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德育过程>>学习内容>>知识点二
德育规律是德育过程中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稳定的、必然的矛盾、联系或关系,是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它,却不能改变或废除它,更不能制造或创造它。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是构成道德的四个基本因素。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信念和评价能力。它在实践中形成,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态度与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道德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时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道德意志是为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顽强的努力,是调节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道德行为是人们在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作出的反应,也是衡量道德水平高低好坏的根本标志。它受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支配,又反过来影响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
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作为构成道德的四个要素,它们是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在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过程中,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起着重要的调节和促进作用。总体来说,这四个要素在德育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构成了道德形成的全过程。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王逢贤先生“德育过程的多端性”理论,为我们开启了德育过程中另一种重要的德育实践方式。道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又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没有固定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开端。
在道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知行统一”“言行一致”始终是衡量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生道德发展的四个要素,是在活动与交往中形成,也是在活动与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但是,由知到行的统一,不是自然实现的,离不开情和意等因素的中介作用。因此,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也会经常出现不平衡。例如,“情通理不通”“理通情不通”“认识与行为发展不同步”“言行不一”“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等,都是人们对一个人道德水平做出的否定性评价。这就要求教育者寻找时机,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让学通过自己头脑中的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逐步实现得到成长、走向道德成熟。
二、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指导受教育者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道德是在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德育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可控性。
一方面,德育具有社会性。德育过程要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克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的空洞道德说教。社会的、思想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因素,时时刻刻广泛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也是社会人,所以必然会接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学生道德的发展,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多方面的影响,而且随着年龄增长,社会对他们的道德影响也日益广泛和深入。
另一方面,德育具有可控性。学校教育不同于社会环境的自发影响,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可以对社会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调节,扬长避短,促使受教育者的道德发展向社会需要的方向努力,因此,学校德育具有可控性。此外,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主要交往对象是学生和教师,所以也要注意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总之,学校德育是德育过程的主要途径,但也要与社会和家庭结合起来。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受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外界影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但学生的道德发展,更取决于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即外界的道德要求与他已形成的道德现状的矛盾斗争过程。这些矛盾斗争,是推动学生道德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德育过程要引导并促进学生思想上的矛盾斗争,依靠和发扬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克服和纠正自身存在的消极因素,使学生的道德水平向教育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德育过程也是学生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统一过程。在德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内因很重要。学生是德育过程中积极活动的主体,他能根据已形成的道德能动地对教育者所提出的新道德要求作出评价和选择。因此,一旦学生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它们能转化为一种自我教育的力量,同教育者互相配合,表现出极大的能动性。所以,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把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的道德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从量变到质变的、不断积累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首先,从学生主观世界来看,道德的形成,知、情、意、行矛盾斗争的协调,要经过长期培养和磨练。每一种道德要素的形成,都具有不稳定性,需要多次反复。这就决定了德育过程必然是一个曲折的、反复的、长期的教育过程。
其次,从客观环境影响来看,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矛盾斗争此起彼伏,社会发展对学生道德要求不断变化等,都决定了德育过程是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
总之,德育过程的社会性、德育因素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以及青少年学生本身的可塑性等特点,决定了学生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是直线型的,只能是波浪式曲折前进的,有时还会出现反复。因此,德育过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要“抓反复”、“反复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