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创作概述
夏目漱石走上文坛时期,正值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成为主流的时期,他一反文坛的趋势,于1905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是猫》,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强烈的讽刺和批判精神,惊动了文坛。从此,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
夏目漱石早年创作的《哥儿》(1906)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小说发展了《我是猫》的讽刺艺术的特点,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深受日本人民的喜爱。在步入职业作家的创作时期后,他创作了长篇小说《虞美人草》(1909),集中批判了随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风气的腐化,揭露了拜金主义与利己主义的风气。作品展示出作家善于剖析心理和探索哲理的新特点。
1908年到1910年,夏目漱石又接连写了《三四郎》、《从此以后》和《门》,构成了描写近代日本知识分子生活的三部曲,与后来出现的三部曲对应,被称为“前三部曲”。三部曲尽管人物各异、情节不同,但是贯穿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反映日本近代知识分子思想成长、变化——追求、反抗、破灭的历程,三部作品心理描写十分出色,勾画了知识分子复杂、矛盾、敏锐的心理状态,显示出夏目漱石精于心理分析的艺术才能。
在夏目漱石创作进入晚境时,他的思想更多接受了西方人道主义和东方禅学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突出体现为用道德、伦理净化心灵、规范行动。此时期发表的长篇小说《过了春分节之后》、《行人》和《心》,深入探索近代知识分子的苦恼、孤独以及义理与自私矛盾的心理,突出了知识分子的孤独感和悲观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心理剖析和哲理探索的艺术倾向。
夏目漱石和家人在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