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二章 德育过程>>学习内容>>你问我答





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让我来帮你解决常见问题!

问题一:2001年新课程改革一来,我们一般会提倡一种“双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那么,在德育过程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答: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同时也是德育的主体。具体来说,当他作为教育者教育的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促进自我品德发展时,他是德育的主体。他在德育过程中,参与德育活动,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具有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问题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作为构成道德的四个要素,它们是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转化的。其中,道德认知是基础,道德行为是关键,在从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过程中,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起着重要的调节和促进作用。总体来说,这四个要素在德育过程中的矛盾运动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旧质到新质,构成了道德形成的全过程。”这是否意味着,在德育过程中必须以道德认知为起点?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必须以道德认知为起点,也不尽然。例如:王逢贤先生“德育过程的多端性”理论,为我们开启了德育过程中另一种重要的德育实践方式。道德的形成,通常以知为开端,最终形成行为习惯。但由于知、情、意、行各因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它们又都可以作为德育的开端。因此,德育过程没有固定程序,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开端。

 

进入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