”。
需求拉引力是社会的发展对信息产业提出的新的、不断的需求而产生的动力,主要表现为产业的吸引力及市场的竞争力。由于它们的作用促进了信息产业结构的成长,使其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并创造新的需求。技术推动力是技术发明具有转化为现实物质财富的潜力,这在信息产业发展中十分明显,其作用的好坏取决信息产业主体对技术的选择。正确的技术选择,会使产业高附加值得到回报,并独辟新径,收益丰厚,从而良性循环;反之,则会因无市场需求而担风险并失败。需求拉引力与技术推动力相互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其推动模型如图3所示。
3.3 多元论信息产业成长的动力模型
信息产业成长的核心问题是动力问题,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外部环境中,各个国家和地区具体的信息产业成长决不会是单一的或固定的动力因素组合,它们的成长动力因素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组合。事实上,笔者经过研究认为:决定信息产业成长的重要因素有四组,一是有效需求结构;二是持续不断地全面创新;三是国际竞争;四是信息全球化。即:有效需求是信息产业成长的源动力,持续不断地创新是信息产业成长的核心动力,国际竞争是信息产业成长外动力,而信息全球化则是决定信息产业成长的驱动力。(见图4)
图4 多元论信息产业成长的动力模型
社会的有效需求不仅是技术创造发明之母,而且这种有效需求一旦出现并达到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即变成为一种技术走向高级化、产业结构走向高级化的根本动力。信息产业有一个特别规律,那就是在满足其他产业对其需求的同时,信息产业内部子产业之间存在引致需求规律。
信息产业的成长有其规律,成长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的转换能力,而这一转换能力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信息产业成长的支点和本质,一个国家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是促进信息产业结构有序发展的内在核心动因。惟有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信息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惟有创新,才能在全球市场上使需求结构和国际贸易的变动对信息产业成长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际竞争是信息产业发展的外动力所在。当前在国际信息产业领域里既竞争又合作成为一种新的突出特点。信息产业竞争表现在4 个方面:①资源的竞争;②信息技术的竞争;③市场的竞争;④人才的竞争。以上4个方面的竞争构成国际信息产业竞争的总格局。而正是信息产业这4个方面的竞争有力地推动着全球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
“信息全球化已成为信息产业成长的驱动力——信息全球化有助于世界信息产业的整体成长”。即使从经济理论或信息经济史的角度而言,这个论点也成立。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全球经济、技术、贸易一体化及跨国公司的全球扩展等无一不显示信息产业成长席卷全球的大趋势。跨国公司成为信息产业迅速成长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3.4 三种动力模型的对比分析
(1)需求拉动力说。 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动力来源于社会的客观消费有效需求和生产有效需求。其弊端表现为只注意重视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忽视了信息技术创新的经济原则;忽视了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核心——创新;忽视了市场需求是与R&D、目标环境、政府、企业等一起共同作用于信息产业的结构成长。
(2)信息技术推动力说。 这一模式指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而成为推动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主发动机。其弊端表现为只关注信息技术的出现,而忽略了如果技术缺乏市场,供需脱节,则只能导致市场的进一步萎缩而无法推动产业的成长;同时,也忽略了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
(3)需求拉动力与信息技术推动力双重作用下的二元论。 其虽然注重了信息技术与需求的结合,但没有基础性条件和机制性条件之支撑,其推动常常忽视了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易导致市场秩序的破坏、不正当竞争行为产生等社会问题,而且其缺乏承担风险的能力——这种动力模式多见于资本主义国家,创新的创始人熊彼特十分推崇这一模式。
(4)多元论信息产业成长动力模型。 多元论信息产业动力作用具有协同优势。此时,信息产业成长动力是由国际竞争、信息全球化作用力、基础性条件和机制性条件提供的支撑力,持续不断的创新力以及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协同形成。因此,在外界环境条件下和各动力要素大小不变的情况下,要达到对信息产业成长产生同样的动力,多元主体系统由于内部的充分协同作用,协调了各方的矛盾,求得了整体的同一性,从而调动了系统要素的积极因素,使各方面产生互补效应,最终减少了对外在环境的依赖性,降低了对外界环境资源的消耗,从而增大了信息产业成长的可能性。在协同学上的意义就是整体的功能优于部分功能之和。
由图4可以看出, 多元论信息产业的成长动力模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 信息产业成长的各动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动力机制之形成及有效发挥作用是以各个要素的功能为基础的,而各动力要素功能的有效发挥又依赖于各个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
(2)相关性。 相关性指要素间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效应。需求拉引力发出的新的、不断的创新,不仅可以使需求得到相应的满足,而且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持续不断地创新中的技术推动力使技术与社会经济需求有效地结合;信息全球化不仅改善了国内的需求结构而且拓宽了市场和创新的视野。而国际竞争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动力,它迫使技术向前——而需求拉引力与国际竞争外推力与信息全球化的作用动力均无时无刻地诱发信息产业内在动力,从而促使了持续不断地创新涌现并改善了需求、竞争、基础设施等条件。
(3)创新永远是其核心。 现代经济增长的背景要求现代的信息产业成长的核心是持续不断地全面创新,信息产业成长持续不断地全面创新的原因是由信息产业类企业追求超额利润的原动力决定的,而需求拉动、国际竞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全球化等也是信息产业持续不断地全面创新的重要因素。这种创新是一种新的意义下的立足于基础研究的、立体的、网络的创新,在诸多动力要素的相互作用时,它们无时无刻不围绕着创新而呈放射状展开。
由以上叙述,可以清楚说明,对信息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信息产业成长的内部结构机理,而且对我国现阶段在国际产业大调整之际,如何利用后发优势,迅速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信息产业的成长规律,从而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产业。
【参考文献】
[1] Peter G. W. Keen. Shapping the Future:BusinessDesign Through IT. Fordham University Press, 1996
[2] 左美云,黄梯云,何亚琼.明确界定信息产业的范围——为了深入研究的需要[J].情报学报,1997
[3] 金建.信息产业经济学论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
[4] 葛宝山.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目标、动力和决策机制的研究[D].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文,1995:23
注:1、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52(2000)02—0214—05
2、收稿日期:1999—12—06
3、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为79900015)和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98)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