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教学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与同学讨论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问题。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对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依据加以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结合教学实际,掌握本章的学习内容。
1.与同学们讨论某种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
2.运用教学方法的知识进行分析。
1.分析一则教学案例
2.写出一篇500字的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电场概念的导入
我们知道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我们把电荷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称为库仑力或静电力。那电荷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发生的呢?
我们知道摩擦力、弹力产生的必要条件是物体间要相互接触,但两个带电小球之间发生作用力,并不需要相互“接触”,难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超越距离直接完成吗?
当我们走进花园的时候,我们就会闻到花香,虽然我们的鼻子并没有和花朵直接接触。花朵会散发香味,只要有花,周围就有香味,所以,我们无需接触花朵,
就闻到了香味。与此类似,电荷也会激发一种物质,使得电荷之间无需接触,就可以发生相互作用力,我们把这种物质叫做电场。
电场是带电体在其周围产生的一种特殊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又摸不着,但它却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电场概念非常抽象,并且很难找到生活实例加以证明,大多数高二学生都很难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学就要善于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将电场概念形象化,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似表象,促进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电场的概念以及电场的性质。
在本案例中,教师在复习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与学生熟悉的弹力、摩擦力类比,采用问题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将电荷与花朵类比,采用情境启发的方法,提出与花朵产生香味类似,电荷也会在它的周围激发一种特殊的物质,进而提出电场的概念。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对电场概念的理解,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电场与花朵产生的香味类比,将抽象的电场形象化,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