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勤俭
【文章来源】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网
【原文出处】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原刊期号】200301
【原刊页号】1~2,19
【作者简介】袁勤俭,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江苏 南京 210093
袁勤俭(1969-),男,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管理系副教授,
管理学博士。已参与编、著、译著作数部,发表论文10篇。
【内容提要】从信息产业的概念研究、信息产业的测度研究、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信息产业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研究4个方面对国内外学者的有代表性的研究观点作了综述。
【摘 要 题】比较研究
【关 键 词】信息产业 国内外信息产业研究
信息产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快速创新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信息产业的产值在GNP中所占的比重上升很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信息产业从业人员在全部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信息产业的产值在GNP中所占的比重均超过50%。信息产业正在或已经成为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产业和支柱产业,而且还正在成为其它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一方面,信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可以改造传统技术,促使传统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信息产业不仅是其它高技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它的发展还可以带动其它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例如,从1991年4月以来,在信息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出现了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的情况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因此,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引起中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各国政府重视的同时,也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 正 文 】
1 信息产业的概念研究
对于这一新兴产业的概念认识,目前国内外尚未统一。[1][2][3]研究信息经济学和信息产业的学者普遍认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费里茨·马克卢普(F.Machlup)教授最早于1962年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中提出了与信息产业概念相近的“知识产业”,虽然在边界范围上与现在流行的信息产业有所出入,但基本上反映了信息产业的主要特征。[4][5][6][7]1963年1月,日本学者梅卓忠夫在《朝日放送》杂志上发表的《论情报产业》中,提出了“情报产业’,这与信息产业的概念也很相近。在梅卓忠夫发表了上文之后,日本掀起了研究与“情报产业”相关概念的一次热潮。[8]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克·优里·波拉特(M.U.Porat)博士在《信息经济》中,正式提出了信息产业的概念,并把信息产业划分为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第一信息部门是指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部门;第二信息部门则是指只把信息劳务和资本提供内部消耗,不进入市场的信息服务部门。其中,信息产业(第一部门)包括知识生产和开发产业、信息交流和通信产业,包含金融业与保险业的风险性经营产业,包含所有市场信息业与宣传业的调查预测产业、信息处理和传递服务产业、信息产品制造业、与信息市场有关的部分活动和信息基础设施产业。另外,波拉特还将信息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基本产业结构框架之中,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工业、服务业和信息业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从而突出了信息活动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引导着世界各国学者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再认识。[9][10][11][12][13][14]此后,一些国际组织和众多学者纷纷对信息产业进行了研究,并依据他们的理解给出信息产业的含义及其范围。例如,1981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信息活动:电子和电讯技术》的报告中将信息产业划分为4个行业,即信息生产、加工、传播和基础行业。[15]综观这些研究,可以看出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广义上给出信息产业的含义及其范围,一种是从狭义上给出信息产业的含义及其范围。
广义信息产业观认为,信息产业是指一切与信息生产、加工、传递和利用有关的产业,它不仅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还包括新闻、出版、金融、教育、科研、邮政等。持广义信息产业观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学者马克卢普、波拉特等。
狭义信息产业观认为,信息产业仅包括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业。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硬件产业、软件及服务产业、通信设备产业和通信服务产业。信息服务业包括信息咨询业、广告业以及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和档案馆等从事信息产品加工和服务的行业。持狭义信息产业观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日本的学者。
中国学者既有持广义信息产业观的,也有持狭义信息产业观的。马费成认为,信息产业是指国民经济活动中与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直接有关的相关产业的集合。[16]倪波认为,信息产业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信息设备制造领域,包括计算机硬件、通讯机械、广播设备与装置等;二是信息生产加工领域,包括新闻、出版、软件开发等;三是信息服务领域,包括咨询业、广告、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心、档案馆等;四是信息传递领域,包括电讯、邮政等。信息产业实质上也是一组产业群,主要从事信息生产、传递并进行服务。[17]刘昭东认为,信息产业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信息技术设备制造业,二是信息服务业。[18]
2 信息产业的测度研究
马克卢普不仅最早提出了与信息产业相近的“知识产业”的概念,还提出了一套测算体系,并对美国1958年的知识产业产值进行了测算。他发现美国1958年的知识产业的产值在其GNP所占的份额是29%,知识产业中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份额大约是31%。继马克卢普之后,波拉特不仅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信息产业,他也提出了一套测算体系,并对美国1967年的信息产业产值进行了测算。他发现美国1967年的知识产业产值在GNP所占的份额是46%,知识产业中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份额大约是53%。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研究成果不仅使得人们逐渐认可信息经济,而且他们所提出的测算体系也为后人设计新的信息产业测算体系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波拉特的测算体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日本、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采用他的测算体系对其信息产业产值进行测算。[19]
马克卢普和波拉特的测度方法都是通过测算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的产值,直接地表明在某一时期内某国或某地区的知识产业或信息产业产值在GNP中所占的份额。而日本学者的信息化指数法和中国学者的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则是通过计算某一时期内某国或某地区的信息化水平,间接地显示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日本学者提出的信息化指数法,是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量、信息装备率、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为代表的四个方面的测算,[20]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并以此来间接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中国学者靖继鹏、王欣提出的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21]是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的潜在力、信息产品开发力、信息产业生产力、信息资源流动力、信息资源利用力、信息产业平衡力为代表的六个方面的测算,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并以此来间接地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水平。
在信息产业测度方面的贡献,中国学者除了提出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之外,还使用波拉特法或信息指数法或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对中国部分省、市的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例如,靖继鹏等对吉林省信息产业进行了测度;[22]陈仁俊等用投入产出法对上海的信息产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23]刘毅对香港的信息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24]陈凯等对中国的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算。[25]
从宏观上研究某一产业,有两个角度:一个是研究该产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份额;另一个是研究该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马克卢普、波拉特、靖继鹏、陈仁俊、刘毅、陈凯等对信息产业或者信息化的测度研究,都仅仅研究了信息产业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份额,而琼舍也仅仅测算了信息资源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26]在1998年4月15日、1999年6月22日、2000年6月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27][28]《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29][30]和《数字经济2000》[31][32]报告中,不仅测算出了信息技术产业产值在美国GDP中所占的份额,而且还测算了信息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的贡献。
3 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及发展战略研究
目前,世界上信息产业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然增长”模式,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干预”模式。[33]“自然增长”模式是指政府主要负责建立和维护游戏规则,政府通过建立和维护游戏规则为企业的发展创立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在市场上自由竞争,以市场来引导和推动信息产业发展。“政府干预”模式是指信息产业发展处于相对落后的国家,政府通过集体采购、给予优惠贷款等一些政策支持,使其信息产业领域中具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能迅速成长壮大,并能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中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适宜采取“政府干预”模式。[34][35]
4 信息产业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研究
国外关于信息产业的研究偏重于信息产业的测度和分析,上升至规律性的研究尚不多。正如卡罗尔[36]
所说,信息产业是如此难以定义和分类,以至于从来没有一本年鉴去总结其过去的规律和分析其未来的趋势。[37]
对信息产业的特殊规律,中国许多学者进行了探讨。严怡民等指出了信息产业的五个规律:“信息产业化与产业信息化的交互共进律”、“信息产业与整体经济水平的正相关律”、“信息基础设施业与信息服务业的对称律”、“信息产业的需求推动律”和“信息产业发展的非均衡递进律”。[38]马费成等指出了信息产业的七大特征:“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主导产业”、“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省资源、省能源、无公害型产业”、“辐射面广的高渗透型产业”、“高投资型产业”、“高效益型产业”和“高增长型产业”。[39]金建指出了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八个规律:“就业结构移动是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指示器”、“需求结构变动是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科技进步决定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模式和速度”、“经济增长水平决定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良性循环”、“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周期性规律”、“信息产业结构变动的倾斜发展规律”、“信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变动规律”和“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阶段性规律”。[40]郑英隆指出了“信息产业的决策需求推动律”。[41]另外,乌家培、左美云等也对信息产业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进行了研究。
国内外信息管理学和经济学界的专家和学者除了在上述一些领域对信息产业进行了研究之外,还论述了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关系、信息产业和美国新经济的关系等。总的来说,伴随着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逐渐上升,国内外学者已越来越重视对信息产业的研究,并在信息产业的研究上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但是,由于信息产业是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其进行研究的时间比较短,而且信息产业日新月异地发展着,所以它发展中引起的一些现象,尚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例如,为什么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产业的带动下,美国经济能出现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的情况下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为什么宏观和微观的研究都表明信息技术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是非常显著的,而产业层次的研究却表明:在大量使用信息技术之后,信息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反而从整体上呈现出劳动生产率下降的趋势?[42][43]所有这些问题谜底的揭开,尚有赖于国内外学术界同仁对信息产业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5][10][15][17]倪波,等.信息传播原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
[2][11][19]马费成,等.情报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3][4][12][16][39]马费成,等.信息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6][14]邹志仁.信息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7]Machlup,F.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M].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8]时文生,等.世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J].情报学进展,1994-1995,(1).
[9][38]严怡民,等.现代情报学理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13]马克·波拉特著;吴桦,等译.信息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18]刘昭东.关于中国信息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J].信息世界,1994,(1).
[20]高洁.信息产业管理[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
[21]靖继鹏,王欣.信息产业结构与测度方法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1993,(1).
[22]靖继鹏,等.吉林省信息产业测度分析[J].情报学报,1993,12(6).
[23]陈仁俊,等.上海信息产业经济效益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6,(8).
[24]刘毅.香港信息产业结构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1996,(3).
[25]陈凯,等.世界信息化测算方法及中国信息化水平测算[J].经济研究资料,1999,(10).
[26]Jonscher C.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economic productivity[J].Information Economics and Policy,1983,(1).
[27]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http://www.ecommerce. gov/ede/ede.pdf
[28]姜奇平,等.浮现中的数字经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9]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 Ⅱ.http://www.ecommerce. gov/ede/ede2.pdf
[30]黄奇,等.浮现中的数字经济Ⅱ[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1][42]The Digital Economy 2000.http://www.ecommerce.gov
[32][43]黄奇,等.数字经济[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0.
[33][35]刘春明,等.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之述略[J].国外情报科学,1996,(3).
[34]刘炳延,等.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路向[J].现代情报,1993,(5).
[36]Carol Tenopir.Review on the book,the NFAIS Yearbook of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1993[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5,(1).
[37]左美云.知识经济的支柱——信息产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40]金建.信息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研究[J].管理世界,1993,(1).
[41]郑英隆.试论信息产业的决策需求推动律[J].经济评论,1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