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弧菌 弧菌属(Vibrio)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尤以水中为多,有100多种。主要致病菌为霍乱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盐菌)。前者引起霍乱;后者引起食物中毒。
第一节 霍乱弧菌 霍乱弧菌(V.cholera)是人类霍乱的病原体,霍乱是一种烈性传染病之一。曾在世界上引起多次大流行,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失水,死亡率甚高。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霍乱弧菌包括两个生物型: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和埃尔托生物型(EL-Tor bio-type)。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氏阴性菌,菌体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菌体一端有单根鞭毛和菌毛,无荚膜与芽胞。细菌运动极为活泼。
2.培养特性与生化反应: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平板中生长良好。霍乱红反应阳性。 3.抗原构造:根据弧菌O抗原不同,分成Ⅵ个血清群,第Ⅰ群包括霍乱弧菌的两个生物型。 4.抵抗力:霍乱弧菌古典生物型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弱,EL-Tor生物型抵抗力较强,在河水、井水、海水中可存活1~3周,在鲜鱼,贝壳类食物上存活1~2周。霍乱弧菌对热,干燥,日光,化学消毒剂和酸均很敏感,在正常胃酸中仅生存4分钟。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霍乱肠毒素本质是蛋白质,不耐热,56℃经30分钟,即可破坏其活性。霍乱肠毒素致病机理如下: 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又分为A1和A2两个肽链,两者依靠二硫链连接。A亚单位为毒性单位,其中A1肽链具有酶活性,A2肽链与B亚单位结合参与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中的转位作用。B亚单位为结合单位,能特异地识别肠上皮细胞上的受体。1个毒素分子由一个A亚单位和4℃6个B亚单位组成多聚体。霍乱肠毒素作用于肠细胞膜表面上的受体(由神经节苷脂GM1组成),其B亚单位与受体结合,使毒素分子变构,进而激活腺苷环化酶(AC),使三磷酸腺苷(ATP)转化为环磷酸腺苷(cAMP),细胞内
cAMP浓度增高,导致肠粘膜细胞分泌功能大为亢进。 2.所致疾病:人类在自然情况下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饮食物经口传染。在一定条件下,霍乱弧菌进入小肠后,依靠鞭毛的运动,穿过粘膜表面的粘液层,可能藉菌毛作用粘附于肠壁上皮细胞上,在肠粘膜表面迅速繁殖,经过短暂的潜伏期后便急骤发病。该菌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也不侵入血流,仅在局部繁殖和产生霍乱肠毒素,从而患者出现上吐下泻,泻出物呈“米泔水样”并含大量弧菌,此为本病典型的特征。 3、免疫性:患过霍乱的人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再感染者少见。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1.直接镜检:采取病人“米泔水样”大便或呕吐物。镜检(涂片染色及悬滴法检查)观察细菌形态,动力特征。 2.细菌分离培养:可将材料接种至碱性蛋白胨水37℃培养6~8小时后,取生长物作形态观察,并转种于碱性平板作分离培养,取可疑菌落作玻片凝集,阳性者再作生化反应及生物型别鉴定试验。 四、防治原则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作好对外交往及入口的检疫工作,严防本菌传入,此外应加强水、粪管理,注意饮食卫生。对病人要严格隔离,必要时实行疫区封锁,以免疾病扩散蔓延。 接种霍乱菌死菌苗对EL-Tor
型霍乱弧菌感染也有保护作用,但持续时间短,仅3-6个月。治疗主要为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及应用抗菌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