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三十二章 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个属。它们在人类消化道细胞繁殖,然后通过血液侵犯其他器官,引起各种临床综合病症。肠道病毒包括:
1.脊髓灰质炎病毒1~3型。
2.柯萨奇病毒A、B两组。A组包括1~24型(A23与埃可病毒9型相同,故实际是23个型);B组包括1~6型。
3.埃可病毒(ECHO病毒 )1~34型。
4.新型肠道病毒68、69、70、71型,7 2型为甲型肺炎病毒。
5.腹泻病毒:轮状病毒
肠道病毒的共同特性:病毒体呈球形;无囊膜单链RNA病毒;病毒在胞浆内复制迅速引起细胞病变;粪-口途径是主要的传播方式。

第一节  脊髓灰质炎病毒

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脊髓灰质炎。该疾病传播广泛,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毒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肢体松弛性麻痹,多见于儿童,故又名小儿麻痹症。
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体呈球形,无囊膜。直径27~30nm,呈20面体立体对称。外壳蛋白质成份主要由4种多肽(VP1~VP4)构成。 脊髓灰质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
在灵长类上皮样细胞中生长最好。常用的有猴肾、人胚肾、人胚肺、人羊膜和HeLa细胞等。病毒在胞浆内复制,迅速引起细胞病变,致使细胞变圆、坏死、脱落。
病毒有两种抗原,一种称为D(致密)抗原,另一种称为C(无核心)抗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传染源与传播途径: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粪-口途径是主要的传播方式。感染后病毒在咽喉部持续存在1~3周,通过粪便便排毒1~18周,因此粪便污染的食物、水源和用具等是主要的传染源,
2.临床表现: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天然宿主,受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人(90~95%)呈隐型感染,而显性感染者也多为轻症感染(4~ 8%),只有少数病人(1~2%)发生神经系统感染,引起严重的症状和后果。根据显性感染病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种类型。①轻型:病症似流感,有发热、乏力、头痛、肌痛、有时伴有咽炎、扁桃腺炎及胃肠炎症状。症状持续4~5天后即退去。②非麻痹型(又不无菌性脑膜炎型):病人具有典型的无菌性脑膜炎症状,下肢疼痛,颈或背痛,可查出有轻度颈项强直及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中淋巴细胞增多。③麻痹型:病毒从血液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当累及脊髓腰膨大部前角运动神经细胞时,造成肌群松弛、萎缩,最终发展为松弛性麻痹。
3.免疫性:病后可获同型牢固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与鉴定:标本接种单层细胞培养,很容易分离出病毒。
2.血清抗体检测:中和试验。若取双份血清检测,抗体效价升高4倍可支持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
四、防治原则:
目前尚无特异的治疗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药物。一直采用Salk灭活疫苗及Sabin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极大地降低了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Salk疫苗由三型病毒经甲醛灭活后混合制成,肌肉注射,可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其优点是便于保存及运输,无减毒株返祖现象,且副作用较少。 Sabin疫苗是用减毒变异株制成,采用口服,方法简便,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已将单价脊髓灰质炎活疫苗免疫改为三价活疫苗免疫法,即免疫对象口服三次三价活疫苗糖丸,每次间隔6~8周。其优点是不会漏服,服用次数少,免疫效果好。

第二节 柯萨奇病毒与埃可病毒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依病毒亚群和血清型的不同或对不同组织的嗜性不同(受体的差异),可引起各种不同的疾病,见下表:

临床综合症

柯萨奇病毒

埃可病毒

A

B

无菌性脑膜炎

247910

12345

469111630

肌无力和麻痹

79

2345

24691130.

皮疹、粘膜疹

45691016

2345

2456911161825

心包膜炎、心肌炎

416

2345

168919

流行性肌痛、睾丸炎

9

12345

169

呼吸道疾病

9162124

1345

49112025

结膜炎

24

15

7

全身性感染(婴儿)

-

12345

36911141719

疱疹性咽峡炎

2681016

第三节  轮状病毒

人类轮状病毒(Rotavirus)归类于呼肠孤病毒科 (Reoviridae) 轮状病毒属,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轮状病毒分成7个组(A-G),A组轮状病毒最常见,全世界因急性胃肠炎而住院的儿童中,有40~50%为轮状病毒所引起。
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体呈圆球形,有双层衣壳,每层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内衣壳的壳微粒沿着病毒体边缘呈放射状排列,形同车轮辐条。完整病毒大小约70~75nm,无外衣壳的粗糙型颗粒为50~60nm。具双层衣壳的病毒体有传染性。病毒体的核心为双股RNA,由11个不连续的节段组成。

轮状病毒对理化因子的作用有较强的抵抗力。病毒经乙醚、氯仿、反复冻融、超声、37℃1小时或室温(25℃)24小时等处理,仍具有感染性。该病毒耐酸、碱、在pH3.5~10.0之间都具有感染性。95%的乙醇是最有效的病毒灭活剂,56℃加热30分钟也可灭活病毒。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人类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6个月~2岁的婴幼儿,主要在冬季流行,一般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侵犯小肠细胞的绒毛,潜伏期2~4天。病毒在胞浆内增殖,受损细胞可脱落至肠腔而释放大量病毒,并随粪便排出。病人最主要的症状是腹泻其原因可能是病毒增殖影响了细胞的搬运功能,妨碍钠和葡萄糖的吸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感染后血液中很快出现特异性lgM、lgG抗体,肠道局部出现分泌型lgA,可中和病毒,对同型病毒感染有作用。
三、微生物学诊断
传统的方法是对腹泻粪便液直接作电镜或免疫电镜检查,但耗时较长,且由于设备上的限制,较难普遍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已将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病毒抗原)列为诊断轮状病毒感染的标准方法。此外核酸电泳和核酸杂交已渐成常规技术,在诊断、鉴别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防治原则
重视饮用水卫生,并注意防止医源性传播,医院内应严格做好婴儿病区及产房的婴儿室消毒工作。目前尚无特异有效治疗药物,主要是补液,维持机体电解质平衡。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 ©1999-2005 All Rights Reserve
最佳浏览 IE5.0 1024×768 256色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