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五章>>实践活动


学以致用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最好办法,把你们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一下吧。

实践活动:两种教学方法(或教材)教学效果的比较研究

实践主题

能采用合适的假设检验方法对两个统计量(如平均数、比率)进行比较。

实践任务

以所在学校或学区进行的教学方法或教材改革为例,搜集不同教学方法或教材的教学效果,比较哪种教学方法或教材给学生带来更多、更好的效果,形成报告,然后小组交流其是否得当。

参考样例:

两种计算方法教学“二十以内退位减法”效果的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提高一年级数学教学质量,探讨适合学生特点的计算方法,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我们以“二十以内退位减法”为例,采用“想加法算减法”和“拆十法” 的计算方法进行教学,然后比较教学效果,以便探索提高一年级学生二十以内退位减法教学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实验方法

在本人执教的A班采用“拆十法”的教学方法,B班采用“想加法算减法”的教学方法。在实验前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10以内加、减法,二十以内不退位减法的测试(试题和测试时间均相同),两班学生测验成绩相当,差异不明显。
按教学进度,在两个班进行实验,两个班是平行班级,上课时间均为每天上午,交叉安排第一和第二节。两个班的学生年龄、智力相当,学课时相同。实验一半学期后,对两班学生用相同的试卷,在相同的时间进行了两次教学的效果测验。第一次只测试正确率,即不限止测试时间,第二次既测正确率又测计算的速度。

三、实验结果

第一次测试结果统计表

班级 学生数 优秀率 及格率 平均分 标准差 平均数差异检验
A班 45 86% 95% 90.5 14.4 采用独立大样本Z检验,P<0.05
B班 47 82% 90% 84.6 16.3

第二次测试结果统计表(限时20分钟)

班级 学生数 优秀率 及格率 完成人数占测试人数比率 平均分 标准差 平均数差异检验
A班 45 84% 91% 90% 87.3 15.3 采用独立大样本Z检验,P<0.05
B班 47 79% 84% 87% 82.4 17.2

从结果来看,计算时间虽然会对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但是,不论计算限时还是不限时,A班学生在计算的优秀率、合格率上都高于B班。对两个班的平均分数进行独立样本的Z检验,结果为差异显著,说明用“拆十法”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用“想加法算减法”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

四、结论

通过实验,本人认为一年级学生计算二十以内的退位减法用“拆十法”的计算效果要优于“想加法算减法”,比较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师分析: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探讨不同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设计比较合理,搜集数据的方法比较科学。对搜集到的数据能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如合格率、平均数差异的Z检验等。整体这份报告基本完成了实践任务。但是,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加科学,需要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如对于优秀率、合格率等可以进行比率的假设检验;对“拆十法”效果比较好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措施等。


进入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