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章>>实践活动


实践主题

以物理公开课为研究主题

实践目标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自选角度,运用恰当的研究方法,完成研究,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结合实际,掌握本章的学习内容。

实践任务

1.通过对叙事案例的分析,述评自我感受。

实践要求

1.写一篇至少1000字的研究论文。

2.写出摘要、叙事案例和结论等。

分析样例:

一堂物理公开课的教育叙事研究

【摘 要】公开课是学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环节,但它却受到种种非议,文化内涵丰富的公开课能否回归现实生活颇受质疑。一堂市级物理公开课的教育叙事研究表明,公开课可以与日常教研活动相融合,公开课并非虚假、表演的代名   词,它具有回归教学生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公开课、教育叙事研究、课堂教学

一、缘 起

公开课对课堂教学的深层探索、新课程理念的展示、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有重要作用。由于研究需要,笔者对几十节获得好评的物理公开课进行录像分析,发现经过精雕细琢,凝聚了执教教师和同行心血的物理公开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弥补物理教材在文化上的种种缺陷,学生也能从中吸收不少养分。

笔者选择上海市某重点中折射了有良知的课程实践者对深层次地探索课堂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公开课的渴求,对无德公开课的鄙视,这是课程改革希望所在,也是笔者与教师A 合作的现实基础。教师 A 的公开课不以牺牲学生

的发展为代价,与笔者探索物理公开课回归课堂生活的可能性不谋而合。当然,教师 A 有关公开课的分类有待商榷,这反映了一线教师教育基本理论的欠缺。

文本三:时间:2008年9月27日8:40,地点:三楼会议室

人员:教师 A、B、C、D(特级教师)、E、F 和笔者。

A:确定公开课的内容……不好跳过去,还是按照一般进度安排,讲“摩擦力的应用”研究。

B:校长要求突出学案特点,他以前的公开课中的例子有鸡蛋、拱形、逆风行舟。

E:力的分解之前准备讲一些什么?三角函数需要补充!

A:前面一节课将力的合成、力的平行四边形讲掉,DIS 实验到实验室试一试,实验器材好像少了,需要去借。

B:学生知道的少讲,强调学案的使用,例题要做。DIS 先借 20 套用一个星期。

F:了解学生什么地方有问题,什么地方无问题,预习检测是学生自己检测还是教师检测,上课之前教师应有所了解。

D:注意劈中的“刀”安全性问题,不要过于锋利,不涉及压强问题。

A:我始终在想,公开课的闪光点可能在哪里?

D:其他教师将相关素材发给他,综合几个PPT,试讲中进一步摸索。

F:例子不要太多,关键讲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讨论、互动,PPT 情景不要太多,旁白要求很美,体现课改理念。

A:难在思考上,不要难在题目上,我怕别人问,书上例子那么好,为什么不用!

评述:从叙述文本中,我们发现公开课确实集思广益,凝聚了同行的智慧与心血,公开课确实是在先前优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生成的。诸如“不好跳过去”等话语说明教师对公开课内容具有选择性以及现实生活中公开课虚伪的可能性。“力的分解之前准备讲一些什么?”则说明了这节公开课来源于真实的连续的课堂教学生活。教师 D 作为物理课程的教师领导,起到组织、确定方向、决策等作用。

文本四:时间:2008年10月6日8:40,地点:三楼会议室

人员:教师 A、C、D、E 和笔者。

A:缺少泥潭拉车的图片,几何画板演示劈的角度连续变化需要请人做,为了显示学案优点,不引入而直接预习检测。不能完全依靠实验,还得需要推理、假设法,得出力的分解的规律。张老师提供的图片有助说明斜面上重力的作用效果,借来一套DIS,但数据不太准。

C:每个实验都验证,时间来不及,一般 PPT 也就 5、6 页,第 3、4 页合成一页,如果突然跳过某页,学生要想半天,几个情景,反应来不及!从圆规实验开始找效果,学生容易找效果。

E:推理不需要,绳子的张紧效果有助学生理解力的分解方向。

D:我同意教师 C 观点,情景太多。为什么要按效果分解,如何按效果分解,一定让学生有所体验。学案与教材,确定谁为主,例子来不及可以去掉一部分情景,计算不要。

评述:学案建设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它能提升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学案与教材,谁主谁次的问题常困扰一线教师。物理教材保证学生学习的基础性与统一性,它凝聚了课程专家的心血,而学案则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给学生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它凝聚了教师的心血“。学案与教材谁主谁次”的问题既反映了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又反映了物理教材内容嬗变的现实需要。“如果突然跳过某页,学生要想半天”实际上反映了当今公开课过份依赖课件,情景过多过频等弊端。各教师都重视课堂教学的学生体验、情景和实验,这些是成功的物理课堂教学之必须,也进一步说明了这堂公开课的真实性。重视“力的作用效果”的寻找与体验,突出重难点,而不一味地表演,这为这堂公开课的教育生活的真实性奠定了基调。教师 D 作为教师领导,再次起到判断与决策作用。

三、结 语

这堂公开课不拘泥于教材,思路清晰,文化内涵丰富(专家评语),前后试讲三次,大小会谈超过七次,涉及人物超过 12 人,时间跨度超过 20 天。一叶知秋,透过教师 A 的公开课的生成,可以对文化内涵丰富的公开课的真实性以及回归课堂生活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予以说明。

公开课可以与日常教研活动相融合教师 A 的公开课看似牵动了太多的人与事,但这些人与事并没有脱离日常教研活动。物理教研活动主要以年级备课组和特级教师的物理工作室形式开展,有时没有主题,流于形式,教师 A 的公开课使它们有了主题与内容,形成良性的任务驱动。教师对教师 A 的公开课预案、试讲课进行分析、评说,在促进教师 A 教学反思的同时,自己也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日常教研活动有一些常见的缺陷,如缺乏理论指导与理论升华、缺乏校际合作。如何提升日常教研活动水平与内涵,教师 A 的公开课的生成给予了很好的注解,理论者与实践者共济一堂,校际合作,领导参与,任务驱动,提升了学校的物理教研活动水平。


进入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