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八章>>实践活动


实践主题

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并结合所学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知识。

实践目标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设计一份物理实验教学案例,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掌握本章的学习内容。

实践任务

1.与同学们讨论如何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2.运用所学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相关知识进行实验教学案例设计。

实践要求

1.独立完成一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

分析样例:

以探究物体加速度与物体受力关系为例,进行一份中学物理教学设计。

教师分析:

1.先确定物理实验课的类型及这一节课的具体目标。   

类型:实验探究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使学生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知识上,加深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②掌握验证力与运动的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③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表达式。   

(2)过程与方法   

①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

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③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提出问题、实验探索、猜想、实验检验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实验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物体的a、F、m三个物理量进行研究;运用列表法处理数据,使学生知道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②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2.收集有关信息: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以前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决定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本节的重点内容是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读取数据,从而有说服力地归纳出a与F和m的关系,即可顺理成章地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关系式。因此,熟练且准确地操作实验就是本课的关键点。同时,也只有讲清实验装置、原理和圆满地完成实验才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才能达到掌握方法、提高素质的目标。   

(2)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3.选择适当的例题、练习题及讨论发展题。

4.设计教学程序:为单元结束阶段物理实验课中教学片断   

例题

(1)从牛顿第二定律知道,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可是我们用力提一个很重的物体时却提不动它,这跟牛顿第二定律有无矛盾?为什么?

审题需要建立实践情景跟理论概念之间的联系,审题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正确审题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形成正确的审题习惯是习题教学的重要目标。

(2)下面哪些说法不对?为什么?

A.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B.物体所受合外力越大,速度越大。

C.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合外力逐渐减小时,物体的速度逐渐减小。

D.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一定受恒力作用。   

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①审题。

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

③选择探究方式,制定探究计划。

④实施探究过程。

⑤分析工作记录,得出结论。

⑥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评估交流。

答1:没有矛盾,由公式F=ma看,F合为合外力,无论怎样小的力都可以使物体产生加速度,这个力应是合外力。现用力提一很重的物体时,物体仍静止,说明合外力为零。由受力分析可知F+N-mg=0。

答2:B、C、D说法不对。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的合外力决定了物体的加速度。而加速度大小和速度大小无关。所以,B说法错误。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说明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当合外力减小但方向不变时,加速度减小但方向也不变,所以物体仍然做加速运动,速度增加。C说法错误。

教学设计中从例题的构思、教师的指导、及学生的活动都能体现“方法”这一目标。本题以具体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通过不断渗透、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来达到教学的目的,这不是灌输。任何物理学内容无不具有实验基础、物理学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表达这三种要素,在教学设计中把习题和物理实验及数学表达结合起来,体现习题中的情景,这样虽然在课堂上占了一定的时间,但是有利于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解习题的内容的作用,而且进一步树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价值观。(答案仅供参考)


进入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