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实践或教学设计出发,与同学们讨论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学习物理规律中所遇到的问题。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对学习物理规律常见问题的有效教学策略加以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结合教育实际,掌握本章的学习内容。
1.与同学们讨论如何发现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所遇到的问题。
2.如何解决问题并且避免问题发生。
1.对比针对同一内容采用两种不同教学策略的案例。
2.分析两个不同的教学策略对解决学习物理规律常见的问题的作用,写出一篇800字的案例报告。
在例1中,教师首先问学生:走路,推车,和传送带上物体的摩擦力方向? 学生回答:走路和传送带上物体的摩擦力方向与前进方向一致,推车的摩擦力与前进方向相反。教师接着说:对,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教师接着提出问题:“那么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吗?”学生回答“不是”教师希望学生通过分析得出“摩擦力不总是阻碍物体运动”,从而解决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时所遇到的错误观点问题。
在例2中,教师带领学生在黑板上模拟画出三个情景图,提出问题:“怎样计算走路,推车和传送带上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当学生充分思考并尝试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时,他接着提出问题:“能否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这些情况下物体受力情况并分析摩擦力方向?”当学生通过受力分析计算摩擦力时,教师指出: “当我们设定三个状态为匀速直线运动时,我们可以通过受力分析计算摩擦力的方法,分析出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与运动方向相反,从而看出摩擦力不是总阻碍物体运动。”再通过分析、综合、对比、归纳等思维活动纠正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错误观念。
分析并解决学习物理规律中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上述两例虽然都是在通过分析物理规律来解决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理规律的错误理解,但引发的思考却不一样。例1通过举例限定了学生的思维,等于直接告诉学生“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然后给出摩擦力不是总阻碍物体运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思考是肤浅的,对摩擦力方向的理解是狭隘的。例2则让学生受力分析,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己的受力分析计算摩擦力,跟随教师的研究思路,并通过研究碰撞等复杂的力学问题,理解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而不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是否总阻碍物体运动。这样的教学过程,教师把问题抛出让学生从思考分析入手,学生的思考透彻的,对摩擦力方向的分析理解是全面的。同时,通过学习,学生逐渐认识学习每一个物理定律都是一次纠正日常错误观念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