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目标 |  学习要点 |  关 键 词 |  知 识 点

人物·背景·情节

一、人物的重要性
无论小说采取什么方式来叙事,最终总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因素,即人物展开的。归根到底,小说要通过叙事来展现和刻画人物。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这是几乎所有小说理论家的共识。虽然并不是没有例外,比如在寓言小说或某些带有突出的实验性特征的小说文本中,人物的重要性相对来说会小得多,但就整体而言,成功的人物塑造仍然是大多数伟大的小说家们卓越成就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的阅读经验也能够证明这一点。事实上,一般的小说读者通过一个小说文本之后,也许很难详细地复述出小说的故事情节,很难记住小说对某个场面的生动描写,他甚至可能不去注意小说的故事情节,但大多数人却都会记住小说刻画的人物。比如林黛玉、薛宝钗、贾宝玉,比如阿Q、祥林嫂、孔乙己,比如张飞、关公、诸葛亮,比如孙悟空、猪八戒,比如老葛朗台、安娜·卡列尼娜、于连……等等,只要我们谈到我们读过的相应的小说文本,首先被我们想起的往往就是书中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人物。而且,他们甚至以他们具有的某些鲜明的特征而"活"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被我们当作典故一般加以运用,以他们来指代生活中类似的人和事。

于是,很自然地,对于人物的解读,大多数情况下,成为了小说文本解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层面。唐传奇《虬髯客传》的突出成就主要就体现在它生动的人物刻画上。这个篇幅不大的短篇小说,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红拂女、李靖、虬髯客这三个被后世称为"风尘三侠"的传奇人物。红拂女本是风尘女子,但她慧眼识人,毅然投奔胸有大志且满腹才华的李靖,又以自己的机敏大方为李靖结识游侠虬髯客,最终助李靖辅佐唐太宗成就了帝业。读过小说,红拂女的美丽多情、果敢敏慧以及李靖的不惧权贵和虬髯客的爽直慷慨,都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写李靖的出场,笔墨极其简洁。但由于作者直接通过人物语言来展示人物性格,因此,虽笔墨不多,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李靖本以布衣身份来见杨素,而面对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人,却没有丝毫的畏惧权贵之色,而是直斥对方身为"帝室重臣"却无"收罗豪杰"以匡扶社稷之心。话虽不多,却突现出人物不同凡响的胆魄。相对而言,红拂女的出场显得平缓一些。但作者在罗列满阶的侍婢行列中独显红拂女,加上"立于前,独目工"的细节描写,实际上也收到了类似电影特写镜头的展示效果,与紧接着的红拂女大胆探询李靖来历、住址、排行相应和,更显得她的与众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小说人物的种类实在太多,从各种角度分类都有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在进行小说人物解读时,必须从文本本身出发,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感受,在特定的艺术世界中对人物作出准确的理解和解读。

二、背景的重要性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因素。而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人物都只能是一个个特定时间、空间中的存在,小说中人物的行动,由人物行动构成的事件,也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完成的。因此,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还必须提供一个人物活动的空间,也就是我们所说"背景"。小说背景包含了人物活动或故事展开的外部环境的全部内容,其中既有人物活动于其中的具体生活环境的构成因素,如住所、家庭构成、人的群体等等,也有能够显示时代特征和历史趋势的社会环境因素,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道德规范等等。当然,一部作品具体展示的背景,可能只包含上面提到的部分内容,但不管怎么背景总是具体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

虽然小说并不一定要有详细的背景展示,但却一定不能没有背景展示。对小说背景展示的这一层认识,也为我们解读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角度。在小说文本的阅读中,性急的读者常常不耐烦细致品味文本背景展示的段落。 他们被故事情节或自己特别关心的人物的命运牵引,由于急于知道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最后归宿,往往草草略过甚至跳过那些背景展示的段落。其实,从背景的展示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对于人物乃至文本意义做出深层解读的重要信息。事实上,甚至一个住室内景的展示段落,也常常可以被看成是对于人物的转喻性或隐喻性的表现,让我们从中读出人物来。《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的庭院与住主的关系常常为人所称道。潇湘馆游廊曲折,翠竹掩映,宝玉曾题作"有凤来仪"。林黛玉住这里,既清幽,与她孤僻喜静幽雅多才的性格相应,又靠怡红院,与宝玉最近。稻香村黄泥矮墙,稻茎掩护,数楹茅屋,两溜青篱。贾政不喜欢这里"人力穿凿",贾宝玉更是大发议论,说这里没有天然意味。李纨是大观圆唯一嫁过人的女子,住稻香村耐人寻味。蘅芜院的房子用贾政的话说:"无味的很",但院内异草仙藤,苍翠冷森,贾宝玉题作"蘅芷清芬",衬托了院主外拙内冷的性格。蘅芜院和怡红院是大观园最大的两个院子。林黛玉得其近,薛宝钗得其大,所谓"木石虽近而金玉齐大",正体现了脂砚斋所说的"钗颦对";。怡红院住宝玉当然再恰当不过了。院中一边种着芭蕉,一边种着女儿棠,因此,宝玉要题"红香绿玉"。特别是房内特设大镜子,而别处都没有,暗合"风月宝鉴"之意。大观园中的水都流到这里,合在一处从墙下出去,又衬托了诸钗与宝玉之间的关系,正应了脂评所说"通部情案皆必从石兄挂号。"

三、情节的重要性
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小说情节就是一个个由某种内在逻辑联系在一起的故事,是一组或几组经过挑选,并按照一定的时、空次序和因果关系精心组合起来的事件。对于许多小说读者来说,小说(特别使那些将情节置于突出地位以愉悦读者的消遣性小说,如浪漫传奇或惊险故事等)的情节或许只是我们获得某种阅读快感的来源:情节展开之初以及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出现的悬念、紧张、曲折、惊险的情节发展过程以及这之后的结局,不仅有效地帮助我们保持住阅读的兴趣,它们提供的刺激也几乎总能让我们得到某种异样的快适。但对于小说情节的认识无论如何不应该到此为止。事实上,只要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任何一部小说情节都是与小说人物密切相关的。从根本上说,是那些由人物性格、人物内心的欲求决定的,或者由人物与人物之间关系促成的人物行动,构成情节发现的基本过程。人物性格是推动情节发展并决定其发展趋向的内在动因,而反过来说,小说借助情节展示出来的也就是人物性格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写了一个人血馒头的故事。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把故事从中间掐断。从华老栓买药说起,同时写夏瑜被杀。然后写华小栓吃药,再写茶馆里谈论药,谈药时通过各种人物的嘴,点出被杀的是夏瑜,交代夏瑜被捕和狱中斗争的情况。最后写华大妈上坟,可以看出华小栓吃药的结果。同时写写夏母上坟,写坟上的花圈,暗示夏瑜的革命事业后继有人。这就是《药》的情节。这里有明暗顺逆两条情节线。华家买药、吃药、谈药、药效是明线,这条线是顺叙。夏瑜被杀、被吃、被捕、狱中斗争被打,死后战友怀念他,在他坟上献上花环,这是暗线,是倒叙。最后两条线在坟地重合。把这两条线紧紧联结在一起的是人血馒头。这个情节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作者把华夏两家的悲剧迭合起来写,而且是以华家为主作为明线,夏家为副作为暗线,顺畅地表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悲哀。革命者为了愚昧的群众牺牲了,却不为群众所理解,群众反以为革命者的鲜血能够给他们带来实惠。



练习题:

  1. 人物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 背景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 情节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 《红楼梦》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你认为他或她的塑造成功吗?
  5. 《虬髯客传》的情节是如何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参考书目:
  • 狄德罗著:《论戏剧的艺术》,伍蠡甫等编译,《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
  • 玛乔丽·博尔顿:《英美小说剖析》,林必果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 亚里士多德著,《诗学》,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 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