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通过上述视频深入了解了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现在我们来进行归纳总结:
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具有某种行为倾向,是因为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就会缺乏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就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起来的,而人有其中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个体成就动机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来由阿特金森加以发展。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趋向成功的倾向指向力求克服障碍,施展才能,从而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的心理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指为了避免失败而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损时带来的不良情绪,如因失败而体验到的羞愧感。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同时,维纳认为这六个因素可归为三个维度,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归因。最后,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归因模式。
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中认为,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实施那一活动。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四种:自身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唤起,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1.一个人认为自己考试失败是因为试题太难太偏,这种归因属于( )。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通过学习动机的理论的学习,你是否掌握了行为主义动机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以致用。