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六章 人事行政>>学习内容>>知识点一
在进入知识点一的学习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篇案例。
他是怎样当上副局长的?
S市宣布要民主推荐局级领导,市规划局的干部、职工对于要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起初并不热心。有些人认为局长人选,上面已经内定了,找我们推荐,只不过是“陪太子读书”,走走过场罢了,也有人担心:选出的人不胜任领导工作怎么办?
可是这一回,工作组的同志分头找全局每一个人谈心,有些甚至谈了三四次,态度很认真,不像是走过场的样子,于是,人们把心里话慢慢地掏出来了。其实,大多数干部、职工对局里的工作是关心的。工作组便因势利导,并再三表示:上面不提候选人,不划定推荐范围,并让群众讨论制订出进入新领导班子的条件。
人们开始认真考虑,认真对待这件事。制订条件时,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像制订合同般字斟句酌,甚至展开争论。针对过去局领导的不足之处,群众特别强调新的领导要具备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知人善任,不以权谋私,不争功诿过,作风民主,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等条件。经过三次修改,订出了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等5个方面、24条作为担任局领导的条件。
在第一轮推荐中,群众拿着“24条”这把尺子,量度着他们心目中的候选人。张军这个平时不为人注意的人,竟然爆了冷门,被推荐上来了。
第一轮推荐后,大家对候选人开展民主评议,并进行无记名投票;然后再评议,再投票……反复进行了3次。张军的形象逐渐清晰了,他给人们留下鲜明的印象:
第一,当一些人争房争得热火朝天时,张军不仅没有卷进去,还主动把分给他的房子同另一个同志的房子对调,以解决对方的实际困难,人们觉得他没有私心,关心同志。
第二,张军在建管科任副科长,负责审批报建项目时,不少人认为这是个捞油水的岗位,可他从不接受报建单位的“孝敬”,从不给对方脸色看,而是处处为对方着想,能满足的要求尽量满足,不能批准的则解释清楚,人们认为他作风正派,不以权谋私。
第三,业务基本功扎实。由他主持审批的建设方案,没出过差错。
这些优点使他赢得了越来越多群众的信任。每评议一次,他的票数又增加一些。两番投票,两次评议后,他与另外4个人发表了“施政演说”,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最后一轮投票中,他终于以多数票当选。最后,经过组织部门考察,由有关部门委任张军担任规划局副局长(局长由市建委一位副主任兼任)。在规划局自始至终领导民主推荐工作的市委组织部一位副部长说:“他原先在我们的视野之外,但是群众发现了他这个人才,我们也通过群众民主评议了解了他。”的确,如果按照过去封闭式的选拔干部那一套做法,他肯定不会当上局一级的领导干部。
请问:S市改革干部任用制度的成功经验是什么?怎么进一步完善干部任用制度?
S市的成功经验在于:
(1)坚持用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2)遵循了科学的委任程序。
首先,充分发扬民主,进行民主测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由群众经过反复酝酿产生候选人;
其次,组织部门考察,确定正式候选人;
最后,上级组织部门进一步考察,提请主管单位审核任命。
S市的做法也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可以把选拔的范围扩大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2)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进行竞争性的考试选拔。
(3)制定有关干部任用条例,从制度上保证改革的成果,并且推广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