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贝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柯勒的黑猩猩实验
基本观点:
1.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
完形(“格式塔”)指的是事物的式样和关系的认知。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是由于对情境中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无论是运动的学习、感觉的学习、感觉运动的学习和观念的学习,都在于发生一种完形的组织,并非各部分的联结。
2.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顿悟是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是对问题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完形的组织过程。
1957年,苏联发生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对美国震惊很大,使美国考虑空间竞争和科技落后是教育上的原因造成的。1959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召开中小学数理课程改革会议,布鲁纳是会议主席。他的会议总结在1960年公开发表,题目为“教育过程”,在其中提出了他的课程论思想,包括其学习理论,成为当时美国中小学教改的基本思想并影响世界。
(一)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人的认识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它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并认为表征有三种: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
2.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
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识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转换是对新知识进一步的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
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看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
3.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懂的了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
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有助于增进学习中的迁移
有助于激发学习动机或学习兴趣
能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4.提倡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布鲁纳之所以强调发现学习,首先应归因于他对教学目标的看法,他认为不仅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之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
(一)有意义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标准
有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质性联系: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和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
非任意的联系: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内部条件: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二)认知同化过程
认知同化理论: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有意义的同化。根据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联系方式的不同,有以下三种同化方式:
1.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2.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3.组合学习
(三)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提倡讲授式教学,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1.讲授教学的特点和性质
特点: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大量利用例证、是演绎的、是有序列的
性质:接受学习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
2.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
(1)逐渐分化的原则
首先应该传授最一般的、包摄性最广的概念,然后根据具体细节对它们逐渐加以分化。
(2)整合协调原则
要求学生对认知结构中现有要素重新加以组合。
(3)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advanced organizers),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根据信息加工的流畅,加涅进一步认为,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1)动机产生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预期。学习要先有动机,动机可以与学习者的期望建立联系。期望是目标达到时所能得到的报酬、结果或奖励,是完成任务的动力,能给学习者指明方向和道路。
(2)了解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注意、选择性知觉。
(3)获得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编码、存入
(4)保持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记忆储存
(5)回忆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检索
(6)概括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迁移
(7)作业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反应
(8)反馈阶段:与之相应的心理过程是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