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学习>>第十五章>>实践活动


实践主题

基于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进行教学设计

实践目标

结合本章相关知识,与身边的同学进行讨论,对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内涵等加以分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的结合教育实际,掌握本章的学习内容。

实践任务

1.与同学们讨论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流程。 

2.运用核心素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实践要求

1.设计一则教学流程

2.写出一篇500字的教学设计。

论文样例:

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流程为:教师列举实例,说明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演示两个弹簧秤对拉实验,讲解相互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总结得出牛顿第三定律。这样单靠教师的讲授教学,缺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学生对知识难以深入理解、切实掌握。这种一步到位的教法有悖于科学的本质,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对科学形成错误认知,认为科学发现总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会以偏概全,有碍科学思维的培养。请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流程。

教师分析:

首先,解决物体作用的相互性问题。

实验观察:1. 两个同学拔河;2.玩具车在桌面上行驶;3.螺旋桨在空中旋转;4.放在玩具车上的蹄形磁铁与导线间的作用。

分析归纳:无论是不同种类的物体(固体、液体、气体等),还是不同性质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其次,解决相互作用力的关系问题。可分为以下步骤。

一是猜想假设:学生提出,一对相互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大小可能相同。

二是实验探究:学生设计方案,交流后决定用两只弹簧秤对拉进行研究。多数学生是将弹簧秤水平放置的,也有学生做了弹簧秤竖直或斜向摆放的实验,结果两个力的大小都是相等的。教师肯定他们的做法,问学生:“至此可以得出结论了吗?”学生提出上述实验都是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下做的,他们试图做非平衡状态(如加速运动)时的实验,但读数困难。教师采用传感器演示,发现相互作用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

三是归纳结论:学生尝试总结规律,并进行交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能在真实情境中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利用科学方法获取和处理信息,形成结论。


进入拓展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