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本栏目是对你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常见问题的归纳。其中,有一些共性问题,也许你会需要哦!
让我来帮你解决常见问题!
回答:
中学生的科学探究泛指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学习方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科学探究是问题解决的一种形式。在我国的物理新课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学生在物理课堂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其基本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回答:
生活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学生主体原则、兴趣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回答:
(1)创设物理情境,提供探究素材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问题,产生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例如让学生观察或操作一些富含物理问题的实验;讲一些物理学史或物理事件;展示一些问题情境丰富的音像资料。在引导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必马上告诉其中的问题所在,而只是提出探究任务与思考的方向,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问题。
(2)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与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
物理学科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紧密联系,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与物理相关的问题,如鞋底图案为什么设计成花纹,菜刀的刀刃为什么要磨薄,跳远前为何要助跑等。有了问题意识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表述问题的一般方法,如因果提问法、情境扩缩法、逆向思维法、变换条件法等。
(3)创设认知冲突,从矛盾中发现问题
利用矛盾与学生的错误经验诱发学生的思考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方法。教师需充分了解学生头脑中错误的前概念,针对这些错误的前概念,合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通过与实际现象的矛盾暴露出已有认识的错误,提出问题,激发其寻求新知的欲望。如自由落体运动一节,部分学生有“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错误认知,这时教师创设实验,让一个铁片和揉成一团的纸同时下落(铁片的质量大于纸团的质量),结果二者几乎同时下落。当学生看到这一与自己已有认知相冲突的实验现象时,会激发其对“影响物理下落快慢因素”这一问题的探究兴趣,有利于探究活动的顺利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