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模拟试题二


一、判断正误,对的在前面的括号内画“”,错的画“×”(每小题2分,共20分)

(   )1.值越小,说明两变量间相关程度越低。

(   )2.等距变量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

(   )3. 教育测量有改进和激励教师教学的功能。

(   )4.事件的概率不仅由事件本身决定,而且与我们所用的计算方法有关。

(   )5. 变异的可分解性是方差分析的基本理论依据。

(   )6.数据可以全面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

(   )7.二项分布常应用于解决带有机遇性的问题。

(   )8.Z分布、t分布、F分布都是对称分布

(   )9.学生创造能力倾向测验属于心理测验。

(   )10.学业水平测试,不管是综合测试还是单科测试,其属性是一样的。

 

二、单项选择,将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前的括号里(每小题3分,共30分)

(   )1.某班期末语文、数学、外语考试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0,72,60,标准差分别为7,6.5,5。问哪科成绩相对整齐些?

A 语文       B 数学       C 外语     D 无法比较

(   )2.某资料实际观察次数与理论次数差异越小,其:

A 分布越均匀    B 值越小    C 值越大    D 拒绝原假设的可能性越大

(   )3.从某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36的样本,其标准误为1.5;同样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容量为64的样本,其标准误为:

A 1.125    B 0.9    C 1.25    D 1.5

(   )4.下面哪种情况检验平均数间差异可近似地使用Z检验?

A 总体正态,未知且不等    B 总体正态,未知但相等,均小于30

C 总体非正态,均大于30    D 总体非正态,均小于30

(   )5.教育测量与评价最基本、最原始、最普遍的功能是:

A 实现教育判断  B 改进教师教学   C 促进学生学习   D 行使教育管理

(   )6.某资料是按A、B两个因素分类的计数资料,每个因素又分为两个水平,想知道两个因素的相关程度,常用的统计方法是:

A积差相关   B点二列相关    C检验    D系数

(   )7.在客观性试题中,运用最多的试题类型是:

A 填空题    B 匹配题    C 是非题   D 选择题

(   )8.一个测验向50名被试施测,被试在奇偶分半测验上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88,则该测验的分半系数为:

A 0.94   B 0.88   C 1.76   D 1.88

(   )9.学生甲在某次数学考试中的成绩为88分,全体200名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为75分,标准差为10分,则甲生的标准分数为:

     A 1.3      B -1.3    C 0.85    D 1.17

(   )10.表示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所要测量的特性的程度的指标是:

A 信度  B 效度  C 难度  D 区分度

 

三、简答与计算(每小题6分,共30分)

1.设计教育测验时要考虑哪些基本问题?

2.教师自编测验的特点是什么?

3.在一组男孩中随机抽取25人进行A、B两种测验,两种测验成绩间的积差相关系数为r=0.65,在0.05水平上检验这一相关系数是否与零相关有显著差异。

3.>,P<0.05,差异显著

4.某英语老师为了研究在高中阶段“男生”与“女生”学习英语方面存在的差异,把全班52名学生的由英语成绩按男生和女生进行分类统计。全班28名男生的平均成绩为70.4分,标准差为10.6分;24名女生的平均成绩为66.8分,标准差为9.4分。问李老师怎样评价高中阶段“男生”与“女生”英语成绩方面存在的差异?(已知男女生成绩总体正态分布,方差齐性)

5. 下表是某班一次数学考试成绩的次数分布,请分析该班成绩的平均水平和差异情况。

某班数学考试成绩次数分布表

 

四、论述与计算(每小题10分,共20分)

1.举例说明如何编制多项选择题。

2.某小学为了研究三种不同教材的质量,在三年级中随机抽取15名被试,并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人,各组被随机地分配一种教材进行实验,得到如下结果。问三种教材质量是否有差异?(取=0.05,假设学生成绩总体正态分布、方差齐性)

 

教材

 

被试

1

2

3

4

5

70

74

72

68

71

75

80

77

68

75

70

72

66

72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