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真菌概述
真菌(Fungus):具真核细胞型的微生物,它们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绝大多数对人有利,对人类致病的真菌分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前者侵犯皮肤、毛发、指甲,为慢性,对治疗有顽固性,但影响身体较小,后者可侵犯全身内脏,严重的可引起死亡。
第一节 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结构 真菌形态分单细胞和多细胞两类;单细胞真菌主要为酵母和类酵母菌(如隐球菌、念珠菌)呈圆形或椭圆形。多细胞真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菌丝分枝交织成团形成菌丝体,并长有各种孢子,这类真菌即一般称为霉菌。 1.菌丝:真菌孢子以出芽方式繁殖,孢子长出芽管延长呈丝状。 菌丝多数有隔,分成多个细胞称有隔菌丝,有的菌丝无隔,称无隔菌丝。 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吸收营养和水分,称营养菌丝;另一部分菌丝向空间生长称气中菌丝,能产生孢子的气中菌丝称生殖菌丝。
 有些真菌的菌丝形状特殊,呈球拍状、螺旋状、鹿角状等是各种皮肤丝状菌鉴别的依据之一。 2.孢子:真菌大多以出芽,分枝和断裂或形成无性孢子等无性生殖方式进行繁殖。真菌除无性生殖外,具有性生殖阶段,孢子含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类。 有性孢子:通过不同细胞配合(质配或核配)后生长发育形态的。可分为卵孢子、子囊孢子、接合孢子、担子孢子。 无性孢子:是病原性真菌传播和延续后代的主要方式,无性孢子分叶状孢子和分生孢子二个类别: (1)叶状孢子系从菌丝细胞直接形成的孢子,如芽生孢子、厚膜孢子、及关节孢子。 (2)分生孢子由生殖菌丝末端分裂收缩而成,如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及孢子囊孢子。不同真菌产生不同形态的孢忆是鉴定真菌的依据之一。
 二、培养特性:大多数真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沙保氏培养基
(pH4.0~6.0),22~28℃生长良好。大多于1~2周出现典型菌落。真菌菌落一般有三种类型。 1.酵母型菌落,为单细胞真菌的菌落,与一般细菌菌落相似,以出芽形式繁殖,如新型隐珠菌。 2.类酵母型菌落,外观似酵母菌落,但可见伸入培养基中的假菌丝,它是由伸长的芽生孢子形成,如白色念珠菌。 3.丝状菌落,为多细胞真菌的菌落。
三、抵抗力 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有耐受力,但充分暴露于阳光,紫外线及干燥情况下大多数真菌可被杀死,且对2.5%碘酒,10%福尔马林都敏感,一般可用福尔马林薰蒸被真菌感染的房间。对热敏感,一般60℃1小时可杀死真菌菌丝和孢子。
第二节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疾病大致包括 1.致病性真菌性感染:主要是外源性感染,浅部真菌有亲嗜表皮角质特性,侵犯皮肤、指甲及须发等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和细胞病变。溶部真菌,可侵犯皮下,内脏及脑膜等处,引起慢性肉芽肿及坏死。 2.条件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感染(如白色念珠菌),亦有外源性感染(如曲霉菌),此类感染与机体抵抗力,免疫力降低及菌落失调有关,常发生于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化疗和放疗的患者。 3.过敏性真菌病:系在各种过敏性或变态反性疾病中,由真菌性过敏原(如孢子抗原)引起过敏症,如哮喘,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和癣菌疹等。 4.真菌毒素中毒症:真菌毒素已发现100多种,可侵害肝、肾、脑、中枢神经系统及造血组织。 5.
真菌毒素与肿瘤:如黄曲霉素可致肝癌。实验证明,用含0.045PPM黄曲霉素饲料连续喂养小白鼠等可诱生肝癌。 二、免疫性 1.非特异性免疫:人类对真菌感染有天然免疫力。包括皮肤分泌短链脂肪酸和乳酸的抗真菌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以及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且许多真菌病受生理状态影响,如婴儿对念珠菌病易感,学龄前儿童易患头癣。 2.特异性免疫
真菌感染中细胞免疫是机体排菌杀菌及复原的关键,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对加速表皮角化和皮屑形成,随皮屑脱落,将真菌排除;
第三节 真菌的实验室检查与防治 一、直接检查:是最简单而重要方法 浅部感染真菌的病变标本如毛发、皮屑、甲屑置玻片上, 滴加10%KOH,覆盖玻片微热熔化角质层,再将玻片压紧,在显微镜下观察,见皮屑甲屑中有菌丝,或毛发内部或外部有成串孢子,即可初步诊断为癣菌感染。深部感染真菌标本如痰,脑脊液亦可做涂片用革兰氏染色(白色念珠菌)或愚汁负染色(隐球菌)观察形态特征。 二、培养检查:本法可确定菌种,辅助直接检查不足 根据不同菌种运用不同培养基,必要时运用鉴别培养基和生化反应进行鉴定。 三、免疫学试验:免疫学方法检测深部感染真菌的抗体,辅助诊断荚膜组织胞浆菌、念珠菌、曲霉菌。 四、防治原则 真菌感染尚无特异预防,主要注意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 抗真菌感染的药物:制霉素、灰黄霉素、克霉唑、5-氟胞嘧啶、二性霉素B等可用于真菌感染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