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两个个实验:
1.两只刚出生的黑猩猩放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饲养,剥夺光刺激对它们视觉器官的作用,过了16个月发现这两只黑猩猩的视觉严重落后,视觉器官也出现异常(视乳头盘苍白)。
2.把刚出生的婴鼠分成两组,一组房子具有丰富刺激的环境里并给予适当的学习训练,另一组放在刺激贫乏和缺乏学习机会的环境中,经过4—10星期后,发现前一组老鼠的大脑皮质增重、增厚,神经突触增大或增多,神经胶质细胞的数目增多,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比率改变,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动提高。
这些研究都证明,没有环境的刺激作用及学习活动,正常的成熟是不可能的。
我们进行了很多年的学习,现在反思一下,什么是学习呢?有的同学可能认为上学是学习,有的同学可能认为做作业、做练习、考试是学习。很遗憾,这些都不能代表所有的学习。心理学里定义学习,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通常从以下几点来深入理解学习这个概念:
1.学习的发生是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这里的经验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由间接经验为主,但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没有经验,难以发生学习。
2.学习可以是行为的即时变化,也可以是行为潜能的变化,变化都是比较持久的。从根本上来讲,学习是指行为变化和思维变化,思维变化内隐,行为变化外显,但是也有一种行为变化也是内隐的,即行为潜能的变化,这个是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
3.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学习的存在。学习是变化,是不是变化是学习?当然不能这样认为,本能、疲劳、适应、成熟等因素引起的变化不是学习。
4.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普遍具有,动物也存在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机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行为准则等的学习;既有学校中的学习,也包括从出生以来就出现并一直持续终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
学习有很多种分类方式,我们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布鲁姆的学习分类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1999)在1956年发表的《教育目标分类:认知领域》中,以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为出发点,认为认知领域的学习有以下六类:
1.知识:对知识的简单回忆。如什么是学习分类?
如为什么要进行学习的分类?
3.应用:在特殊情况下使用概念和规则。如利用学习分类的规则对众多学习进行分类。
4.分析: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如布鲁姆的学习分类有哪些特点?其他人的学习分类有哪些特点?
5.综合:把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如综合以上分类方法,提出一种新的分类方式。
6.评价:根据内部的证据或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如对第五步中提出的新的分类方式进行评价。
(二)奥苏贝尔的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学者,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院荣誉教授奥苏伯尔(D.P.Ausubel,1918-2008)根据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
维度一:学习进行的方式,可以分为接受的和发现的。接受学习,即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
维度二: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可以分为机械的和有意义的。机械学习,即不加理解、反复背诵的学习,亦即对学习材料只进行机械识记。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学生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并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联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接受←→发现,机械←→有意义,这是划分学习的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之间不是互不依赖和彼此独立的。接受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在这两个维度之间可以有许多过渡形式。
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是一种有创见的分类。这种分类指明了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划分与区别,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的规律。这对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造力,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标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